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格局----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 樵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潘耒徐霞客遊記序(編按:本文為108大學學測國文試題)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

遊,未易言也:無出塵之胸襟,不能賞會山水;無濟勝之肢體,不能搜剔幽秘 ...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跳到主文 歡迎您的到訪。

除了為掌燈引路者致敬,也歡迎您一同悠游於文學、哲學、藝術、教育的海洋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Feb13Wed201917:25 ▲旅遊的格局----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潘耒 徐霞客遊記序 (編按:本文為108大學學測國文試題)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

遊,未易言也:無出塵之胸襟,不能賞會山水;無濟勝之肢體,不能搜剔幽秘;無閒曠之歲月,不能乘性逍遙;近遊不廣;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除非,若不是)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

說明: 出遊的三個條件,一為遊者的素養,即他說無出塵之胸襟,不能賞會山水;二為遊者的體質,即他說無濟勝之肢體,不能搜剔幽秘;三為遊者的時間,即他說無閒曠之歲月,不能稱性逍遙;還提出了近遊不廣,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若不是能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

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睹身經,知其皆嚐一臠(肉塊),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幽深的山林)。

若余遊履所至,必窮高極深,如游林屋而身至隔凡,遊雁蕩而目睹雁湖;勞山則登華樓之巔,羅浮則宿飛雲之頂,自以為至矣。

及讀《徐霞客遊記》而後遜謝弗如也。

說明: 此處「若余遊履所至,必窮高極深......,自以為至矣。

及讀《徐霞客遊記》而後遜謝弗如也」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有異曲同工之妙。

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

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

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涉不必有津,衝湍惡瀧,無不絕也。

峰極危者,必躍而踞其巔;洞極邃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

途窮不憂,行誤不悔。

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

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

以性靈遊,以軀命遊。

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往年錢牧齋(錢謙益)奇霞客之為人,特為作傳,略悉其生平,然未見所撰《遊記》,傳中語頗有失實者。

餘求得其書,知出玉門關,上崑崙,窮星宿海諸事,皆無之,足跡至雞足山而止。

其出入粵西貴築滇南諸土司蠻部間,沿溯瀾滄金沙,窮南北盤江之源,實中土人創闢之事。

讀其記而後知西南區域之廣,山川多奇,遠過中夏也。

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山川條理,臚列目前;土俗人情,關梁阨塞,時時著見;向來山經地志之誤,釐正無遺;奇蹟異聞,應接不暇。

然未嘗有怪迂侈大之語欺人以所不知。

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

牧齋(錢謙益)稱為古今紀遊第一,誠然哉!或言:「張騫甘英之歷西域,通屬國也;玄奘之遊竺國,求梵典也;都實之至吐蕃西鄙,窮河源也;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專志;專志,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

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要之,宇宙間不可無此畸人,竹素中不可無此異書。

惜吾衰老,不復能褰裳奮袂,躡其清塵,遂令斯人獨擅奇千古矣。

丁文江按:序徐霞客遊記者多矣,然皆不足以知霞客先生。

惟次耕此序,首言先生之遊,與他人不同,嘆為「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次辨錢傳之誣,更證先生文章之真。

末言先生「無所為而為」,深得先生求知之旨。

乃真能知先生者。

此序見《遂初堂集.卷七》,為各刻本所未載。

餘作年譜時亦未之見。

梁任公於讀潘集時偶得之,舉以見示,喜極欲狂。

因冠於本篇之首,而移葉刻各序於卷二十舊序篇,以示區別焉。

說明 一、潘耒其人 潘耒字次耕,號稼堂,江蘇省吳江市平望鎮人,生於1646年,卒於1708年。

其兄潘檉章因撰《明史記》,寄託對亡明的懷念,而被浙江省南潯「明史案」 牽連遭逮捕,被殺於杭州弼教坊,「明史稿」 已完成十之六七而被焚。

耒幼年依兄生活,師事徐枋、顧炎武,博通經史、曆算、音學。

往來燕趙,與名人雅士相從遊。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布衣中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明史》,主纂《食貨志》兼訂紀傳。

不久,充任日講起居注官,纂修《實錄》、《聖訓》,又任會試考官。

名益盛、忌者益眾,終以「浮躁」 降職。

遂南歸遍遊天台、雁蕩、武夷、黃山諸名山,並各以詩記遊。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賜復原官職。

