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陣用途新解:巨大音效系統?──《傷風敗俗文化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in London)的學者發現普萊西利群丘(Preseli Hills)作為巨石陣可能的青石源頭,上頭的許多青石都有一個特色是敲擊後會產生「 ... 0 3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3 1 好書搶先看 文明足跡 社會群體 巨石陣用途新解:巨大音效系統?──《傷風敗俗文化史》 時報出版 ・2018/03/07 ・3248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SR值548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一戰(2) 巨石陣(3) 瑪麗丘(1) 聲學(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史前存在的任何建物,其生辰八字我們都只能猜個大概。

學者相當篤定巨石陣(Stonehenge)的動工是在西元前三千年到兩千兩百年之間。

這一來一往差了八百年,美國歷史都可以跑三遍了。

但這還算好的,因為我們對於巨石陣一開始為什麼要蓋,我們連個大概都說不出來。

巨石陣:神主牌、天文曆、音效系統? 在風行的理論中,有比較腳踏實地的(祖先的神主牌、巨型的天文曆),也有人天馬行空地說那是外星人的降落區。

但我這兒有一種你應該沒聽過的版本,那就是巨石陣是一個巨型的音效系統。

古代如果有所謂的大型場館,長得應該就是這副模樣。

或者用英國人聽得懂的說法,這就是古人在廢棄的倉庫裡搭了一間DJ的混音室。

圖/bosmanerwin@wikimedia。

索爾福德(Salford)、布里斯托(Bristol)與哈德斯菲爾德(Huddersfield)等大學的學者研究顯示巨石的陣型能產生人耳可輕易辨別的音效──想當然那些慢慢把石頭拖到定位放置的史前人類也有耳朵。

布魯諾.法詹達博士(Dr.BrunoFazenda)是位科學家,他長年投身於巨石陣的音場研究。

對於研究的發現,他抱持著審慎的觀點。

所以在我跟他連絡上之後,他第一件事就是要我別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巨石陣很可能不是為了單一的功能而生。

我們應該假設巨石陣在古人的心中,是一種有如瑞士刀的實用主義概念。

這麼多巨石要多少人才拖得動?要供養這些人的資源,在五千年前肯定不是「小數目」。

何況當時的人不論居住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恐怕都還沒有精通一門藝術叫做「不要被狼吃掉」。

當時的人為了物盡其用,巨石陣很可能「身兼多職」,而且主要的用途還可能在建造的過程中幾度換過。

不過巨石陣是史前某種「演唱會」場地的理論,還是可以解釋這些石碑的一項成分之謎。

巨石陣用上的較小石塊,都是屬於青石(bluestone),也就是輝綠岩或粗粒玄武岩(spotteddolerite)。

人類學家咸信這些青石是從約兩百英里(三百二十餘公里)外的地方拖來──不過也有一說是這些青石搭了冰河移動的便車。

明明不遠處就有很多大石頭可用,立陣者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大費周章地弄來這些特別的石頭? 圖/Andymoor1980@wikimedia。

嗯,關於舊石器時代音樂家的經驗談,現代的聲學知識已經可以解開。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CollegeofArtinLondon)的學者發現普萊西利群丘(PreseliHills)作為巨石陣可能的青石源頭,上頭的許多青石都有一個特色是敲擊後會產生「共鳴」。

拿給專業的打擊樂手測試,這些青石甚至能當作高音鐵琴(glockenspiels)使用(高音鐵琴像是木琴,算是兄弟)。

巨石陣複製品:華府瑪莉丘博物館 要測試這理論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難題,那就是巨石陣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可能讓人隨便拿根棍子去敲。

現行法律甚至禁止在巨石陣中使用多種電器。

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美國有一個一比一的巨石陣複製品,就在華府瑪麗丘(Maryhill,Washington)的一間博物館裡,是位百萬富翁要求設置的。

