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十一章 - 查經資料大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般都承認約翰福音11:1-53的故事是有關我們主工作的記載中,最奇妙的一段。
它多采多姿,滿有生命,充滿行動。
其中奇妙的把悽惻和能力揉和在一起。
返回首頁|返回本書目錄|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
約翰福音11:1-27
一般都承認約翰福音11:1-53的故事是有關我們主工作的記載中,最奇妙的一段。
它多采多姿,滿有生命,充滿行動。
其中奇妙的把悽惻和能力揉和在一起。
它是一首愁悵的哀歌,又是一首得勝的凱歌。
故事中顯露出人類基本的光景,和主的能力與榮耀。
頭二十七節所記載的故事引我們到最後的兆頭,即拉撒路的復活。
從第28-53節記載這兆頭本身的內容。
我們現在就來思想引到此兆頭之故事。
其中的人物穿梭於伯大尼及約但河外的地區。
1.第1-3節把我們引到伯大尼。
2.第4-16節裏我們越過了約但。
3.末了第17-27節裏我們又回到伯大尼。
伯大尼──拉撒路病了(1-3)
在伯大尼有了難處,而耶穌不在那裏,這就是頭三節的故事。
難處乃是拉撒路病了。
拉撒路是馬利亞和馬大的兄弟。
約翰很細心的介紹馬利亞,「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衪腳的。
」抹膏的事記載在第12章。
約翰是在事情過後很久纔寫這本書的,但他心中仍然記得那件事,那事使馬利亞顯得突出,也使她在十二個門徒中間特別被紀念。
我們知道一些關於這兩個姊妹的故事,因為路加約略向我們介紹了那個伯大尼家庭的狀況。
路加福音10章末了就是有關她們的故事。
路加說到這兩個姊妺時,講明馬大是管家的。
也說她把耶穌接到她家裏來。
關於馬利亞,他只是說她是馬大的妹子。
約翰先提到馬利亞,並藉此提示,那是馬利亞的村莊。
一個好的婦人可以擁有一個房子,看管它,而且連命都擺上;然而另有一種女人可以藉著她的愛和服事而得著全村的人。
很顯然的這是耶穌喜歡去的一個家。
我想可以用一個大家非常熟悉又美麗的說法:那是一個可以令耶穌感覺「回到家」的地方。
但是拉撒路病了,而且耶穌不在那裏。
我想拉撒路很可能比兩個姊妺年輕。
他好像沒有甚麼責任似的。
拉撒路病了。
耶穌不在那裏。
如果祂在那裏的話,凊況就不同了。
這是她們的想法,也許也是對的。
她們在難處中作了一件又自然又美麗的事,她們差人報信給耶穌說,「主阿,你所愛的人病了。
」有趣的是,她們並沒有向祂求甚麼。
她們只是把事實告訴祂,表示她們認識祂,表示她們相信,只要知道這事情,祂就會趕來的。
她們用來形容耶穌對拉撒路的愛之希臘文的動詞是phileo,用以表達一個人充滿了愛與熱情。
約但河外──耶穌得知拉撒路病了(4-16)
第4-16節記載的事情發生在約但河外。
報信的人來到此地,傳達了消息。
然後是一件令人希奇的事,是最叫人驚訝的一件事,這件事對人的信心挑戰,並引起人心中各種的猜疑。
耶穌得到這消息之時,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這病不至於死」這句話不是指拉撒路不會死。
事實上當報信的人到達耶穌那裏時,拉撒路已經死了。
伯大尼和耶穌所在的地方之間有一天的路程。
耶穌在那裏仍然停留了兩天。
然後祂又走了一天的路程到伯大尼。
這樣總共花了四天。
後來馬大說,「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所以當報信的人到達時,拉撒路已經死了。
但是主卻說,「這病不至於死。
」死亡並不是這件事最後的結局。
那麼,甚麼纔是這件事的結局呢?「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
在說到耶穌開那生來瞎眼的人的眼睛之事時,我把標點位置改了,經文就成為,「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
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
」我之所以改變標點的位置,是因為原來的標點會使人以為,那人之生來是瞎眼,而且一直是瞎眼,乃是為叫神有機會顯明祂的能力。
那是絕對無法叫人相信的。
也有人對祂所講關於拉撒路的這句話持相同的看法。