耒堅辭不受。

晚年,研究聲韻、易象,著《類音》、《遂初堂詩集》十五卷、《文集》二十卷、《別集》2卷,後全部收入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目錄中可見到。

他著的錄詩集分少游、夢遊、遠近遊、江山嶺遊、海岱遊、台盪遊、閩遊、黃廬遊、楚粵遊、臥遊、諸章分年編次。

他還刻顧炎武所著《日知錄》及遺書數種傳世,潘耒的詩不事雕飾,直抒所見,故蹊徑較平稍遜於魏禧諸人,而氣體渾厚空所依傍則又耒所獨得也。

他為《徐霞客遊記》作序,約在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刊出,當時他已逝世兩年多矣!估計他寫在楊名時序之前,是他讀了遊記而寫的。

他向以描述山水而傲視自恃。

但面對《徐霞客遊記》卻自嘆弗如了。

該序只在丁版整理的《徐霞客遊記》放在首頁,並附有丁文江按語。

在為紀念徐霞客誕生400週年而再版的丁版《徐霞客遊記》中仍按原樣出版。

但在其它版本中,包括1980年的整理本,有的放在舊序中,但沒有丁文江的按語,有的版本不把潘序列入。

我在讀了潘序,特別丁文江按語如何得到序,以及對潘序的評介,覺得潘序是篇好文章,真乃丁文江先生所說是對霞客的真知者。

而且也是從他自己的旅游生涯中體味到的。

應該說他是我們徐學研究的先驅者,潘耒是當之無愧的,也使我在追踪徐霞客的探索中,找到了既是吳江同鄉,又是旅遊知音的一位前輩,使我得益匪淺,也聯繫了江陰、吳江二地的徐學研究。

二、丁文江獨鍾吳江潘次耕序 為《徐霞客遊記》作序眾多,先後有七人八序,在明末、康熙、乾隆、嘉慶和民國五個時期。

明末首先寫序的是季會明,即季夢良在受霞客生前之託,於霞客逝世一年後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為整理遊記,初編目次而寫序,全序只有四百八十字,主要是交待霞客委託整理以及滇一冊在江陰城戰亂中丟失的情況,並無評價和看法。

其次,集中在康熙年間就有宜興史夏隆,靖江奚又溥,吳江潘次耕和江陰楊名時四人五序。

史、奚、楊三人都為整理遊記版本出版交待情況而寫序的,當然也夾有好多評價和看法。

獨潘耒寫序與整理出版遊記無關。

主要是寫他對遊記的評價並發表他對旅遊的看法。

五篇序言中為今後的徐學研究發展打下了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而後到乾隆年間族孫徐鎮為整理遊記版本而寫序,除交待出版整理情況,還回顧了從明末清初、康熙直到乾隆期間遊記發展的歷史,以及它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再到嘉慶年間本邑同鄉葉廷甲為出版遊記又寫序。

直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七月,泰興人地質學家丁文江為重新整理遊記和徐霞客年譜而再作序。

前後二百七十五年,寫序的作者都為江蘇人,其中江陰人就有四人五序,可見歷史上家鄉人對徐霞客遊記早就青睞。

也可知徐霞客遊記在江蘇省的影響。

而且把遊記推薦收入四庫全書的是同邑人楊名時,把遊記以近代科學解釋而推向地質科學高峰的是本省人丁文江。

從七人八序到1980後整理本前後相隔約二百三十八年。

其中季序到史序四十二年,史序到奚序二十三年,奚序到潘序楊序七年,其中楊名時一人於二年間作二序。

從楊序到徐序又經歷了六十六年。

從徐序到葉序又經曆三十二年。

從葉序到丁序又經歷一百十九年,直到為紀念徐霞客誕生四百週年而出的整理本又是五十三年,到現在又將過去二十年了。

在眾多的遊記序言中,丁文江為什麼獨鍾情於吳江潘次耕的序言呢?他認為為遊記作序的雖多,然皆不知先生真意。

而惟獨吳江潘次耕的序言是深得先生求知之旨,乃真能知先生者。

(見丁本《徐霞客遊記》首頁潘序後的按語) 丁文江在著手整理徐霞客遊記和編制徐霞客年譜開始並未看到潘序,是在梁任公(啟超)先生偶然讀潘耒所著《遂初堂集.卷七》而發現的。