圖/donwhite84@pixabay。

山姆.希爾(SamHill)──山姆是個活生生的人,不是老掉牙的「惡魔」委婉語──的職涯都在美國西北各地造橋舖路。

不過真正披荊斬棘的不是他本人,是一大群勞工弟兄的功勞,他的身分是建設公司的老闆。

總之,他賺到了錢,蓋起了屬於他自己的巨石陣。

所以你看人有多「長進」,以前蓋個東西要耗費幾代人的韌性,現在只不過是有錢人的任性。

不過我想替山姆講兩句話。

他複製巨石陣的動機,並不只是想要把史前懶散的山頂洞人給比下去,他還沒那麼無聊。

他的初衷是想替在一戰中戰死的數百萬青年立碑。

在當時,主流的觀念下巨石陣是祭壇。

而在希爾的心中,一戰也是個無形的祭壇,犧牲品就是那些莫須有死去的百千萬年輕人。

全尺寸複製歷史上最知名的異教徒衣冠塚,真的恰好是致敬之舉。

希爾複製的巨石碑,其實也是美國第一次有人以建物來紀念一戰死難者。

實際上,極少有證據指向原版的巨石陣是作為人類獻祭之用。

在歷史的長河中,巨石陣所在的區域有不少人安葬,但看得出被處決或犧牲的人數甚少。

經年累月,巨石陣見證了五花八門,甚至狗屁倒灶的各種事件,但我們可以確信這裡辛辛苦苦蓋起來,興建者心心念念想的絕不是一個午門或刑場的概念。

儘管如此,瑪麗丘巨石碑向死難者致意的心意仍舊非常溫暖,而山姆本人也很合情合理地在這裡埋骨安息。

我對他充滿了感激,因為有他才有這座複製品,而有這巨石陣的複製品,我才有機會測試巨石陣作為遠古的環場音效設備,到底稱不稱職。

圖/MaartenB@pixabay。

建造石器時代迪斯可的科學 瑪麗丘的巨石陣是水泥做的,不是青石或任何一種自然的岩石。

但蓋的人很用心地讓複製品呈現出逼近本尊的質感。

索爾福德大學法詹達(Fazenda)博士的團隊選擇在華府進行他們驚世的聲學實驗,就是因為華盛頓「贗品」與英格蘭「真貨」間的音質差距小到可以忽視不計。

法詹達團隊的研究發現瑪麗丘石陣的回聲程度正符合人類預期中良好的講堂設計。

該研究發現石陣會導致聲學活動的增加,不論是演說或「念經」都會產生顯著不同的效果。

當然你會說任何一處場地或房間夠大、夠圓,多少能產生一些回響,但巨石陣的設計恐怕不是這麼單純。

巨石之間穿插的兩圈石頭雖小,對整體音效的挹注卻很大,讓音波在其中進行折射跟散射。

根據索爾福德大學的報告,這意味著「空間內所有音波會各自以不同的方向前進,而不會走得整整齊齊。

」 這樣的設計其實會抑制一去一回的回音,同時促進聲音在音場內回響。

這代表身處在石陣中的任何一點,都不會有聲音的死角,不會有任何聽眾聽不清楚的情形發生。

但我對在石器時代的「國家音樂廳」沒有興趣。

我看到媒體報導法詹達博士的研究,記者下的標題長這樣: 「巨石陣是遠古的銳舞(rave)派對地點」 ──發現頻道新聞〈DiscoveryNews〉,二○一三年 「巨石陣:一個超屌的銳舞場地」 ──國家廣播公司新聞〈NBCNews〉,二○○九年 上色的石頭補完了石陣的原始配置,也就是石陣在被歲月跟遊客聯手摧殘之前的模樣。

我們很幸運,瑪麗丘複製的是完整版的石陣。

圖/塔薇亞.莫拉(TaviaMorra)繪製。

法詹達博士二○一二年在索爾福德大學發表《巨石陣的聲學原理》(AcousticsofStonehenge)可以說是旁徵博引,但也乾得可以:一大堆數學算式,「銳舞」或像「一個超屌」的用法一次都沒有出現過。

就在這個時候,我誤打誤撞看到了魯伯特.提爾(RupertTill)博士受訪的資料。

提爾博士是位音樂專長的人類學家,也參與了法詹達博士在瑪麗丘碑址的測試工作。

提爾博士描繪的光景就鮮活多了。

他把類似巨石陣民族的音樂風格比喻成森巴樂曲,快步調、有大型樂團助陣,而且參與者可能多達數百人。

提爾博士親自跳下來把數千年前的場面比喻成銳舞派對,收錄在二○一二年《獨立流行音樂研究學會學報》(JournaloftheIndependent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opularMusic)的報導中。

他說巨石陣的音場效果是間接證據,當時應該有「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演奏『重拍、旋律簡單、有著反覆強烈節奏的音樂』來進入恍惚或出神的狀態」提爾博士接著說: 類似的活動可以在電子舞曲音樂文化中的「銳舞」活動中看見……許多目擊者都形容那樣的場面對參與者而言,具有儀式性或宗教性的意義。

