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賢頓和尚講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有形的七寶譬喻精神上的七聖財,那是再恰當不過了,何謂七法財呢? 一、信財:智度論說:「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

」學佛的人假如沒有虔誠的信心,那就無法取得藏中珍寶 ... 就是普陀山開山的由來。

我民國十五、六年時,曾參學普陀山,此山縱十二里,橫六里半,山中的大小寺庵約有二百八十多間,每年二月至九月,進香禮拜者絡繹不絕,平均每天有二萬人左右,從此可見,觀音菩薩度眾之廣了。

從理上來解釋這段經文:金銀等七寶即是真理,七法財的意思。

欲求真理七法財的緣故,入於佛教大法海中,因智慧不足,不能隨欲所求故起無明之氣(黑風),搖動了主宰的定力(吹其船舫),漸成黑面無常,而成鬼相之形。

(飄墮羅剎鬼國),若能即時於眾惡之中,起一念回光向善之心,以戒定慧力破無明煩惱之風,則平貪瞋痴三毒之浪。

(若能稱念觀音號,即能解脫羅剎之難)。

以有形的七寶譬喻精神上的七聖財,那是再恰當不過了,何謂七法財呢?一、信財:智度論說:「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

」學佛的人假如沒有虔誠的信心,那就無法取得藏中珍寶也就不能得度佛法大海。

二、進財:進,是精勵進取之義,努力進趣正道,佛道遙遠,非精進,不能得益。

三、戒財: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

嚴持佛所制訂的戒律,操行方正,一點不毀壞,遵守一切世間出世間的規律即是戒財。

如果不依規律,便會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而做出種種不正的行為,所以戒為一切正當生活必要的規則之寶。

四、聞財:聞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則如禽獸無異。

聽聞教法,才能知理行道;聞教,要虛心,接受他人之教導,然後如教理去實行,方能得到真實受用。

此是指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五、捨財:在佛教中,慈、悲、喜、捨稱四無量心,行菩薩道的時候,以捨最為重要,用歡喜心施捨一切眾生,如慈陽普射大地,萬物皆被,不存絲毫偏心或念報之心,方能切實做到慈、悲、喜、捨,無量心中的「捨」無量。

六、慧財:慧財是智慧,又叫定慧財。

定能攝心,令不妄動,慧能觀照諸法,破除邪見;智慧像似吾人雙眼,假使沒有一雙智慧之眼,盲行瞎走,往往棄明投暗,受害無窮。

七、慚財:慚者,慚愧,論云:「慚者,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愧者,於諸過罪,羞他為體」。

學佛的人,假使沒有慚愧的心,則不能入道。

世界上再沒有比得上感覺慚愧的心再善美了。

不知慚愧的人,就夠不上資格做堂堂正正的人,更不必談成佛作祖了。

記得有一位鄰居,家財萬貫,但膝下猶虛,很想要個養子,他的結拜兄弟是個忠厚人,家裡有四個小孩,大者十歲,小者三歲,知他愛子心切,便決定將孩子送一個給他撫養,看好吉日,富人買了四節甘蔗,到了拜弟家,平分四根甘蔗給孩子們吃,當其正吃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富人突趁其不意的打了每人一個耳光罵道:「好沒教養的小孩,伯伯給你們甘蔗吃,竟連一聲謝謝也不說」。

孩子們有的邊哭還是邊啃,獨有老二,滴淚不流,小臉兒紅紅的,把甘蔗朝地下一丟說道:「伯父!我們究竟犯了什麼大過,須受這一記耳光,吃一根甘蔗就得發出這麼大的代價麼?」說完,便頭也不回的朝內屋走去。

富人見了,非認領此子不可,因為一個小孩子,竟有如此的羞恥心,將來長大不怕不成器。

總說:信即信心,能決定護持正法,是成佛之資糧。

進即精進,精進於成佛之道,絲毫不退轉。

戒,戒律。

防身、口、意三業不犯,遠離殺、盜、淫、妄,為成佛之基。

聞,因聞而修持,依教而行之,始能成就三慧。

喜捨方能行菩薩道,予眾生樂而拔眾生苦。

定慧屬止觀,攝受妄念,能照破一切幽暗稠林,故也是成佛之財糧。

有慚愧心方能求增上道,斷除無明,得證菩提。

以上的七種,叫做七聖財,這種教法,依據諸經,有很多不同的解說,在你想要獲得這七種聖財,而欲入佛道修行的時候,如果忽然一陣黑風吹來,這黑風,即是無明煩惱的迷風,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

你若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那麼,你就會對信心起了懷疑,對於精進生了怠念,對於戒律加以毀犯,胡下一页上一页返回列表返回首页©2022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Poweredbyiwm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