此序為前各刻本所未載,後梁任公舉薦給丁文江的。

丁文江見到該序言後喜極欲狂,認為這是一篇最能知霞客真意的序言。

故在出版丁版徐霞客遊記時冠於篇首,而移葉刻本其它各序於卷二十舊序篇,以示區別。

三、潘次耕序的精華所在  丁文江說:「惟次耕此序,首言先生之遊,與他人不同,嘆為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潘序云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

其奇絕者,閩粵楚滇黔,百蠻荒繳之區、皆往返再四。

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然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涉不必有津,衝湍惡瀧,無不絕也。

峰極危者,必躍而踞其巔,洞深邃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遊,以軀命遊。

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潘次耕又說:「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睹身經,知其皆嚐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粵,若余遊履所至,必窮高極深,如游林屋而身至隔凡,遊雁蕩而目睹雁湖,勞山則登華樓之巔,羅浮則宿飛雲之頂,自以為至矣。

及讀徐霞客遊記而後遜謝弗如也。

」  次辨錢傳之誣,更證先生文章之真。

「往年錢謙益奇霞客之為人,特為作傳,但傳中語頗有失實者,如出玉門關、上崑崙、窮星宿海諸事,皆無之。

足跡至雞足山而止。

但徐霞客出入粵西、貴築,滇南諸土司蠻部間,沿溯瀾滄江、金沙江,窮南北盤江之源,實中土人創闢之事,讀其記而後知西南區域之廣,山川多奇,遠過中夏也。

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

山川條理,羅列目前,土俗人情,關梁阨塞,時時著見,向來山經地誌之誤,厘正無遺;奇蹟異聞,應接不暇,然未嘗有怪迂侈大之語欺人以所不知,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錢牧齋稱為古今記遊第一,誠善哉!」 末言先生「無所為而為」深得先生求知之旨,乃真能知先生者。

「因張騫甘英之歷西域,通屬國也。

玄奘之遊天竺國,求梵典也,都實之至吐蕃西鄙,窮河源也;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專志;專志,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

造物者不欲速山川靈異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要之,宇宙間不可無此畸人,竹素中不可無此異書,惜吾衰老,不復能褰裳奮袂,躡其清塵,遂令斯人獨擅奇千古矣。

另外,潘序中還對旅遊有不少超常見識,現在還可藉鑑,如文人達士,多喜言遊,而遊未易言也,他強調出遊的三個條件,一為遊者的素養,即他說無出塵之胸襟,不能賞會山水;二為遊者的體質,即他說無濟勝之肢體,不能搜剔幽秘;三為遊者的時間,即他說無閒曠之歲月,不能稱性逍遙;還提出了近遊不廣,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

這些觀點是他個人出遊體味的提煉,也是對霞客遊觀的概括。

即使對我們現代人出遊、考察、探險也極有指導意義的。

【文章出處】 《吳江通》 〈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2013-07-03 網址: http://www.wujiangtong.com/webpages/DetailNews.aspx?id=9807 作者:黃明泉 附錄:108大學學測國文試題 15-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5-17題。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

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

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覩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

……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

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

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

……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

……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

……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

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祕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閫奧:幽深的山林。