  本文摘自為《傷風敗俗文化史:十五個改寫人類文明的墮落惡習》。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時報出版 148篇文章 ・ 27位粉絲 +追蹤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1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2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5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7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破解史前巨石陣謎團!科學家分析核心樣本找到石材來源 為何女性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常常缺席?爬梳一戰前女性參與科學的歷史(上) 【特輯】關於春分,除了晝夜等長外這些事你知道嗎? 蟲蟲危機!氣溫上升加速害蟲蠶食農作物——《圖解全球碳年鑑》 巴黎時裝週:噴霧製衣,一體成形 0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1 破解史前巨石陣謎團!科學家分析核心樣本找到石材來源 活躍星系核 ・2020/08/21 ・2121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SR值577 ・九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DavidNash(1) RobertPhillips(1) sarsens(1) stonehenge(1) WestWoods(1) 巨石陣(3) 撒森岩(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文/韻涵|以人文視角洞察科普,淺顯轉述科學奧義。

這輩子離不開地球,只能遙望星空。

巨大石塊突兀地聳立在平原上,它們怎麼會出現在這,為什麼會圍成一個圓,是用作神秘儀式,還是外星人傑作?數百年來,科學家試圖探索英格蘭史前遺跡巨石陣(Stonehenge)之謎,如今多虧了保存在美國逾半世紀的巨石核心樣本,巨石陣石材的身世謎團終於解開。

圖/Pixabay 英格蘭布萊頓大學(UniversityofBrighton)地形學家納許(DavidNash)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X光分析組成巨石陣的52塊淺灰色砂岩「撒森岩」(sarsens)的化學組成,發現其中含有99%的矽土,以及其他諸多化學成分。

科研團隊檢測的52塊撒森岩中,有50塊與距離25公里外的西伍茲(WestWoods)的岩石組成相似;西伍茲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馬堡丘陵(MarlboroughDowns)南方,距離巨石陣約25公里。

納許說:「大部分岩石都有著共同的化學物質,顯示它們來自同一區。

」 圖/GoogleMap 納許表示,「撒森岩建構巨石陣標誌性的外圈,以及中央的馬蹄形三石結構,非常龐大。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ishHeritage)介紹,三石結構指的是兩塊垂直岩石支撐上方的一塊水平石塊。

巨石陣約在西元前2500年建造,經年風蝕雨淋,許多石塊已然掉落或失蹤,目前最高聳的石塊約9.1公尺,最重的石塊達30噸。

關鍵巨石核心棒,失而復得 1958年,考古學團隊聘請鑽石切割公司「萬磨」(VanMoppes)搶救一組掉落的三石結構,工程人員在巨石上鑽了三個孔,取出三支巨石核心棒,再嵌入足以支撐三石結構的金屬棒。

其中一支直徑約25公分、長約108公分的巨石核心樣本,送給參與修復工程的萬磨雇員菲力普斯(RobertPhillips),他1977年獲准攜帶這個巨石陣樣本移民美國,輾轉各州後落腳佛羅里達;2019年,菲力普斯90大壽前夕,決定把樣本歸還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讓研究團隊有機會一探巨石陣石材的來歷。

這支「菲利浦斯核心」(Phillipscore)巨石核心樣本歸還的消息傳開後,第二支核心棒也在附近博物館被找著,但它並不完整,只剩18公分,其餘的部分以及第三支核心棒至今仍下落不明。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將半根「菲利浦斯核心」交由納許團隊研究分析,另外半根則由委員會妥善保存。

納許團隊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nductivelycoupledplasmamassspectrometry,簡稱ICP-MS),詳盡分析半根「菲利浦斯核心」,精準辨識更多化學元素,接著比對另外20處的岩石樣本,發現巨石陣的岩石與西伍茲的岩石組成最接近。

納許說:「利用21世紀的科學技術探索新石器時代(Neolithic)的歷史,最終解答考古學家辯論數個世紀之謎,著實令人興奮。

」 這項發表於開放式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的研究結果,呼應了巨石陣在4500多年前被運送到現今地點的理論,當時是巨石陣建造的第二階段,凸顯建造者來自高度組織化的社會。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考古學研究員蘇珊‧葛瑞尼里(SusanGreaney)說:「新研究得以確定巨石陣建造者在西元前2500年取材的地點,著實令人興奮。

