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三門峽人吃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距今5000多年前,是我國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晚期,這個時期的三門峽盆地(地理學上也叫「陝靈盆地」)部落林立,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據考古調查,從三門峽市區到靈寶西部的黃帝鑄鼎原地區,共居住著100多個部落1300多個氏族,人口近26萬人,幾乎是當時河南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那麼,如此多的人口吃什麼?

50多年來,國家和省、市考古工作者在

三門峽盆地進行了

多次考古調查和發掘。

三門峽盆地被列為我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地區之後,

考古工作者又在靈寶西坡、

三門峽市區的廟底溝、

南交口等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通過對出土動植物標本的研究分析,

基本上了解了當時三門峽盆地先民們的食物結構。

糧食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5000年文明史實際上是農業文明史。

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特別是在豫西、晉南和秦東的文明起源核心地區,已發現有粟、黍、豆、麥農作物遺物。

而在三門峽盆地,除了發現以上幾種農作物外,1997年至1998年為配合連霍高速公路建設,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南交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炭化的稻米,C14測年距今約6000年。

這是黃河流域首次發現仰韶中期階段水稻遺存的重要實例,同時也表明當時三門峽一帶的環境是溫暖濕潤的,當時的先民們不僅食用粟、黍、豆等,還食用大米。

肉類

目前,三門峽盆地考古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的動物遺骨標本主要有:豬、牛、羊、狗、雞、梅花鹿、獐、熊、兔、貉、碩獼猴、竹鼠、豪豬、倉鼠等23個品種。

其中,以豬最多。

靈寶西坡遺址出土的家豬遺骸占90%以上。

這些情況表明,當時的豬、牛、羊、雞等已被馴化,並被人們食用。

當時的人們不僅食用家畜(禽)類陸生動物,還食用魚、蛙類水生動物,並且獵捕野生動物。

據專家對靈寶西坡遺址墓葬中人的骨骼中的營養成分分析後發現,一些大墓中的墓主人生前營養等級明顯較高,而中小墓葬的墓主人則相反,骨骼中營養成分的高低也體現了墓葬人物的尊卑之別。

水果

南交口遺址發現有桃、杏的果核殘塊,西坡遺址中出土有棗、酸棗、山胡椒、柿、野山楂等植物遺存。

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種植桃、杏、棗、柿等水果來食用,同時還食用野果。

三門峽盆地在仰韶文化時期之所以人丁興旺,除了如環境、氣候、土壤、地理、文明傳承等因素外,食鹽較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考古發掘證明,位於三門峽盆地邊沿的晉南河東鹽池是中原地區自古以來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瓦窯里遺址 出土馬家浜文化晚期典型遺物

瓦窯里遺址後續補充性考古發掘工作近日結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孫國平確認:「在遺址的最下部文化層中發現距今6000年前後的馬家浜文化晚期典型遺物。由此可以證實,富陽的人文歷史之源至...

名勝古蹟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廟底溝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三門峽陝州古城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遺址內涵分為二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