) 15.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答案) 16.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答案) (D)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17.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專攻高端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答案) 【資料出處】 《108大考學測國文試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樵客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藝文評論個人分類:清代古文此分類上一篇:◎獨立蒼茫:黃宗羲〈原君〉札記 此分類下一篇:▲君主專制的檢討----黃宗羲:原君(翻譯) 上一篇:◎人才需求的判讀----108學測國文「素養題(圖表、情境化、跨領域)」: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報告 下一篇:小令與大令----元散曲中的「小令」、「套數」作品舉例 歷史上的今天 2019:◎人才需求的判讀----108學測國文「素養題(圖表、情境化、跨領域)」: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報告 2019:◎形似與傳神----108學測國文「文意理解題」:唐宋古文(蘇軾.淨因院畫記) 2019:李明慈、周杏芬、李仁展、張青松:108學測國文寫作能力試題分析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喜愛的音樂連結 巴哈.聖母頌(馬友友大提琴)巴哈.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巴哈.G弦上的詠嘆調巴哈.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第六號悲愴交響曲英國民謠.綠袖子凱文柯恩.綠鋼琴凱文柯恩.日晷之夢新天堂樂園(電影配樂)唐麥克林.Vincent(英文)席琳狄翁.MyHeartWillGoOn(英文)蔡琴.被遺忘的時光蔡琴.不了情萬芳.新不了情潘越雲.浮生千山路蔡藍欽.這個世界五月天.乾杯周杰倫.青花瓷范逸臣.IBelieve(國語)盧廣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臺語)江蕙.多明哥.雨夜花(臺語)江蕙.家後(臺語)林志炫.家後(臺語)齊豫.奇異恩典(國語)基督教聖歌.慈光歌(英文管風琴)佛教梵唄.叩鐘偈(晨鐘偈)佛教梵唄.叩鐘偈(暮鐘偈) 題目內容關鍵字搜尋 文章分類 網站導覽(2) 網站管理(1)網站導覽(7) 主編的窩(7) 育我師友(7)塗鴉寫作(20)發言隨筆(4)自我省思(5)教學點滴(19)國文學科中心(4)工作計畫(0) 國文教學(17) 國文教室(28)寫作教室(29)文學意象(10)文法修辭(9)應用文(3)國語文競賽(21)國文題庫(31)大考國文(81)大考國寫(28)大考趨勢(6)國中會考(2)統測國文(14)教甄國文(0)文白之爭(語文改革派)(74)文白之爭(經典傳統派)(32)文白之爭(持平中立派)(15)國文教學省思(36) 音樂.電影.多媒體教學(17) 古典音樂(1)英文老歌(3)大音希聲(古代樂曲)(3)民族音樂(2)國語老歌(5)台語老歌(4)影視配樂(9)古典詩詞譜曲(6)現代詩譜曲(5)古典風流行歌曲(8)流行音樂(5)卡通動畫(5)認識電影(1)電影劇本(21)現代舞蹈(1)多媒體教學(43)遠距線上教學(8) 閱讀書房(8) 藏書家(4)圖書館(1)閱讀之旅:經典書單(14)閱讀悅讀(18)研究方法(2)學問人生(4)治學地圖:參考工具書(0)藏書目錄(117) 人物生平(5) 古代作家(49)古代女性(13)現代作家(70)當代學人(27)名人傳記(5) 文學史(4) 文學史方法(1)中國現代文學史(3)中國文學史(1)台灣文學史(1) 神話概論、中國神話傳說(4) 神話概論(3)四靈神獸(7)神話傳說(4)山海經(3) 外國神話傳說(2) 希臘神話(3)印度神話(3) 中國古典小說概論(2) 古典小說(6)魯迅:《中國小說史略》(2)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3) 