我們猜測撒森岩可能來自馬堡丘陵,但之前還無法確定,威爾特郡許多地區都有撒森岩,石材可能來自四面八方。

」她表示,新證據反映出「建造者在此階段規劃縝密且考量周全」。

新研究結果也推翻了過往文獻假說,該假說認為其中一塊大型的「席爾石」(HeelStone)為就地取材或早在其他石柱聳立前就已經在那兒。

17世紀的英國自然哲學家約翰奧布里(JohnAubrey)曾假設,奧佛頓森林(OvertonWood)與巨石陣之間可能有關係,奧佛頓森林可能是西伍茲的舊稱。

葛瑞尼里說:「建造者想利用當時能找到最大且最耐用的石材,就近尋找也很合理。

」 巨石陣的石材從何而來,一直是科學家想要搞懂的問題。

圖/Photo© PamBrophy (cc-by-sa/2.0) 青石來歷,去年驗明 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長期以來知道,巨石陣中較小的「青石」(bluestones)來自威爾斯(Wales)西方的普萊西利群丘(PreseliHills),離巨石陣約200公里處;然而,此論點直到去年才有確切的地質學研究佐證。

英國考古學家湯瑪斯(HerbertHenryThomas)1923年宣稱,青石源自威爾斯西部,但當年缺乏有力科學證據而遭學界質疑。

英國倫敦大學(UCL)考古學研究所教授皮爾森(MikeParkerPearson)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地球化學分析石柱的元素組成,確認青石來自威爾斯西部,但並非湯瑪斯所說的CarnMenyn礦場,而是普萊西利群丘的CarnGoedog和CraigRhos-y-felin採石場,研究結果2019年刊載於《古物》(Antiquity)期刊。

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的建造者利用人力和畜力拖拉,或以木製滾輪運送等方式搬運巨石,但運輸路線仍是個謎。

納許說:「當時肯定費了一番功夫,巨石陣的建造石材來自不同地區。

」納許表示,研究團隊未來企盼運用各種技術,進一步解答巨石陣石材運送路線等謎團。

參考文獻 Nash,D.J.,Ciborowski,T.J.R.,Ullyott,J.S.,Pearson,M.P.,Darvill,T.,Greaney,S.,…&Whitaker,K.A.(2020).OriginsofthesarsenmegalithsatStonehenge.ScienceAdvances,6(31),eabc0133.DOI:10.1126/sciadv.abc0133 Pearson,M.P.,Pollard,J.,Richards,C.,Welham,K.,Casswell,C.,French,C.,…&Bevins,R.(2019).MegalithquarriesforStonehenge’sbluestones.Antiquity,93(367),45-62.DOI:10.15184/aqy.2018.111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 LiveScience:ReturnedchunkofStonehengesolveslong-standingmonumentmystery 路透ScientistssolvemysteryoftheoriginofStonehengemegaliths Sciencealert:WeFinallyKnowWhereTheMegalithsofStonehengeReallyCameFrom 英國廣播公司 MissingpartofStonehengereturned60yearson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活躍星系核 754篇文章 ・ 93位粉絲 +追蹤 活躍星系核(activegalacticnucleus,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

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

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email protected]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1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2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5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7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特輯】關於春分,除了晝夜等長外這些事你知道嗎? 巨石陣用途新解:巨大音效系統?──《傷風敗俗文化史》 蟲蟲危機!氣溫上升加速害蟲蠶食農作物——《圖解全球碳年鑑》 巴黎時裝週:噴霧製衣,一體成形 口罩影響幼兒「讀」懂情緒?口罩新生代:幼兒情緒3大關鍵發現 0 3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1 巨石陣用途新解:巨大音效系統?──《傷風敗俗文化史》 時報出版 ・2018/03/07 ・3248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SR值548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一戰(2) 巨石陣(3) 瑪麗丘(1) 聲學(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史前存在的任何建物,其生辰八字我們都只能猜個大概。

學者相當篤定巨石陣(Stonehenge)的動工是在西元前三千年到兩千兩百年之間。

這一來一往差了八百年,美國歷史都可以跑三遍了。

但這還算好的,因為我們對於巨石陣一開始為什麼要蓋,我們連個大概都說不出來。

巨石陣:神主牌、天文曆、音效系統? 在風行的理論中,有比較腳踏實地的(祖先的神主牌、巨型的天文曆),也有人天馬行空地說那是外星人的降落區。

但我這兒有一種你應該沒聽過的版本,那就是巨石陣是一個巨型的音效系統。

古代如果有所謂的大型場館,長得應該就是這副模樣。

或者用英國人聽得懂的說法,這就是古人在廢棄的倉庫裡搭了一間DJ的混音室。

圖/bosmanerwin@wikimedia。

索爾福德(Salford)、布里斯托(Bristol)與哈德斯菲爾德(Huddersfield)等大學的學者研究顯示巨石的陣型能產生人耳可輕易辨別的音效──想當然那些慢慢把石頭拖到定位放置的史前人類也有耳朵。

