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應邀赴上海,97歲書法家高式熊先生賜題中山篆書法篆刻全國邀請展第001號作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研究會一行和上海文史館的領導合影

2017年2月17日,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志平、秘書長安康美,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館長黃子爵應邀赴上海參加黃嘗銘先生的大美中山篆講座,並與上海歷史文化界、書法藝術界的專家學者一起交流座談,就中山國文化、中山篆書法藝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引起很大反響。

中山國歷來被稱為「神秘王國」,在歷代史書中記載頗為分散、凌亂。

直到20世紀70年代對中山國都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從出土的「中山三器」器身銘文上我們才了解到戰國中山國國君一個較為完整的譜系,對中山國這個「神秘王國」有了初步的認識。

中山國文化和中山篆在上海具有很大影響和群眾基礎,他們對中山國文化的研究熱情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黃嘗銘先生大美中山篆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國寶魯庵印泥傳承人高式熊先生聽說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要在今年舉辦中山篆書法篆刻全國邀請展,非常地高興。

高式熊先生今年已經97歲高齡,儘管身體不便,坐著輪椅,老先生仍然用中山篆書寫了一篇書法作品。

張志平會長非常感動,當場表示要將高先生的作品列為此次邀請展的001號特邀作品,在今年的中山篆書法篆刻全國邀請展上進行展出。

高式熊,名廷肅,字式熊,號羽弓。

1921年生,浙江寧波人。

現為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靜安區書法家協會會長、上海民建書畫院院長、棠柏印社社長等。

高式熊先生從小繼承父親高振霄衣缽,高振霄乃晚清翰林太史、新中國上海市第一批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書法家。

高式熊先生幼承家學,書法得到父親親授,20歲時獲海上名家趙叔孺、王福庵指導,擅篆刻、書法及印學鑑定,書法出規入矩,端雅大方;後又喜摹印作,對歷代印譜、印人流派極有研究。

其書法楷、行、篆、隸兼擅,清逸洒脫,尤以小篆最為精妙,與篆刻並稱雙美。

還著有《西泠印社同人印傳》《高式熊印稿》等專著。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發表。

■高式熊先生賜題中山篆書法篆刻全國邀請展第001號作品

■高式熊先生賜題——承先啟後(中山篆書)

再現中山篆

上海文化學者顧建明

東周戰國時期的一個千乘之國——中山王國,在所挖掘的「中山三器」青銅器中,合計有銘文1102字,去除重文及符號,加上一些可通假衍化的單字,目前能被我們認知的單個字譜總字數共達506餘字,故可以創造出豐富的集字書寫,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丁酉早春二月,上海靜安文史館,靜安書法協會,國寶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傳習所,特邀該傳習所特邀研究員、台灣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員、台灣長榮大學教授黃嘗銘先生,首次在上海舉辦「大美中山篆」專題講座。

隨著「大美中山篆」的剖析解密,一幅幅優美如畫般的中山篆銘文和一張張「中山三器」青銅器照片投之銀幕時,猶如戰國雄風乘勢申城,故國中山似在靜安。

在座無虛席前來旁聽的書家中引起震撼。

畢竟,目前我們所能認知的甲骨文單個字譜也就1000餘字。

黃教授認為:中山篆的發現,對當時的大小篆發展具有深刻的歷史影響,其書風體型修長,橫豎之比為1∶2,線條纖細,中段粗兩端細,使得書體雜糅出古文、金文、小篆及獨特的自我風格,這是中山篆字體所具有的豐富性一面,並就形聲與會意,假借與專注的字形結構,一一展現,侃侃而談。

歷史是現實的,它會還原其原有真相。

歷史是無私的,它會展現其本來面目。

當20多年前我們推廣普通話而並非拒絕當地方言後,如今的孩子幾乎不會說當地的方言,當2000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七國,「車同軌」使得戰車馳橫疆土,「書同文」無疑拒絕了他國文字而近乎遭遇滅亡和絕跡,這是用提升一種文化而淹埋其他文化的文化歷史,也是多元文化被剪除的一種歷史文化。