六朝志怪(9)列仙傳(3)世說新語(8) 唐代傳奇小說(2) 唐人傳奇(36)太平廣記(1) 宋明筆記小說及話本小說(2) 夷堅志(1)三言二拍(4) 元明清章回小說(9) 水滸傳(7)西遊記(6)三國演義(5)金瓶梅(8)儒林外史(4)紅樓夢(74)蔣勳說紅樓夢(21)老殘遊記(9)章回小說(2) 清代筆記小說(2) 聊齋志異(25)閱微草堂筆記(1) 武俠小說(3) 武俠評論(8)俠的文化(8)武俠小說(3) 小說概論、現代小說(9) 現代小說(18)台灣早期小說(5)小說概論(13)魯迅小說(19)張愛玲小說(14)白先勇小說(23)鍾肇政小說(3)黃春明小說(4)台灣鄉土小說(2) 外國小說(7) 英國小說(1)法國小說(14)美國小說(1)愛爾蘭小說(2)德國小說(2)拉丁美洲小說(8)日本小說(5) 中國古典詩概論、詩經、樂府詩、古詩、近體詩、詩話(19) 古典詩概論(20)詩經(30)歷代詩論詩話(3)樂府民歌(16)文人擬樂府、新樂府(37)漢魏六朝古詩(17)唐代古詩(21)唐代絕句(11)唐代律詩(19)唐代詩歌(1)唐宋詩比較(2)宋代古詩(3)宋代絕句(7)宋代律詩(9)宋代詩歌(9)元明清代詩歌(3)論詩絕句(1)其他詩歌(1)閨怨愛情(3) 外國詩歌及地方詩歌(4) 倉央嘉措(5)紀伯侖(6)泰戈爾(2)西洋詩歌(6) 現代詩學、現代詩(30) 現代詩概論(23)現代詩.陳黎(3)現代詩.林泠(2)現代詩.胡適(1)現代詩.余光中(24)現代詩:白萩(4)現代詩.向陽(1)現代詩.吳晟(1)現代詩.蕭蕭(3)現代詩.卞之琳(2)現代詩.杜十三(1)現代詩.非馬(1)現代詩.紀弦(8)現代詩.周夢蝶(14)現代詩.洛夫(13)現代詩.徐志摩(1)現代詩.席慕蓉(7)現代詩.商禽(11)現代詩.張錯(1)現代詩.張默(0)現代詩.覃子豪(1)現代詩.焦桐(1)現代詩.瘂弦(9)現代詩.楊牧(14)現代詩.鄭愁予(11)現代詩.夐虹(2)現代詩.蔣勳(3)現代詩.羅青(1)其他現代詩人(5)新詩賞析(1) 詞、詞話(9) 「詞」綜論(9)晚唐詞(2)五代詞(4)北宋詞(27)南宋詞(10)金元詞(1)明清詞(8)現代詞(2)王國維.人間詞話(8) 曲、曲論(1) 元代散曲(12) 講唱文學(2) 彈詞(1)諸宮調(1) 中國古典戲曲、元雜劇、明清傳奇(4) 京劇(7)雜劇(13)傳奇(戲曲)(23)傳統戲曲概說(5) 戲劇概說、電影劇本、現代戲劇、外國戲劇(3) 外國戲劇(4)希臘悲劇(6)戲劇概說(7) 古文(10) 古文概說(5)先秦古文(30)漢魏古文(14)六朝古文(27)北朝古文(3)唐代古文(39)宋代古文(50)元代古文(4)明代古文(28)清代古文(23) 駢文(1) 歷代駢文(8) 現代散文(24) 親情(21)環保(17)懷舊(3)生活(5)愛情(7)人性(3)散文評論(6)友情(1)性別(1)光陰(3)生老病死(5)自我存在(3)生活隨筆(2)原住民(12)台灣鄉土(2)社會寫實(2)教育(3)飲食(20)青春(3)流浪(3)自然(19)旅行(35)傳記(5)佛教(6) 楚辭(離騷、九歌、天問......)(3) 屈原楚辭(8)楚辭綜論(2)屈原以外楚辭(2) 短賦、漢賦、駢賦、散文賦(3) 漢代大賦(1)六朝駢賦(5)唐宋散文賦(7) 寓言(韓非子、柳宗元、郁離子......)(13) 寓言啟示(7)晏子春秋寓言(2)戰國策寓言(0)列子寓言(3)韓非子寓言(16)說苑新序寓言(3)韓詩外傳寓言(2)柳宗元寓言(6)郁離子寓言(13)其他寓言(3)現代寓言(9)西方寓言(1)幽默小品(2) 生活哲學(6) 生命領悟(32)唐君毅《人生之體驗》(10)格言語錄(17)EQ管理(6)勵志奮進(10)談情說愛(0) 文學理論(5) 文學創作(5)文學批評(8)文學桂冠(4)中國文學系(5)中國文學概論(1) 藝術、美學(12) 蔣勳談美(17)流商刻羽(10)舞出雲門(2)中國藝術史(7)古蹟風華(2)故宮國寶(9)當代藝術(1)西洋藝術史(1)流行樂壇(1)美的沉思(3)書法之美(28)博物館學(9) 非文學類古代文本(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本草綱目)(3) 夢溪筆談(7)天工開物(4)本草綱目(1) 文字意義(1) 文字意義(5) 史記、二十五史、歷史、史學(13) 史記(107)漢書(6)三國志(5)晉書(2)南史(1)新舊五代史(1)資治通鑑(3)宋史(2)中國歷史(27)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35)史學史識(4)歷史教學(9)實用歷史(11) 中國思想史(1) 中國思想史(8) 儒家思想、論語、禮記、易經(8) 易經(5)論語(4)生活論語(30)禮記(9)中庸(4)孔門氣象(12)孝道(2)幼學蒙書(3) 孟子(8) 孟子概說(4)孟子.