布魯諾.法詹達博士(Dr.BrunoFazenda)是位科學家,他長年投身於巨石陣的音場研究。

對於研究的發現,他抱持著審慎的觀點。

所以在我跟他連絡上之後,他第一件事就是要我別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巨石陣很可能不是為了單一的功能而生。

我們應該假設巨石陣在古人的心中,是一種有如瑞士刀的實用主義概念。

這麼多巨石要多少人才拖得動?要供養這些人的資源,在五千年前肯定不是「小數目」。

何況當時的人不論居住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恐怕都還沒有精通一門藝術叫做「不要被狼吃掉」。

當時的人為了物盡其用,巨石陣很可能「身兼多職」,而且主要的用途還可能在建造的過程中幾度換過。

不過巨石陣是史前某種「演唱會」場地的理論,還是可以解釋這些石碑的一項成分之謎。

巨石陣用上的較小石塊,都是屬於青石(bluestone),也就是輝綠岩或粗粒玄武岩(spotteddolerite)。

人類學家咸信這些青石是從約兩百英里(三百二十餘公里)外的地方拖來──不過也有一說是這些青石搭了冰河移動的便車。

明明不遠處就有很多大石頭可用,立陣者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大費周章地弄來這些特別的石頭? 圖/Andymoor1980@wikimedia。

嗯,關於舊石器時代音樂家的經驗談,現代的聲學知識已經可以解開。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CollegeofArtinLondon)的學者發現普萊西利群丘(PreseliHills)作為巨石陣可能的青石源頭,上頭的許多青石都有一個特色是敲擊後會產生「共鳴」。

拿給專業的打擊樂手測試,這些青石甚至能當作高音鐵琴(glockenspiels)使用(高音鐵琴像是木琴,算是兄弟)。

巨石陣複製品:華府瑪莉丘博物館 要測試這理論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難題,那就是巨石陣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可能讓人隨便拿根棍子去敲。

現行法律甚至禁止在巨石陣中使用多種電器。

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美國有一個一比一的巨石陣複製品,就在華府瑪麗丘(Maryhill,Washington)的一間博物館裡,是位百萬富翁要求設置的。