但是兩件事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
在前一種情形中,那個人生來是瞎眼的,他到了成年,還是甚麼也看不見,直到神的能力彰顯在他身上的時候。
而在此這個人生病以致於死。
對於拉撒路死亡的事實耶穌說,「這病不至於死。
」那不是結局,結局乃是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得榮耀。
雖然這兩種情怳完全不同,但耶穌這句話還是很奇妙的。
拉撒路死了,耶穌說話的意思乃是,不錯,他死了,但這事實乃是為著彰顯神的榮耀創造一個機會,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約翰在這裏加進了一句話,「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
」他加入這句話,無疑的是為著下面他所要寫的事舖路,「因此當衪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
」(中文聖經無「因此當」三字)。
注意這「因此」兩字。
祂的停留是因為祂愛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
在此我們要回到前面說過的,兩個姊妺用來說到耶穌對拉撒路的愛所用的那個字,就是Phielo,這個字是說到情感上的愛。
這是她們所認為耶穌對她們兄弟的愛。
但是當約翰寫到「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時,他用的動詞agapao這個字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雖然這個字的意思也是愛,但是這種愛是理智,判斷和思考的愛。
在英文裏面很難在這兩個希臘字之間劃定界限,我較認為古次比德(Dr.Goodspeed)的說法最靠近原文agapao的意思,他用獻身(或摯愛)devotion來代表這字的意思。
獻身的愛比情感的愛含義更多,因此我就用獻身這個字──耶穌把自己獻身於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
他們知道耶穌對拉撒路的感情,所以他們給祂報的信乃是,「你所愛的人病了。
」約翰卻表示,祂對他們的愛比那種愛更多。
祂獻身於他們,因此祂不匆忙。
祂停留在原先的地方。
祂讓足夠的時間消逝,為要使人對於祂所要彰顯的能力沒有任何的懷疑。
過了兩天之後,祂纔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
」猶太是敵對祂的中心點,祂的門徒說那是猶太人拿石頭要打祂的地方。
「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裏去麼?」那是愛祂之人自然而且善意的抗議。
他們愛祂,不願意祂回到那危險的地方。
請注意祂回答時所顯出的鎮定與莊重。
猶太人敵對祂,祂知道,祂的門徒也知道。
請聽祂的回答,「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麼?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
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
」把祂的話應用在祂的身上,就含有這個意思,「我當然是要回到猶太地去。
你們不需要懼怕。
不會有甚麼絆我腳的。
不會有甚麼事的。
除非我的時候已經到了,不然敵意是害不了我的。
我並非在冒險試驗,不必為我操心。
」
底下祂就告訴他們,「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祂的門徒說,睡了,那是好事情;如果他睡了,就必康復。
接著,「耶穌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
」
姊妺倆好像說對了:如果祂早在那裏,拉撒路就不至於死。
「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
」為甚麼呢?「好叫你們相信。
」
祂對我們所稱之為死的看法,乃是睡了。
他們的看法可以從祂對他們說的話看出來,「拉撒路死了。
」祂說的話是用現在式說的。
祂想到拉撒路時,是以他還在的事實說的;祂說,「他睡了。
