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散氏盤、越王劍、皇后印···,中華鎮國之寶你知多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典籍字畫、陶瓷金屬、玉石琅琊······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璀璨的華章。

在這些眾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世所罕見,它們被稱為中華鎮國之寶!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

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

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盤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

清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 。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

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

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

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盤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晚清四大國寶。

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著稱於世。

春秋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

越王勾踐劍,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

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越王勾踐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西周何尊

何尊,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曾侯乙編鐘,長748CM,寬335CM,高273CM,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厘米。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大克鼎與大盂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毛公鼎(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

大盂鼎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

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

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

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

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

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

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西周周宣王時期文物,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

虢季子白盤造型奇偉,酷似一個大浴缸,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徑58厘米,重約30公斤。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

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銅奔馬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東漢時期文物。

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金縷玉衣

劉勝金縷玉衣,西漢時期文物。

1968年5月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這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是聞名中外的首次重大發現,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堪稱國寶。

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其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

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

戰國水晶杯

水晶杯,戰國文物,1990年出土於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

戰國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為起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最大的一件,堪為無與倫比的珍品。

此杯現珍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

「皇后之璽」玉印,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高2厘米,邊長2.8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迄今為止,皇后之璽仍是我們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後玉璽,屬於國家級文物。

專家認為這方玉印的發現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

大玉戈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國家一級文物。

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收藏於湖北博物館。

該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長的,堪稱「玉戈之王」。

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

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

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韓滉《五牛圖》

韓滉《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

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

這幅鎮院之寶出自五代南唐名畫家顧閎中之手,經過千年的輾轉,如今竟能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堪稱奇蹟。

獸首瑪瑙杯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國是絕無僅有,它是海內外孤品,同時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真珠舍利寶幢

真珠舍利寶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蘇州小學生在瑞光塔中玩耍無意間摸到一塊鬆動的塔心磚,打開發現一個洞穴。

一座塵封千年的寶庫就此打開了。

一件無價寶物——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現世。

整座寶幢造型優美、工藝之精巧舉世罕見,代表了整個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的集錦。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繡, 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

直裾素紗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三彩駱駝載樂俑

三彩駱駝載樂俑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

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雖經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光彩奪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

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

該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

秦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發現於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關於石鼓文的確切年代,幾千年來學者討論不斷,提出各種看法,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都贊同的確定的結論。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也是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

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新石器時代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

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

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

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占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珍貴文物之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器內底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圓形兩耳方...

陝西到底有多少國寶被國家博物館弄走了?

由於《國家寶藏》節目的持續火爆,小編也寫了一系列文章,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文章有很多有趣的評論,特別有意思的是有網友說要「防火防盜防國博」,因為陝西有不少珍貴的國寶級文物,出土發現後都收藏於中國...

中國歷史上的39件鎮國之寶,太精美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於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采樂章。在這些眾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國之重器、鎮國之寶,它們或為某品類之最,或為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