圖/donwhite84@pixabay。

山姆.希爾(SamHill)──山姆是個活生生的人,不是老掉牙的「惡魔」委婉語──的職涯都在美國西北各地造橋舖路。

不過真正披荊斬棘的不是他本人,是一大群勞工弟兄的功勞,他的身分是建設公司的老闆。

總之,他賺到了錢,蓋起了屬於他自己的巨石陣。

所以你看人有多「長進」,以前蓋個東西要耗費幾代人的韌性,現在只不過是有錢人的任性。

不過我想替山姆講兩句話。

他複製巨石陣的動機,並不只是想要把史前懶散的山頂洞人給比下去,他還沒那麼無聊。

他的初衷是想替在一戰中戰死的數百萬青年立碑。

在當時,主流的觀念下巨石陣是祭壇。

而在希爾的心中,一戰也是個無形的祭壇,犧牲品就是那些莫須有死去的百千萬年輕人。

全尺寸複製歷史上最知名的異教徒衣冠塚,真的恰好是致敬之舉。

希爾複製的巨石碑,其實也是美國第一次有人以建物來紀念一戰死難者。

實際上,極少有證據指向原版的巨石陣是作為人類獻祭之用。

在歷史的長河中,巨石陣所在的區域有不少人安葬,但看得出被處決或犧牲的人數甚少。

經年累月,巨石陣見證了五花八門,甚至狗屁倒灶的各種事件,但我們可以確信這裡辛辛苦苦蓋起來,興建者心心念念想的絕不是一個午門或刑場的概念。

儘管如此,瑪麗丘巨石碑向死難者致意的心意仍舊非常溫暖,而山姆本人也很合情合理地在這裡埋骨安息。

我對他充滿了感激,因為有他才有這座複製品,而有這巨石陣的複製品,我才有機會測試巨石陣作為遠古的環場音效設備,到底稱不稱職。

圖/MaartenB@pixabay。

建造石器時代迪斯可的科學 瑪麗丘的巨石陣是水泥做的,不是青石或任何一種自然的岩石。

但蓋的人很用心地讓複製品呈現出逼近本尊的質感。

索爾福德大學法詹達(Fazenda)博士的團隊選擇在華府進行他們驚世的聲學實驗,就是因為華盛頓「贗品」與英格蘭「真貨」間的音質差距小到可以忽視不計。

法詹達團隊的研究發現瑪麗丘石陣的回聲程度正符合人類預期中良好的講堂設計。

該研究發現石陣會導致聲學活動的增加,不論是演說或「念經」都會產生顯著不同的效果。

當然你會說任何一處場地或房間夠大、夠圓,多少能產生一些回響,但巨石陣的設計恐怕不是這麼單純。

巨石之間穿插的兩圈石頭雖小,對整體音效的挹注卻很大,讓音波在其中進行折射跟散射。

根據索爾福德大學的報告,這意味著「空間內所有音波會各自以不同的方向前進,而不會走得整整齊齊。

」 這樣的設計其實會抑制一去一回的回音,同時促進聲音在音場內回響。

這代表身處在石陣中的任何一點,都不會有聲音的死角,不會有任何聽眾聽不清楚的情形發生。

但我對在石器時代的「國家音樂廳」沒有興趣。

我看到媒體報導法詹達博士的研究,記者下的標題長這樣: 「巨石陣是遠古的銳舞(rave)派對地點」 ──發現頻道新聞〈DiscoveryNews〉,二○一三年 「巨石陣:一個超屌的銳舞場地」 ──國家廣播公司新聞〈NBCNews〉,二○○九年 上色的石頭補完了石陣的原始配置,也就是石陣在被歲月跟遊客聯手摧殘之前的模樣。

我們很幸運,瑪麗丘複製的是完整版的石陣。

圖/塔薇亞.莫拉(TaviaMorra)繪製。

法詹達博士二○一二年在索爾福德大學發表《巨石陣的聲學原理》(AcousticsofStonehenge)可以說是旁徵博引,但也乾得可以:一大堆數學算式,「銳舞」或像「一個超屌」的用法一次都沒有出現過。

就在這個時候,我誤打誤撞看到了魯伯特.提爾(RupertTill)博士受訪的資料。

提爾博士是位音樂專長的人類學家,也參與了法詹達博士在瑪麗丘碑址的測試工作。

提爾博士描繪的光景就鮮活多了。

他把類似巨石陣民族的音樂風格比喻成森巴樂曲,快步調、有大型樂團助陣,而且參與者可能多達數百人。

提爾博士親自跳下來把數千年前的場面比喻成銳舞派對,收錄在二○一二年《獨立流行音樂研究學會學報》(JournaloftheIndependent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opularMusic)的報導中。

他說巨石陣的音場效果是間接證據,當時應該有「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演奏『重拍、旋律簡單、有著反覆強烈節奏的音樂』來進入恍惚或出神的狀態」提爾博士接著說: 類似的活動可以在電子舞曲音樂文化中的「銳舞」活動中看見……許多目擊者都形容那樣的場面對參與者而言,具有儀式性或宗教性的意義。

  本文摘自為《傷風敗俗文化史:十五個改寫人類文明的墮落惡習》。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時報出版 148篇文章 ・ 27位粉絲 +追蹤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1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2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5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7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破解史前巨石陣謎團!科學家分析核心樣本找到石材來源 為何女性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常常缺席?爬梳一戰前女性參與科學的歷史(上) 【特輯】關於春分,除了晝夜等長外這些事你知道嗎? 蟲蟲危機!氣溫上升加速害蟲蠶食農作物——《圖解全球碳年鑑》 巴黎時裝週:噴霧製衣,一體成形 0 1 3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3 口罩會影響溝通的「聲音」與「視覺」線索,該如何為愛防疫無礙溝通?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2020/08/11 ・3084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SR值462 ・五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低通濾波器(1) 口語溝通(2) 國中理化(67) 科學生(393) 科普閱讀力大賽(457) 聲學(9) 透明口罩(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逸屏 2020年全球因為COVID-19(俗名: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大規模的影響,人人都需採取一些措施預防疫情擴散。

