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石峁遺址考古破解史前中國最大「城市」密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石器時代能建多大的城市?壁畫艷麗的色彩是否來自當地礦物?玉器又是怎樣「開料」與琢制的?這一系列讓人遐想的謎題,令石峁充滿神奇—— 石峁遺址 考古破解史前中國最大「城市」密碼

新聞提示:

石峁——以石為山,一山連一山,高低不一,大小不等。

村與村之間,幾乎都是羊腸小道,到處顯得崎嶇不平、坑坑窪窪。

就是這處位於我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禿尾河北側的山峁,註定要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1976年,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進行考察,從山西民間聽到關於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於是專門到石峁考察,此後先後有來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隊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

36年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和神木縣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系統區域考古調查,全面了解了石峁遺址的分布範圍和保存現狀。

一座目前所知我國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橫空現世!

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現神木

新石器時代能建多大的城市?位於神木縣的石峁遺址或許可以給出一個答案。

201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和神木縣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系統區域考古調查,發現了保存相當完整、基本可以閉合的石砌城牆及城門、角樓和疑似「馬面」等附屬設施。

調查表明,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千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結合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中南部及陝北地區石城修建的傳統,考慮到城牆範圍及遺址主要文化遺存分布範圍的高度一致性,考古隊初步判斷石牆與石峁遺址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年代一致,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知我國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

2012年,為了進一步了解石峁遺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考古隊發掘了外城東門址,其體量巨大、結構複雜、技術先進,發現了壁畫、玉器、大量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早期的陶器殘片等重要遺物。

結合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初步認定石峁城址當始建於龍山中期,延續至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階段,石峁遺址屬於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的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

規模如此巨大的史前城址,儘管發掘工作剛開了一個頭,其成果已令專家驚嘆和震撼。

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認為,石峁遺址的發現,為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

專家建議,應儘快制定遺址長期的考古規劃,像殷墟、二里頭等重要遺址一樣建立工作站,成立長期的工作機構,三年規劃,十年設想,百年謀略。

同時,加強對石峁玉器的研究,對流散在社會上的石峁遺址出土文物進行調查、整理及建檔。

石峁人如何磨製玉器

石峁遺址出土的玉器形制多樣,色彩絢麗,有黑、青黃、紅、深綠、碧綠、紫、灰、白諸色,玉質溫潤縝密,光澤燦然,晶瑩可愛,在同類遺址中實屬難得。

可惜「生不逢時」,出土於十年浩劫之際,絕大多數被當做玉料賣給神木縣高家堡農副公司。

據負責收購的人回憶說,總共有兩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質料精美的。

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調查遺址時,徵集的126件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

真是「黃鐘毀棄」啊!現存這批玉器,計有牙璋、圭、斧、鉞、戚、戈、刀、璧、璜及藝術雕刻。

有幾件玉器顯然是其他器形改制,還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徵。

在古代,陝西是著名玉石產地之一,藍田美玉,久負盛名。

陝西古屬雍州之域,《史記·夏本紀》引《禹貢》云:「雍州……貢珍珠琳琅毋」。

與石峁玉器質料及器形相同的器物在米脂、靖邊和延安也屢有發現。

距石峁遺址不遠的新華龍山遺址也出土有玉斧、玉璧,可見這種質料的礦物在陝北不難得到。

「石峁玉器器形大、種類多,工藝精、形制規範、邊緣整齊,製作水平比我們想像中要高。

」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煒林說,石峁人不可能採集到這麼多大小盡如人意的玉料,而是從大塊玉料上把需要的小塊切削下來,顯示出他們已有較高的「開料」技術。

那麼他們是怎樣「開料」,用什麼手段加工琢磨的呢?儘管器物在成型前都經磨光,可在一些玉器上還是能觀察到「開料」與琢制的蛛絲馬跡。

還有,那長達半米以上的石刀究竟是做什麼的?形態怪異但精美絕倫的玉璇璣則讓人遐想不已。

「剛開始的時候,聽當地群眾講『玉器都是在石牆裡』,我們還疑惑不已,直到後來發掘清理,證實這一奇特現象。

」據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介紹,此次發掘所獲玉鏟、玉璜等6件完整玉器均出土於外瓮城早期石牆和倒塌堆積中。

其中兩件玉剷出土於北端倒塌的牆體內,東西間隔約2米,東側玉剷平置於石塊錯縫之間,石塊間還有少許草拌泥。

出土玉器大都為祭祀用的禮玉,至於為何都放置在厚厚的石牆內,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100餘塊壁畫殘片色彩艷麗

為解決石峁城址的年代問題和進一步了解城址布局,考古人員重點發掘了外城一座城門遺址。

外城東門位於外城東北部,門道為東北向,由「外瓮城」、兩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內瓮城」、「門塾」等部分組成。

這些設施以寬約9米的「『」形門道連接,總面積約2500餘平方米。

從地勢上來看,外城東門址位於遺址區域內最高處,地勢開闊,位置險要。

考古專家根據出土器物和地層關係推斷,石峁城東門址乃至石峁石城的年代當在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階段。

「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意外發現了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餘塊,色彩艷麗。

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牆面上。

」孫周勇說,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一塊約30平方厘米。

根據碳14測定,壁畫上顏料為鐵礦物,應該是來自當地豐富的礦石資源。

陝北發現多處史前石城遺址

除了神木石峁遺址,經考古人員多年的調查,發現陝北地區存在20餘處史前石城遺址,它們的年代多集中在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後,面積從幾萬平方米到三四十萬平方米不等。

專家認為,大量史前石城遺址的發現,對了解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帶的史前聚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建立陝北地區史前文化譜系具有重要意義。

「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化、生業與環境研究」項目是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的「十五」期間重點項目之一。

從2003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隊對陝北的大理河流域進行了地毯式多學科合作考古調查,共調查遺址147個,其中複查《中國文物地圖集》文物點118個,新發現遺址29個。

「考古人員共發現了20餘處史前石城遺址,它們多分布在山岇上,依自然地勢而築,一般規模在10餘萬平方米,不易被人察知,但其築城技術比較成熟,對研究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聚落與環境關係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調查的遺址全部使用GPS作了定點,並測繪了其中的12個遺址,對橫山金山寨、子洲三眼泉等7處遺址進行了試掘。

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對一處命名為後寨子岇的石城遺址首次進行了系統性考古工作,在30萬平方米的三個山岇遺址上,已發現房址96座,而兩個山岇共享的下山石階道路與祭祀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史前石城的建築與功能分區具有重要價值。

(郭青)

編輯 陽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