」然後祂以他們能領會的話說時,就用過去式,「拉撒路死了。
」那就是實際上發生的事,這是他們能領會的話。
「我歡喜,是為你們的緣故。
」祂的停留是為他們的緣故。
祂容許疾病發展下去,那人就死了。
祂作事情總是為他們的緣故。
祂常常說,「為你們的緣故。
」祂停留是因為祂愛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
為他們的緣故,祂停留下來。
然後,為他們的緣故,祂去了。
伯大尼村外──馬大與耶穌的對話(17-27)
下一幕故事發生在伯大尼村外。
祂到達時,拉撒路在墳墓裏已經四天了。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
那死人的姐姐馬大對衪說,主阿,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意思是他一定已經腐爛了。
前此祂曾有兩次叫死人復活。
睚魯的孩子是在靈魂離開身體不久,祂就把她召喚回來。
拿因城寡婦的兒子是在靈魂離去後數小時,當人們正要抬他出去安葬時,祂把他叫回來。
但在此祂等候,直到沒有人能否認拉撒路已經死去的事實。
馬大從家裏趕來迎見祂。
她這樣作不合東方人的習俗,馬利亞的作法,纔是符合他們的風俗。
她坐在家中,隱居在家裏。
馬大是又真誠又生氣。
她趕來迎見祂,並且見到祂,就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
」當然,我不敢太武斷的加以解釋,不過後來馬利亞見到耶穌時,對祂說的話,顯然也是同樣的意思。
不過,馬大的心意和馬利亞的心意,卻完全不同。
我相信,馬大的話裏,含有坦誠的抗議與失望的意味。
她好像在埋怨,你為甚麼不早一點來?「主阿,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
」但她仍然相信祂。
她對祂還是有信心。
從她的話,可以看出她的信心,「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
」她對祂有很大的信心,可是,事實上她的信心並不真是那麼一回事。
她以為自己有信心。
也許她的心真是誠實的,可是,不管如何,她並不預期她的兄弟會再活過來。
這個事實很快就得到證明了。
因為不久以後,主吩咐說,「你們把石頭挪開。
」她卻回答說,沒有用了,他必是已經腐爛了。
很顯然的,她並沒有預料到會有後來所發生的那些事。
接著耶穌對她說,「你兄弟必然復活。
」也許我們的主這樣說時,不是指祂要使拉撒路從死裏復活。
我想這只是一個一般性的說法,提醒她復活的事實,也提醒她今生並不就是一切。
祂似乎在對她說:馬大,當死亡來臨時,生命並不就過去,以後還有復活呢!當然祂也可能是指祂即將要作的事。
可是我並不這樣領會。
我認為那是一般性的說法。
馬大顯然也明白祂的意思,因為她不肯接受祂用未來的復活來安慰她,因為那似乎是遙不可及的。
復活在我,生命在我
接著就是約翰所記載耶穌的第六個「我是」:「我就是復活,我就是生命」(直譯)。
「我是」用的是永遠的現在式。
我無論在那裏,那裏就是復活;不止如此,雖然「我是復活」是很偉大的一句話,但還有更偉大的一句話,更偉大的是「我是生命」。
我這樣說是有證據的,因為祂繼續解釋祂所說的話時,沒有說到復活,只說到生命。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活著」(直譯)。
這是非常簡單的一句話,但是我們要很小心讀它。
耶穌並非說,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再活著。
若這樣的話,就是復活了。
祂說,「……雖然死了,也必活著。
」換句話說,凡信我的人,雖然從屬地的層次來看,一切現象顯明他已死,但實際上他並不是死的。
祂是說,你的兄弟並不是死的。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這是基督偉大的宣告。
我們都還沒有完全領會它的意義呢!我們說,某人怎麼樣了?答的話常常是:他死了,或,她死了。
這樣說和不信的人沒有甚麼兩樣。
他們不是死了,「信我的人雖然死了」是你所看見的,他實在是死的,但他還是活的。
我們的主呼喚拉撒路時,祂好像是在對能聽見的人說話。
祂並不是在對他念符咒。
祂說,「拉撒路出來。
」祂希望有人聽見祂的話,而事實上他聽見了。
拉撒路並不是死的。