防疫除了保護自己,其實也是為了身邊我們關心的人們。

如同知名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提倡的「為愛防疫」,主要是為了保護家中的長輩、孩子、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較弱的人。

就一般日常生活而言,最主要的防疫措施就是勤洗手和戴口罩了。

視聽兩盲茫,口罩造成的溝通障礙 戴口罩雖然能有效防疫,但長時間戴著可能會覺得悶熱、呼吸不順、說話較久時會覺得有點喘。

講話時戴著口罩,也可能會讓別人聽不太清楚,尤其在吵雜環境中特別明顯。

口罩有可能會讓人溝通不順暢,其實可從兩個面向來討論:聽覺和視覺。

先來談談視覺的部份:平常我們在對話時,除了用聽的之外,其實還會用看的。

除了我們常認知的,許多聽力受損者會用讀唇來了解對方說的話,即使是聽力正常的人,也會利用嘴形和臉部表情等線索,整合視覺與聽覺來幫助語音的理解1。

當戴著口罩說話時,不只語音訊息被減弱了2,沒有視覺線索,對話接收也會更加困難。

對於聽力正常的人來說,少了視覺線索或許影響不會太大。

但對聽損人士,要使用口語為主要溝通方式時,就少了重要的輔助線索。

而若一位聽損者是以讀唇為主要理解口語訊息的方式,那人人戴口罩的情形下,溝通就變得相當令人受挫了! 因此,在疫情肆虐下,有不少人在防疫之餘,仍持續關心弱勢,製作了透明口罩3,4,讓聽損者與他人的溝通能更加順暢。

透明口罩讓嘴形不再受到口罩遮蔽,使溝通更順暢。

(來源:StudentMakesMaskswithPlasticPanelstoHelpAidCommunication) 再來看看聽覺上,戴口罩對語音訊息的影響是什麼? 根據聲學實驗室的量測2,口罩其實是一個低通濾波器,對低頻的聲音幾乎沒有影響,但較高頻(約2000-7000赫茲)的語音訊息經過口罩後,振幅(音量)則會衰減。

然而,高頻語音通常都帶有釐清語意的線索,所以高頻語音訊號的減弱,對於語言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

以中文來說,高頻範圍的語音大多是聲母(像是ㄓ,ㄘ,ㄒ等),若聽不清楚這些聲音,可能會把草地聽成掃地(ㄘvs.ㄙ)、鞋子聽成茄子(ㄒvs.ㄑ)、褲子聽成兔子(ㄎvs.ㄊ)、舌頭聽成額頭(ㄕ沒有聽到)。

口罩其實是一個低通濾波器,會造成講話時聲音的損失。

圖上縱軸為音量,橫軸為頻率。

可見綠線為沒有口罩的基準線,幾乎所有的口罩都影響口語發音,高頻段影響較大。

(點圖放大)圖/Goldinetal,2020 如此,便會造成聽起來句子不合邏輯而無法回應,或是因聽錯而答非所問等情況。

如果試著把一段話只保留韻母、去掉聲母來唸唸看,例如「現在都不能出國玩」就會變成「厭愛歐勿ㄥˊ巫ㄨㄛˊ玩」,是不是有一點像戴著口罩又摀著嘴巴說話,雖然都聽得到、但卻悶悶的很不清晰! 一副口罩,拉出了一點五倍的距離 而口罩對高頻聲音的影響程度,根據量測數據2,一般醫療口罩造成的衰減大約是3-4分貝,N95口罩則可高達12分貝的衰減。

聲音小3分貝是什麼意思呢?可以從音量和距離的關係來想像,我們都知道離得愈遠,聲音聽起來會愈小,也就是音量會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弱。

更精確地說,距離變成2倍時,音量會變小6分貝5。

經過換算6,音量變小3-4分貝,大約就是距離變成1.5倍的概念。

研究指出7,亞洲人和熟人之間感覺舒適的距離約為80公分、和陌生人則是120公分左右(剛好80*1.5就是120)。

因此,當我們戴著一般醫療口罩和好朋友聊天時,彼此的距離就像是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若是醫護人員戴上厚厚的N95口罩,則感覺上距離會變成4倍!再加上醫療場域的噪音干擾,可以想見病人──特別是可能患有重聽的長輩──聽得有多麼辛苦。