梁惠王(8)孟子.公孫丑(14)孟子.滕文公(3)孟子.離婁(9)孟子.萬章(1)孟子.告子(1)孟子.盡心(1) 道家思想、老子、莊子、列子(4) 道家思想(6)老子(5)莊子(34)列子(3) 先秦諸子、墨家思想、法家思想(4) 先秦諸子(2)墨家思想(7)法家思想(4)呂氏春秋(1) 佛家哲學、禪宗思想(1) 禪宗思想(3) 宋明理學(1) 宋明理學(4) 傳統文化、比較文化學(8) 古人食衣住行生活(15)傳統技藝(6)文化傳統(17)觀人於微(2)晚清民初思潮(5)新儒家(7)比較文化(6)比較文化(1) 鯤島尋源(台灣相關)(9) 台灣歷史(17)近代台灣(3)台灣古文(40)台灣古詩(5)台灣文學(3)台灣新文學(2)民俗信仰(7)地方風土(5)兩岸交流(1) 教育省思(23) 教育省思(52)成長掙扎(1)翻轉教學(17)高等教育(20)兩岸教育(8)教師之路(5)教師甄選(2)教專試題(0)親子教育(27)外國教育(15)教專發展評鑑(9)學子心聲(13)偏鄉教育(5)教師成長(6)學習留白(4)處罰管教(21)教育政策(15)班級經營(6)大學考招(5)性平教育(7)學習熱情(2)教材課本(4)技職教育(3) 哲學概論、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西洋哲學史(10) 思考練功房(19)倫理學(3)知識論(1)西洋哲學史(3)科學哲學(1)印度哲學(1)形上學(5)比較哲學(1)古希臘哲學(1)人生哲學(1) 當代思潮(11) 後現代主義(0)社會主義(1)意識流(1)魔幻寫實主義(1)象徵主義(2)韋伯社會學(3)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5)女權運動(2)人權價值(2)法律公義(1)自由主義(2) 科學、科普閱讀(6) 數學(1)科普教育(6)天文學(1)科普文學(4)心理學(2)生物學(7) 生涯規劃、自傳、面試(5) 面試技巧(3)高中生活(1)自傳書寫(5)生涯規劃(5)大學生活(1) 社會觀察、人際職場、組織管理、媒體傳播(8) 性別平等(8)社會評論(9)生活新知(4)職場歷練(16)未來趨勢(13)溝通互動(10)媒體傳播(5)組織管理(3) 宗教、比較宗教學(6) 佛經法句(16)基督宗教(7)佛法如海(8)宗教哲學(2)梵音佛曲(4)佛教史(4) 生死學(3) 死亡省思(3)遺囑墓誌銘(8)敬悼逝者(2) 網海摭拾(2) 網路暫存(8)網站連結(1) 隱藏草稿(0) 西洋文學典故(1)未分類文章(2)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月曆 « 十一月2021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每月文章統計 每月文章統計 2021十一月(12) 2021十月(58) 2021九月(37) 2021八月(31) 2021七月(34) 2021六月(61) 2021五月(41) 2021四月(35) 2021三月(27) 2021二月(18) 2021一月(40) 2020十二月(71) 2020十一月(102) 2020十月(73) 2020九月(44) 2020八月(43) 2020七月(50) 2020六月(73) 2020五月(96) 2020四月(62) 2020三月(89) 2020二月(36) 2020一月(63) 2019十二月(61) 2019十一月(63) 2019十月(52) 2019九月(64) 2019八月(93) 2019七月(80) 2019六月(89) 2019五月(68) 2019四月(90) 2019三月(100) 2019二月(67) 2019一月(59) 2018十二月(67) 2018十一月(37) 2018十月(37) 2018九月(46) 2018八月(59) 2018七月(118) 2018六月(125) 2018五月(140) 2018四月(85) 2018三月(109) 2018二月(48) 2018一月(151) 2017十二月(154) 2017十一月(137) 2017十月(120) 2017九月(120) 所有文章列表 相簿幻燈片 QRCode 最新留言 POWEREDBY (登入) 新聞交換(RSS)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