然後祂看著馬大,說,「你信這話麼?」這是非常柔細,非常美麗的一句話,並且我認為她的回答也是極為奇妙的。
她說,「主阿,是的。
」她此時似乎略為停頓,並且對於她剛纔說的話有點害怕,「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她在此說出了一個完備的承認,可是她似乎有所躊躇。
「你信這話麼?」信甚麼呢?就是在凡信我的人身上沒有死亡,他雖然死了,還是活的;因此凡活著信我的人永遠不死。
對這些人來說,沒有死亡。
「你信這話麼?」「主阿,是的。
」但是她對於祂所說的,不能很肯定的相信,不過她對於她所已有的信心還是很有把握,而且感到很榮耀。
「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
在這裏,有兩件事使我們印象深刻。
頭一件是門徒們。
雖然當時有猶太人在場,但我們沒有看到他們有甚麼批評;到此時為止他們沒有甚麼顯明的敵意。
十二個門徒都在這裏。
多馬說話了,馬大也說話了。
從他們的話,你看到甚麼呢?面對死亡,他們仍在暗中摸索,並且極為沮喪。
另一件,在這樣光景中,我們看見主,這位生命的主,行在光中,藉著愛激勵了每一個人。
約翰福音11:28-53
伯大尼──使拉撒路復活(28-44)
這一段經文完成了此章第1節所開始敘述的故事,這是約翰所選擇之最後一個兆頭,說到拉撒路的復活。
本章第20節說明了,耶穌與馬大相遇,以及彼此的談話,是發生在伯大尼村莊之外,「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仍在馬大迎接衪的地方。
」在這一段時間中,馬利亞坐在家裏。
馬大因為太懇切了,就違背了當時的習俗。
他們的習俗要求那些為所愛者憂傷的人,必須隱居在家中最少七天。
馬大來到馬利亞那裏,無疑的是耶穌差她去的,她對馬利亞說,「夫子來了,叫你。
」這句話就夠了。
我們很清楚,如果不是真的話,馬大不會那樣說。
所有馬大和我們的主之間的談話顯然沒有全部被記載下來。
當主對她說出那句偉大的話「我就是復活,我就是生命」之後,祂要她去叫她妺子。
馬大到了那裏,暗暗的對她說話,顯然是希望她能悄悄去見耶穌,而不讓別人注意到。
可是按東方風俗,當時有朋友們在家裏,與她一同悲哀,為要安慰她。
當他們看見她安靜的站起來,離開房子時,就跟著她;因此當她遇見耶穌時,他們也在場。
在實際的兆頭尚未開始進行之前,我們看兒了一幅耶穌和馬利亞在一起的最美麗圖畫。
她說了和馬大相同的話,「主阿,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
」但是很顯然的,馬利亞的語氣和馬大不同。
我不是在批評馬大,我絕不會批評她,她是極為誠懇的。
可是我想馬大的意乃是:當我們請你來的時候,你為甚麼不快一點?而馬利亞的意思是:但願你能早在這裏。
話是一樣的,但是所強調的點,和心中的意念卻是不同。
馬利亞到達,就俯伏在祂腳前,馬大沒有。
她站得直直的。
馬利亞以敬拜和學習的態度俯伏在祂腳前。
若是我們回頭看一下路加所記載的故事,我們就能明白,馬利亞這樣作具有何意義。
路加所記載的是前此惟一可供我們瞭解這兩個女人的機會。
那時耶穌來到這家中,受到馬大一家人的侍候。
馬大的妺妺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
她必定也盡了在這家中的工作。
那時這個家庭凡事順利,有如日光照耀。
在這家中耶穌是最受歡迎的客人。
馬大極力的要以服事表明她的愛,但後來卻崩潰了。
若是在事奉的壓力下沒有時間安靜默想,我們一定會崩潰的。
馬大後來煩躁起來,就抱怨她妺妺,批評她的主。
那時馬利亞花時間坐在祂腳前。
而現在有雲遮掩陽光,有憂愁來襲,她回到同樣的地方,回到祂腳前。
後來我們還要看到,她又來到相同的地方。
她在祂腳前表達了她心中的懊喪,全人被憂愁所籠罩。
我們稍往前看第33節的話,「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
」注意,馬利亞在哭,猶太人也在哭,第35節說,「耶穌哭了。
」兩個地方的哭用的字不一樣。
用來形容耶穌哭的字和用來形容馬利亞與猶太人哭的字眼不同。
我們應當把用在馬利亞和猶太人身上的字繙為哀泣(wailing),那是悲哀所發出的呻吟與飲泣。
但對耶穌用的字不是這樣。
被繙作祂哭的那個字的意思應該是說淚水從祂臉上流下來。
馬利亞在祂腳前哀泣,她是來到祂的腳前。
耶穌看見她哀泣,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歎,又甚憂愁」。
