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光和七年-建安二十五年)是指黃巾之亂起,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 ... 东汉末年被归入广义的三国时期。
... 刺史改州牧编辑.
東漢末年
中國的歷史時期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8月19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東漢末年"—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光和七年-建安二十五年)是指黃巾之亂起,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2年自建年號、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東漢皇族政治衰敗,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越加嚴重,朝廷允許地方貴族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勢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腐敗,皇權衰落,貴族的權力太大,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東漢末年被歸入廣義的三國時期。
目次
1背景
2刺史改州牧
3地方割據
4割據勢力列表
5後世影響
5.1文化
6參考文獻
7參考書目
背景編輯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1]。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1],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1],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
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上佔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的士族政治[1]。
社會現況方面,當時的年輕人,喜愛用言語攻擊長輩。
[2]
刺史改州牧編輯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3]。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官員),儘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
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因刺史多死於黃巾之亂、涼州之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於是,刺史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3]。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3]。
地方割據編輯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
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非常不好[4]。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袁術、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崛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4]。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
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
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於保守多疑,寵信奸佞,又受荊州蒯、蔡兩大世家的挾制,晚年遭遇長沙太守張羨父子的叛亂,又廢長立幼導致長子劉琦自請出鎮江夏。
他死後,次子劉琮繼位,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眾投降[4]。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面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另一方面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繫,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4]。
領兵的武將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
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後又歸順掌控朝廷的李傕、郭汜
,不過後來發生內鬥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4]。
此外,民間出現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現的武裝集團,例如張角領導的黃巾賊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
另外還有一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間割據勢力,那就是張魯在漢中地區領導的五斗米道教眾[4]。
涼洲枹罕的宋建則自立為「河首平漢王」,設百官改年號,並割據三十年;宋建以王的身份建國(有百官制及年號),為歷史之先。
割據勢力列表編輯
各地勢力
統治區域
統治時間
各地勢力
統治區域
統治時間
河北地區(青、冀、并、幽四州)
袁紹,後繼者分裂為袁譚、袁尚
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189-207
公孫瓚
幽州右北平
187-199
公孫度,後繼者為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公孫淵稱燕王)
幽州遼東
189-238
劉虞
幽州
187-193
張楊
并州上黨
190-198
張燕
并州黑山一帶
185-205
韓馥
冀州魏郡
189-191
中原地區(司隸三河及徐、豫、兗三州)
曹操、後繼者為曹丕(及後曹丕篡漢建立曹魏)
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荊州、涼州、揚州淮南
192-220建立曹魏
呂布
先後曾據長安、兗州,後據徐州
192-198
王匡
司隸河內
189-191?
袁遺
兗州山陽
189-192?
橋瑁
兗州東郡
189-190
張邈
兗州陳留
189-195
張超
徐州廣陵
189-195
鮑信
青州濟北
189-192
張繡
荊州宛郡
196-199
孔融
青州北海
189-195
劉岱
兗州
189-192
陶謙
徐州
189-194
孔伷
豫州
189-190
漢江地區(荊、揚、交三州)
孫堅,後繼為孫策、孫權(及後孫權稱帝建立孫吳)
曾據豫州,後據揚州、荊州、交州
186-191、194-229建立孫吳
袁術(及後僭號稱帝建號仲家)
曾據荊州南陽,後據揚州淮南、壽春
189-199
劉表,後繼為劉琮
荊州北部,之後將治理範圍擴及荊州南部與交州以北
190-208
劉度
荊州零陵
208-209
金旋
荊州武陵,初任漢陽太守,受漢廷之任命移治武陵
208-209
趙範
荊州桂陽
208-209
韓玄
荊州長沙
208-209
嚴白虎
揚州吳郡
?-196?
士燮
交州交趾
189-211
劉繇
曾據揚州曲阿,敗給孫策之後移治豫章。
192-196
陳溫
揚州淮南
189-192
王朗
揚州會稽
193-197
西北、巴蜀地區(司隸三輔及涼、益二州)
劉備(及後稱帝延續漢室,史稱蜀漢)
先後曾據青州平原、徐州、荊州,後據益州
193-221建立蜀漢
馬騰,後繼者為馬超
涼州武威一帶
193-214
韓遂
涼州西平、金城一帶
185-215
宋建(稱河首平漢王)
涼州枹罕
185?-214
劉焉,後繼者為劉璋
益州
188-214
張魯
益州漢中
189-215
李傕
雍州、司隸、涼州東部
192-198
董卓
雍州、司隸、涼州東部
188-192
後世影響編輯
文化編輯
正史《三國志》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從黃巾之亂開始,包括了這一時期,直到三分歸晉而結束。
後世的文化作品因而把東漢的群雄割據時代的歷史視為三國歷史的一部份,兩者的歷史關係非常緊密。
《三國演義》的內容也以《三國志》為本,橫跨群雄割據和三國鼎立的兩個時期,直到晉滅吳為止。
三國系列遊戲則在這個基礎上對歷史再進行加工。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童超.第八章第一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三國風雲》.1993:38-39.
^孔融《論盛孝章書》,收錄於《文選》第四十一卷:「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
」
^3.03.13.2童超.第八章第二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三國風雲》.1993:39-40.
^4.04.14.24.34.44.5童超.第八章第三節〈土地兼併,豪強崛地〉.《三國風雲》.1993:40-41.
參考書目編輯
《三國風雲》,童超,知書房出版社,ISBN978-986-6344-26-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東漢末年&oldid=73272222」
延伸文章資訊
- 1三国时期的太守、刺史、州牧管辖的范围及其职权都是什么?
三国时期一个州会同时拥有刺史与州牧吗? - 历史看兴衰的回答
- 2刺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刺史,中國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於漢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又有州牧一職與之類似。其等級和職權範圍隨朝代不同而多有變遷,但經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員。
- 3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关系?谁的官职更大? - 网易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关系?谁的官职更大?,太守,豫州,丞相,刘焉,刺史.
- 4三国时的五位“益州牧”除了诸葛亮,另外四人分别是谁 - 搜狗搜索
汉灵帝时,也即东汉末年,为了平定黄巾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因为掌握了州郡 ...
- 5東漢末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光和七年-建安二十五年)是指黃巾之亂起,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 ... 东汉末年被归入广义的三国时期。 ... 刺史改州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