歷史,在文化的進程中得以發展,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常遭毀滅。

然而,歷史的重現性又往往會還原文化的真相性,中山銘文的出土再現,堪稱是中國古文化歷史再現的一種奇蹟,是豐富書壇的一個里程碑。

黃教授認為:戰國中山王國銘文,是目前一種單一書風而具最多銘文的東周文字,它除具備當時古籀文丶金文書風背景外,更多具有個性化的大篆風格。

其中許多對稱結構造形,更對秦統一文字後小篆的造形,起了相當的引導作用。

戰國中山王國銘文出現於河北平山,距今二千三百餘年,為秦前古文之一支脈。

結構修長俏美有懸針之媚,刀筆疾勁鋒健具甲骨之剛,方圓錯綜,體勢婀娜,折轉流暢,絢爛發彩,典雅秀逸能絕宗周之肅穆,巧姿變態猶多列國之綺麗。

中山王銘者,洵為列國遺文中之精且美者也。

中山王國三重器中全文總計千餘字,去其重出,得五百餘,堪稱為商周金文中單一書風而具最多銘文者,其書款多元變化,足資古文字愛好者之學習與運用。

回眸公元前5000年的中華新石器時代,我們迎來了漸知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也就是紅山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之後便是熟知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齊家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等的紛呈再現,當歷史進入夏商周,原始的各種文字,如百花衍生而塑造定型,由粗陋無序而變得規整精美。

之後迎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古文字乃至古文化在紛亂的戰爭頻仍中,隨著國度的大合併和人口的大清洗而遭到無情的大絕滅,或在隨即而來的文化與文字的統一演變軌跡中,又被無情沖刷,反覆碾壓。

戰國時期的故國中山與華夏文化融合,同為用鼎而食,擊鐘而鳴,儒家盛行,賢人備至,禮制規範,實乃正宗周天子之諸侯也,故其文字對當時的大小篆體同樣產生了積極而又深刻的影響,是我國文字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山篆又具有其字體獨特的一面而得以保存至今,這是它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功績。

在人們的記憶中,春秋只提「萬乘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而「千乘五國」(中山宋魯衛等)鮮人提及。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時,「千乘五國」之首——故國中山——文化遺址被發現,並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東、西林山南麓的挖掘重現後,迎來了中華文明史的又一奇蹟——中山銘文(中山篆),這是歷經千年眾多歷史學家一再撰文揣測但又無緣目視的一種再現。

讚嘆,來自修長精鍊惟妙惟肖的筆畫;驚嘆,來自勁健嫻熟運刀嫻熟的鐫刻;感嘆,來自纖細嫵媚橫豎獨特的字體。

收藏家感興趣了,書法家迷戀了,篆刻家忘情了。

滬上中山篆的崇拜者在隨著黃嘗銘的思緒,感知銘史三器,聆聽鐫刻回音,尋味中山書藝。

歷史,畢竟是歷史,《戰國策·齊策》載:「中山悉起而迎燕、趙。

南戰於長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將。

」,故國中山以其「千乘之國」功趙、燕二個「萬乘之國」而得勝,原本可並驅七雄而位列「戰國八雄」之中,可惜,終被強國所滅。

敬仰,也只有敬仰,才能對中華文明的又一文化豐碑予以虔誠膜拜,因為它給今人以仰視,令人震撼,它讓文化得以豐富,追隨者漸旺,它就是被雪藏遺忘2000多年後而又獲重生的「中山篆」。

中山國公眾號將在2月21號、22號、23號就黃嘗銘先生此次在滬的「大美中山篆」專題講座做連續報導,敬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zhhongshanguo5858

戰國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

電話:0311-82880011

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參會嘉賓活動感言

編者按:「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活動結束後,參會嘉賓們紛紛給我們發來了精彩的活動感言。希望今後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中山國文化走出去,傳播的更廣;讓喜愛中山國文化和中山篆的人們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付梓成書

編者按:2016年9月14日,「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黃嘗銘中山篆刻書法展暨中山篆書法交流會在河北野生原度假村隆重開幕。中山國公眾號在之前曾專門報導過此次交流會。活動結束後,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