這是繙得最不恰當的地方,使意思都走了樣。
被繙作「悲歎」的字有特別的意思,若是那樣繙,就完全失去原意了。
另外「憂愁」這字是一個反身動詞。
容我另外這樣繙,「當衪看見她哀泣,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哀泣,就感到悲憤,又自己憂愁。
」在新約聖經中,這一句話算是最具有啟示性的了。
祂感到悲憤,祂生氣了。
祂既生氣,就自己憂愁。
這時祂纔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裏?」這是有關耶穌的記載中惟一說到祂向人探問消息的地方。
沒有人會認為祂需要這方面的消息。
這問題似乎在暗示,祂要開始行動了。
下面纔跟著這一句話「耶穌哭了」。
對於這個簡單的句子已經有過不少的論著,我們當如何領會它呢?當時的情況乃是祂面對著死亡。
死是罪的結果。
祂面對著人類因犯罪而帶來的結果──死亡和痛苦時,神一切的忿怒在祂裏面起伏著,使祂為之傷痛。
祂感到激憤,然後祂「自己憂愁」。
祂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在心中,這是祂何以感到激憤的原因。
祂在自己身上承當一切從罪而來的悲哀,我們可以從這個死人和耶穌周圍傷心的人身上看見這種悲哀。
這是祂自動與憂愁聯合,而這憂愁乃是因罪而產生的。
這也是祂對引致憂愁的罪之義怒。
這是耶穌心腸之最奇妙的揭露。
於是祂哭了。
祂的眼淚代表著甚麼呢?我一點也不猶豫的說,這是同情馬利亞、馬大和一切由罪和死亡所導致之憂愁的眼淚。
但另一方面也許我們會認為,這不是同情的眼淚,因為祂知道在大約半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祂就要除掉讓他們流淚的原因,以喜樂代替悲哀。
若是我們真的這樣想的話,我們就不瞭解神的心腸對人類痛苦的敏感性。
我的意思乃是:假如(請原諒我這比喻不當之處)我到你家裏,你所愛的人躺在那裏死了,如果我知道我能把死人復活過來,交還給你的話,我想我不能為你流出同情之淚。
這是因為和神敏感的心相比之下,我是遲鈍麻木的人。
「耶穌哭了」,祂的哭顯明了神的同情心是那樣的迅速,那樣的敏銳。
當然,將來祂要擦乾人的一切眼淚;但現在淚斑還在,雖然不久祂也要擦乾它們,並結束他們的悲哀,但祂仍然和他們一同感受到憂傷。
今天也是這樣。
這不過是一個微小的例子,但我們可以把它加以廣泛的應用。
神和我們同擔憂愁。
祂至終的旨意是要擦乾人一切的眼淚。
祂也知道,在一切痛苦成為過去,永恒的喜樂開始時,我們回首往事,就會發現憂愁是如此短暫。
這並不是說,在今生的愁苦中祂不與我們同在。
我或許可以這樣說,正當祂被激憤的憂愁所深深耕犁時,祂所流的同情之淚,可以使祂稍得寬釋。
祂激憤,祂自己憂愁,祂也因同情那些愁苦的人而哭泣。
這件事引我們到兆頭本身的記載。
我們若是跟著那些猶太人,聽聽他們的談話,這是有趣的一件事,他們看見祂流淚,就說,「你看衪愛這人是何等懇切!」他們以為耶穌流淚是因為失去了拉撒路。
他們是十分瞎眼的。
他們說,看看祂流的眼淚,這證明祂愛拉撒路。
不錯,祂是愛他,但這並不是祂流淚的原因。
然後他們有人說,「衪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麼?」他們話中的意思是甚麼?為甚麼他們這樣說?沒有人知道。
這也許是一種嘲笑,或許表示他們並不信前一個兆頭,也可能是一句很誠懇的話。
我們看過祂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的眼睛,難道一個成就過這種事的人,沒辦法叫這人不死麼?不管他們說話的動機是甚麼,問題還是一樣,祂難道不能叫這人不死嗎?當然祂能!可是祂竟然不能!那是一個能力的問題嗎?不錯,而祂的能力是無窮盡的。
但這不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目的的問題。
在有些事情上神是受限制的,是受祂目的的限制。
請再聽聽祂說過的話,「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
好叫你們相信。
」所有一切看來與神完滿旨意與完滿行動不協調的事情,都可以用「目的」予以完滿的解答。
底下我們讀到,「耶穌又心裏悲歎。
」同樣的,可以繙成,「耶穌裏面又感到激憤。
」祂正面臨的是人類的失敗。
