通濟門瓮城的西北角找到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江蘇網4月13日訊 南京通濟門遺址公園的建設,近幾年來一直為市民和專家所關注。

記者了解到,為了推進通濟門遺址公園建設,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對秦淮區裘家灣廣場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並確認了通濟門瓮城的西至和北至範圍。

記者從專家處了解到,通濟門曾經是南京十三城門中占地面積最大的,而其舟形造型尤其耐人尋味。

現場:雖只是一角,卻能感受城垣壯觀

記者了解到,此次考古的地點在秦淮區龍蟠中路以西、白下路以南的裘家灣廣場,是一個小型的休閒廣場。

考古目前已完成發掘工作。

昨天記者來到現場後,發現工地正中是一個大坑,主要遺蹟為條石砌築的城垣,平面大致呈銳角形,分為西牆和北牆。

記者從文廣新局相關專業人士處了解到,兩條探溝,分別確認了通濟門瓮城遺址的西至範圍和北至範圍。

發掘面積300平方米。

也就是說,現場能看到的,就是當時瓮城的西北角。

雖只是一角,但現場一塊塊長1米多、寬約40厘米的條石交錯疊加,讓人遙想起這座瓮城的壯觀。

據發掘報告稱,西牆和北牆砌築方法相同,均為平地起築,即條石直接砌在夯土上。

土襯石之上用高條石包砌,砌築方法為一順一丁,在牆體內部形成犬牙交錯狀。

條石內以大小不等的塊石、磚塊拌石灰漿混澆貼築,大大增強了牆體的一體性及堅固程度。

防護層內的城牆內芯填充大量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石塊以及少量磚塊,不少為廢棄的石建築構件、石制生活用具。

石塊與石塊之間則用黃土和石灰澆漿嵌築夯實。

總之,極為堅固。

歷史:占地面積最大,船形造型獨特

昨天,明城牆研究專家楊國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通濟門在南京十三城門中,曾經是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

比現在我們看到的「現存國內最大瓮城」中華門城堡還要大。

通濟門建有內瓮城三道,外面就是秦淮河。

而通濟門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的造型,是一個船形,又稱舟形。

為何會造成一艘船的形狀?楊國慶向記者講解了他的研究心得:「我認為,一來,這和650年前城牆設計師的審美情懷有關;二來,還有一個城門也是採用的這種形狀,不過面積要小很多,那就是三山門,後來叫做水西門。

這兩處,一個是入水口,一個是出水口,所以城門都建造成了船的形狀。

不過,可惜的是,這兩座船形瓮城都沒有能保留下來。

楊國慶稱,當時因為通濟門規模很大,所以是被拆城門中最後一個被拆掉的,非常可惜還是沒能保留下來。

未來:原址保護,在遺址公園中展示

據介紹,近十幾年以來,南京考古工作者對通濟門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

比如2002年,考古隊在龍蟠中路東面凱悅天琴小區工地上發現了通濟門東側城垣遺存。

2006年,再次發現通濟門瓮城東牆遺蹟。

報告中稱,此次發現的為瓮城西北角城垣和由北向南第一重城垣西部的牆基部分,與2010年在裘家灣片區綜合樓項目工地考古發掘發現的城垣遺蹟同為通濟門瓮城的西側城垣,二者相連。

去年發布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中,通濟門遺址公園的建設已被提上日程。

據稱考古現場將結合北側現有公園設計,建成遺址公園進行展示。

通過沿河綠道與東水關遺址相連,以棧道和大喬木限定瓮城邊界。

相關人士表示,這次發現的通濟門瓮城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價值和保護意義,為通濟門遺址展示工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會在將來的遺址公園中做原址保護。

記者 仲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打開名城的「地下名城」

雖然,在我們讀過的古代鎮江志書中,明明白白寫有三國鐵瓮城、六朝京口城、唐代東西夾城、潤州羅城、南宋鎮江羅城、明清鎮江府城、新城等歷代城池,還有無數詩人詠唱的漕渠、渡口、名樓、古剎,以及眾多的官署...

鎮江建城史的初步研究

□ 霍 強一、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朱方城」「朱方」原是商周時期江南東夷族的一個方國,這一地名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吳王句余把「朱方」給齊國逃臣慶封作封邑,慶封於此「聚族而居,富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