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之法財:: 千佛山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世間之財,則以法而說法財。

在《未曾有因緣經》中說法財有信、進、戒、慚愧、聞、捨、定慧等七法財,說明如下:. 1、信財:信,即是信心。

來自踏實的自信,加上覺察 ... 認識千佛山 法脈源流 精神.理念.教育.目標 千佛山大事紀 千佛山本山建築特色 千佛山本山環境與設備 白雲老禪師 認識老禪師 老禪師著作 老禪師墨寶 老禪師行誼 禪跡九十 千佛山家族 千佛山系道場 千佛山志業體 文化出版 千佛山白雲出版社 千佛山雜誌 佛弟子會訊 教育機構 千佛山女子佛學院 天岳山男眾佛學院 千佛山古梵密中心 佛法介紹 基礎佛法 般若系列 經典系列 禪修系列 雲心禪話 活動與新訊 最新消息 焦點報導 電視弘法節目時段表 活動花絮 法筵 行事曆 線上影音 綜合系列 老禪師講座 經典系列 禪的系列 教授師講座 聯絡我們 首頁文化出版千佛山雜誌 千佛山雜誌  出世之法財  出世間之財,則以法而說法財。

在《未曾有因緣經》中說法財有信、進、戒、慚愧、聞、捨、定慧等七法財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02期2015年8月 財,即資財。

分別有世間之財與出世間之財。

世間之財包括有金、銀、珠寶、土地、房產...等能滿足人類生活欲望的物質。

出世間之財,則以法而說法財。

在《未曾有因緣經》中說法財有信、進、戒、慚愧、聞、捨、定慧等七法財,說明如下: 1、信財:信,即是信心。

來自踏實的自信,加上覺察了的信他,才能完成圓滿的信心。

信是對佛教、佛陀的肯定,能決定受持正法,以為成佛之資財。

就像科學家提出化學原理或物理原理的發明,將理論建立在可信度上面,再經不同的實驗證明正確了,才肯定這原理是對的,這是信的根本,而要成為信的力量,是從道理方法與修養中建立起來的,使別人感受「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也讓別人對佛法生起信心。

2、進財:進,即是精進。

人會有懈怠、放逸的情緒,若希望改變,最好的方式就是精進。

精,是選擇好的;進,是往前而進。

選擇好的去做,並且愈做愈好,就是精進。

懂得道理方法,可是從不去做,是不可能建立起精進的根本。

或者偶而去做,不能持之以恒的做,三天打漁,七天曬網,無形中也就懈怠,放逸了。

真正的精進,不是像山洪暴發,忽然間勇猛難當,睡得少,吃得少,等到身體累壞了,就被身體所擺佈。

精進之要,猶如細水長流,須恒久不變,綿綿永續,一心求出離、突破之道,以為成佛之資財。

3、戒財:戒,即是戒律。

有五戒、十戒,或在家戒、出家戒種種不同的戒。

戒為解脫之本,能防禁身語意之惡,以為成佛之資財。

依梵語尸羅的意義,可以翻譯為清涼,因為人的身語意或者心意識的起變化,生作用,全是業火發動欲望所致;因此,以戒作為清涼劑,來息滅業火,防止欲望,以達不犯的目的。

例如不殺生,世間法認為除了人不可殺,其他的動物可以殺;但佛法的觀點是所有的動物都不可以殺。

為了清涼的目的,於戒的立意,不殺生的目的在慈悲,學佛就是講求慈悲為懷,目的是拔苦與樂,培養慈悲的心性,其中就有清涼的意涵。

所以,以戒為師範:建立莊嚴的行止,可以獲得三種清淨的功德:於心不起染著,可以清淨欲望。

於身不生過失,可以安穩欲行。

於相不發頑劣,可以莊嚴妙德。

於菩提大道的過程而言,可以說是最好的。

4、慚愧財:慚,是表面的不好意思,或說是慚天;愧,是內在的愧疚,或說是愧人。

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財。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即使再壞的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慚愧心,只是沒有明顯表現出來罷了。

5、聞財:聞為修慧之首要,建立在多看、多聽、多問的要領上。

多看是從見識中收集資料,或經典,或人事,皆是對象。

多聽是從聆聞中收集資料,或聽法,或人言,皆能得利益。

多問是在見聞中難免疑問,但同樣的問題,應該求教不同的對象,才能得到不同的利益。

此三多外,必須多思考與多體驗,則必有所得益。

能於見聞中熏習佛法,當可從無明愚暗中,經由認識、了解,有所發現則能覺悟,而為成佛之資財。

6、捨財:捨,即捨施、放捨,是真正的放下了。

如施與受是相等的,一個是有能力施與,一個是接受者。

一個人有一份布施心,說不定他曾經也接受他人的布施,他必須擁有施捨的條件,才能感受接受布施者的心境和需要;所以施與受於精神、物質、心理,其實都是相等的。

捨,必須做到運心平等,無憎愛分別,隨緣隨求,無所悋惜,以至身命資財,亦無所畏,以為成佛之資財。

7、定慧財:定,即不散亂;慧,乃不癡迷。

人帶著業來到世界,免不了妄想、雜念、昏沉,容易造成散亂,就需要以定的方式來對治,例如為什麼要靜坐?為什麼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呢?是因為人會妄想雜念,如果能從妄想雜念中提起正念,去認識、了解、發現而突破業習,散亂不但不存在,反而能從中得到利益,靠的就是定的力量。

而慧是針對人的癡迷來說,以世俗人來看有愚有癡,總把愚和癡合併在一起,而佛陀認為眾生是癡迷的,不是愚癡的人,因為真正愚癡的人不可能有知識經驗,也不可能有智慧;而癡迷的眾生,只是暫時迷失而已,仍有覺悟的時刻。

例如人因情感而迷惑,產生一種癡情,或盲從、迷戀,這都是癡迷現象,又人迷惑於錢財、迷惑於地位,五欲的貪婪,不都是因癡迷而造成的嗎?所謂慧是以智為基礎,智慧不是世智聰明,更不是自以為是。

智是積知識與經驗而成的,慧是運用已有的智,使它發揮有饒益的效用。

智慧在佛法的領域中,歸納道理與方法是屬於智類;依據道理與方法化解障礙,超越世間的輪迴之苦,證入究竟涅槃的境界,才是慧的饒益性之效用。

所以定是攝心不亂,止諸妄想雜念;慧是照見諸法,破偏邪而立正知見,以為成佛之資財。

佛弟子修行此七法財,可以完成道業,可以出離世間法的束縛,而求得解脫,入於常樂我淨的殊勝之境。

雖然大乘佛法有理的闡述,有事的例喻,有行的方法,有法的功德,有境的果地,但是縱有道理和方法,分析「法」的諦義,卻沒有一成不變的結論;也就是說,法無定法,知見非見,只因成就的差異,緣於智慧的境域;境域膚淺,成就有限;境域深廣,成就理想;境域究竟,成就圓滿。

因此,以「法財」明示成佛之說,是有別於「到彼岸」,而立「離苦得樂」之旨,則為肯定「成佛」故。

  回列表頁 瀏覽本期所有文章 瀏覽潛所有文章 瀏覽雲語書摘所有文章 關於千佛山 行事曆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隱私權保護聲明 [email protected] +886-6-595-8106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