死亡是最終的事,憂愁來自死亡,而祂周圍的人的態度都是出於眼瞎。
祂生氣,祂感到激憤,因此祂走向墳墓。
請注意其過程。
儘管人不相信,或者,為要反對人的不信,祂叫拉撒路起來。
我現在想到的不是祂敵人的不信,乃是馬大的不信。
祂曾對她說,「你信這話麼?」她說,「主阿,是的。
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
」老實說,她無法按著祂所問的,給予十分肯定的答覆,但是她向祂作了很偉大的承認。
現在我們來到了這個緊要關頭。
基督站在墳墓前,屍體在裏面,人已經死了四天。
祂說:你們把石頭挪開。
馬大立刻反對。
她並不完全明白祂先前對她說的事,證明她缺乏對祂完全的認識。
因此馬大是在信心上失敗了。
但是祂仍勇往直前。
接著,「耶穌舉目望天說,父阿,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很顯然的,從這句話我們如道,祂一直保持與父的交通。
但是甚麼原因使祂這樣說呢?要找到答案只須再往下讀。
祂仍是在對父說話,在祂的話中,祂說出了原因,「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我可以恭敬的這樣說,我們的主好像是這樣對父神說,「父阿,我對這樣的事並不感到希奇,但我感謝你,因你常聽我;不過因著我周圍站著的人,我這樣說是要叫他們能信,是你差了我來。
」祂即將行一個兆頭,但是祂仍然保持與父的交通,且藉此叫眾人面對這個事實。
一路上我們看見這就是祂所要聲明的:沒有一件事是祂憑自己作的,乃是祂與父一同行的。
祂與父原為一,這是完全的合作。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有人說,為甚麼耶穌必須大聲喊呢?這是一個小孩子天真的問題,因此它也是被屬天與真理之國度所接受的問題。
表面上好像是說祂必須大聲呼喊,纔能使拉撒路聽見。
但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往往在簡單的事情裏面有深奧的道理。
祂揚聲是為叫眾人都聽見。
祂曾向父禱告,為要叫眾人可以信;現在為了叫眾人可以聽見祂所作的,祂就揚起聲音說話。
祂大聲說話。
此外,無論在當時或今天的習慣,凡是交鬼或行巫術的,在與死人交談成在念咒之時,除了自己以外,別人是無法瞭解的。
我不敢確定這是祂大聲說話的原因。
祂「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還有一點遠比這個重要的,乃是祂說話時是把對方當作能聽見的人。
馬大不會想到要呼喚拉撒路,馬利亞在她的哀泣中也許會喊著她兄弟說,哦,拉撒路阿,拉撒路!但是她也絕不會夢想到他能聽見祂的呼喚。
但耶穌好像是在對著一個能聽見的人說話。
祂知道拉撒路並不是死了。
這是祂對馬大說的,他是睡了,不是死了。
當祂進入睚魯家裏時,祂說,「大利大吉米!」這是極優美的話,可惜被繙作,「閨女,我吩咐你起來。
」其實應該是,「小羔羊,起來吧!」祂這樣說是盼望她能聽見。
而她也真是聽見了!這也是祂現在的態度,祂不必放大聲音就能叫死人聽到,但是祂大聲說,除了叫死人聽見之外,也要叫一切遠近的人都能聽見。
接著立刻有了反應。
拉撒路「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
有人也許會問,如果他手腳都綁著死人的布,他怎麼能出來呢?那就看他們安葬拉撒路的方法了。
如果他們用的是埃及人的方法,把四肢分別包紮起來,而不是全身都捆在一起,他還是能動的,只是沒有辦法解開自己的布。
他可能自己掙扎著起來,是一個活人,他「出來」了,但是發現難以再向前走動。
耶穌立刻就說,「解開,叫他走。
」
這就是那偉大的兆頭。
耶穌作了甚麼呢?這是復活麼?不,就著我們主的復活而言,這不能算是。
那不過是把靈魂喚回到身體裏。
充其量不能說是復活,只能說是復甦。
耶穌復活時,祂不需要人為祂解開裹屍布。
當約翰與彼得來到墳墓那裏,他們看見裹屍布還捲著,好像還是包著祂身體的樣子,裹頭巾還在那裏,但祂已不在那裏了。
那纔是復活。
我們說到拉撒路的復活,那是對的,不過它不是我們的主從死裏復活的那種復活。
它只不過是把靈魂帶回到同一個身體裏面。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
」那是神藉著祂行出來的一個兆頭。
我們研讀的這本福音書,沒有提到其他類似的故事。
但是我還是要說一下,祂周遊四方行善事,祂醫治病人,趕逐污鬼,把各種的祝福帶給人的身體,但按記載祂總共只叫三個人從死裏復活,這是有屬靈意義的。
祂在這方面所施行的能力,似乎很少被提到。
祂似乎不大願意把那些已經脫離這屬地生活的人再帶回來。
祂知道祂這樣作就等於把他們帶回到受限制的情形中,把他們再帶回到愁苦中。
這個最後的兆頭是在死亡看似無法挽回的情況時行出來的。
祂使那個人從死人中又活過來,把靈從靈的世界中叫出來,再居住於那已經離開的殿中,身體也就復甦了。
神蹟的結果(45-53)
末了約翰記載,這兆頭所帶來的結果是產生分裂,「多有信衪的。
」這是由於他們看到了耶穌所作的事。
另外有些人卻向官長們報告消息。
這報告最後使得祂被捉拿(按人的眼光看來)。
他們向官長報信的結果,使他們召開公會,那是權要們一次特別的聚集。
我們讀到「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那些人是祭司長?就是撒都該人,撒都該人在哲學和宗教上都與法利賽人針鋒相對。
他們彼此沒有甚麼溝通。
但是前此顯明的事,如今進入最後的行動。
那就是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聯結。
這段經文對於當時發生的事交待的很簡要,但也說得很完全。
先是開會,再是商討,最後是決策。
公會聚集商討,議定了一個決策。
他們商討的題目是,他們當如何處置耶穌這個人?他們當如何阻止事情之發展?我們不知道會中之言論詳情,我想他們必定是議論紛歧。
最後該亞法就說話了。
在所有的記載中,沒有一樣比他說的話更詭詐可惡!這是政客最糟的言論,他不願直接明白表達他的意思,卻以漂亮的詞句掩飾他那卑鄙的意念。
該亞法開頭說得很巧妙。
若是你在從事辯論或參與委員會的討論,這樣的話不失為很好的開場白,他開頭說,「你們不知道甚麼。
」這是停止別人說話的方法。
(該亞法,你又知道甚麼?)請注意他用詞的漂亮,「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
」就是這麼一句話。
是極短的演講。
它的意思乃是:只有一個辦法,不計任何代價的除滅祂。
他不好如此明講,因此他說的話是以政治的權宜和國民的利益為理由。
這是最卑鄙的演講,也贏得了人們的贊同。
彼拉多最後允准了這個辦法。
當彼拉多看見動亂即將暴發時,就把耶穌交給了他們。
這真是「益處」阿!人為著益處,甚麼不法的勾當都作得出來。
甚麼是他們採取的計謀呢?他們決定要殺祂。
這是這會議最後的結果。
「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
」
可是請注意約翰加進來的偉大註解。
這句話按該亞法的觀點而論,是如何的罪深惡極;但按另一個角度而言,卻是光芒與美麗四射。
他說該亞法所說的是他所不懂的,也超過他所盼望的。
「他這話不是出於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預言耶穌將要替這一國死。
也不但替這一國死,並要將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
」詖亞法是一個政治家,他的話總帶著政治上的計謀,暗示人當如何行。
約翰在報導這件事時,事實上在說:不錯,但是該亞法所說的,是超過他所知道的。
他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了一句偉大的話。
祂若是死了,是個益處,不但使本國得益,也使全世界得益,使祂能把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
因此在此所記錄的,乃是一句最可歎,最卑鄙,最兇惡的話;而另一面,這一句最可惡的話,卻同時被神掌握,把它扭轉成為一個給與這將亡世界的福音與盼望。
約翰福音11:54-12:19
拉撒路的復活更加強了官長們對耶穌的敵意。
那件事本身就是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也具有可怕的揭發性。
我們曾經看過兩個類似的例子。
其一乃是發生在祂傳道的頭一年,祂經過畢士大廊子時,醫治了那個三十八年之久一直軟弱無力的人。
官長們很生氣,因為按照他們傳統的規矩,祂使這個人帶著自己的褥子,破壞了安息日。
他們對行在這人身上的奇事似乎漠不關心;後來在那生來瞎眼的人身上,完全相同的事再次發生,他們趕出了那個人,他們之所以反對,就只是因為耶穌行這件事是在安息日。
一個被遺棄了三十八年的人得回生命、健康與能力,以及道德上的潔淨。
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得回他的視力。
一個死人得以起死回生。
對於這一切他們都漠不關心。
這些叫我們看見一個傳統的宗教所作的到底是甚麼事。
它扼殺了同情心,他們所耿耿於懷的,是他們的傳統被冒犯了。
當他們看見耶穌所行的這些兆頭──尤其是最後這個,就各方面來看,也是最高的一個──正在吸引人歸向祂。
眾人都到祂那裏去了,而他們無法制止。
因著這些事,公會聚集開會,並決意要殺死祂。
因此耶穌離開了,直到神所安排的時候來到。
在這一段經文裏面,有耶穌離開的故事,也有祂回來的故事,以及祂在伯大尼的晚餐;最後是為著祂的「時候」,祂來到耶路撒冷,所成就的最後幾件事。
這段經文很自然的分成三小段,我們可以按地名來區分這些小段:
1.11:54-57,我們與祂同在以法蓮;
2.12:1-11,我們與祂同在伯大尼;
3.同一章的12:12-19我們和祂同在耶路撒冷。
以法蓮(11:54-57)
「所以耶穌不再顯然行在猶太人中間,就離開那裏往靠近曠野的地方去。
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蓮,就在那裏和門徒同住。
」我們無從知道祂在此停留多久,可能有四十天。
那段期間祂在鄉村安靜的與門徒相處。
在暴風雨尚未臨到祂身上,在巨浪尚未沖擊到祂身上時,這是祂與門徒同在的安靜時
底下約翰把我們帶入耶路撒冷,告訴我們在此發生了甚麼事,直到耶穌停留在以法蓮期間的末了。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有許多人從鄉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節前潔淨自己。
」他們從各處鄉下,從約但河附近,從加利利來──他們在逾越節常是這樣,此時耶路撒冷擠滿了朝聖客──他們在尋找耶穌。
他們在耶路撒冷找不到耶穌。
人們這樣找耶穌表示此時祂在公眾的心目中佔的地位如何。
他們郤熟悉祂的名字,而且多半都見過祂。
現在他們在耶路撒冷找祂,這是民族以及宗教生活的中心地。
一般人都對祂感到興趣,他們都在找祂。
他們站在聖殿裏,彼此在談論著。
所有這些聚集來慶祝逾越節的人,想要潔淨自己,裨能遵守這節日。
他們都在談論著當時的局面。
他們彼此在說,「你們的意思如何?」他們較可能的想法,可以從下面問題的否定形態看出來。
他們不說「祂會來過節麼?」而是說「衪不來過節麼?」約翰立刻說出為甚麼人們在討論祂,並以那種方式發問。
「那時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早已吩咐說,若有人知道耶穌在那裏,就要報明,好去拿衪。
」很顯然的,這必是公會所發佈的一個官方公告,說若有人知道耶穌在那裏,他必須去告訴他們,他們好去拿祂。
這些人知道這消息,都在猜疑著,討論著祂會怎麼作。
這樣一個公告會使祂不來麼?
在曠野地方,耶穌很安靜的與門徒同渡這一段時間。
而城裏面正在湧入要來過節的人潮,祂是他們談論的主題。
──《摩根解經叢書》
延伸文章資訊
- 1圣经- 双语| 中文- 英语| 約翰福音11 - John 11
約翰福音11:2 ^. 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 又用頭髮擦他腳的. 患病的拉撒路是他的兄弟。 John 11:2 ^. (The Mary whose brother Lazarus was...
- 2約翰福音11章 - 611靈糧堂
- 3ACCS:約翰福音11-21章(精) - 校園書房出版社
ACCS:約翰福音11-21章(精) ... 讓古代教父告訴你,約翰福音究竟精彩在哪裡! ... 曾幾何時,在約翰福音逐漸被初代教會接納的同時,這塘池水卻掀起波濤巨浪,引發當時各 ...
- 4約翰福音11 | CCB 聖經| YouVersion - Bible.com
約翰福音11. 11. 拉撒路病死. 1 伯大尼村有個名叫拉撒路的人病倒了。伯大尼是瑪麗亞和她姐姐瑪大居住的村莊。 2就是這個瑪麗亞後來用香膏抹主,又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祂的 ...
- 5約翰福音第十一章註解 - 〔返回講道資料總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