口罩遮蔽了視覺線索、也影響了聽覺訊息,也難怪在戴口罩又吵雜的公共場所中,我們會發現比較聽不清楚。

這樣聆聽困難的狀況,聽常者已經有感,更不用說對聽損者的影響有多大了。

其實聽損的情況比一般人想像中要來得普遍。

根據衛福部的數據8,全台聽力障礙人數約有12萬人,佔總人口約千分之五,也就是大約每200人中,就有一位有著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

真實的比例可能更高,因為輕中度聽損的人可能並未就醫,或是尚未達身心障礙補助的標準,就不會列在衛福部的數據中。

可見平常生活中,很可能會和聽力受損的人們說話,也許是家中重聽的長輩,也可能是買東西時遇到的阿伯。

以目前所知的比例,在平常生活中我們應當很常需要與聽力受損的人們說話,也許是家中重聽的長輩,也可能是買東西時遇到的阿伯。

圖/rawpixel.com/CC0 戴口罩這樣做,讓溝通無障礙 那麼,當全民都戴上口罩時,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讓聽力受損的人聽得更輕鬆呢?下面提供一些策略給大家參考,這些方法對一般聽常者在戴口罩時的對話理解也是有幫助的。

最簡單的策略就是說慢一點、清楚一點,但不要大吼大叫! 因為大聲說話時,音量變大的幾乎都是韻母(如ㄚ和ㄨ),反而會覆蓋掉帶有重要語意訊息的聲母(如ㄑ和ㄘ)。

如果能減少環境的噪音也會很有幫助,例如換個地方說話、或把電視關掉。

也可以在說話前,先拍拍對方或用眼神、動作引起注意。

此外,最好一次一個人說話,避免多人同時講話,也盡量不要邊走邊說話。

如果對方實在聽不清楚,與其一直重複愈講愈大聲、愈講愈生氣,不如換句話說,或是用手勢動作來輔助,甚至改用寫的、用手機打字會更有效率。

還有許多友善溝通的策略,在雅文基金會的溝通新態度網站9可以找到喔! 我們最希望見到的,當然是這次全球的疫情都能趕快過去。

但在目前的情形下,戴口罩仍是不能避免的。

即使是沒有疫情時,人人都有感冒生病的時候,為了避免傳染他人,還是會戴上口罩。

或是就醫時,醫護人員也都戴著口罩。

上述的這些溝通策略,在這些情況下都會有幫助。

或是沒戴口罩的情形下,遇到重聽的長輩或聽損者,也能運用這些策略讓溝通更順暢。

因此,在我們為了愛防疫的同時,也別忘了,運用簡單的溝通策略,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溝通無礙! 防疫戴上口罩的同時,運用簡單的溝通策略,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溝通無礙!圖/elements.envato 參考資料 Tye-Murray,N.,Spehar,B.,Myerson,J.,Hale,S.,&Sommers,M.(2016).Lipreadingandaudiovisualspeechrecognitionacrosstheadultlifespan:Implicationsforaudiovisualintegration. PsychologyandAging,31(4),380–389. GoldinA,WeinsteinBE,&ShimanN.(2020).Howdomedicalmasksdegradespeechperception?HearingReview,27(5):8-9. designboom:Firstfullytransparentsurgicalmasksoontobeproducedonanindustrialscale. StudentMakesMaskswithPlasticPanelstoHelpAidCommunication.HearingReview(2020,April3).Retrievedfromhttps://bit.ly/3aPhZ5j Hamill,T.A.,&Price,L.L.(2019).Ratios,logarithms,anddecibels.InTheHearingScience,3rd(pp.13-26).SanDiego,CA:PluralPublishing. Dampingofsoundlevel(decibeldB)vs.distance.Retrievedfromhttp://www.sengpielaudio.com/calculator-distance.htm Sorokowska,A.,Sorokowski,P.,Hilpert,P.,Cantarero,K.,Frackowiak,T.,Ahmadi,K.,…&Blumen,S.(2017).Preferredinterpersonaldistances:aglobalcomparison. 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 48(4),577-59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

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季,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15-113.html 雅文基金會。

聽損溝通小學堂,取自http://communicate.chfn.org.tw/main/lesson ___________你是國中生或家有國中生或正在教國中生?科學生跟著課程進度每週更新科學文章並搭配測驗。

來科學生陪你一起唸科學!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38篇文章 ・ 198位粉絲 +追蹤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1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2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5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7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善用會吃塑膠的細菌,分解寶特瓶不用再等450年 當空污粒子出現在胎盤,或許該加速研究了 泡藥的蝦仁蚵仔肥美飽滿?磷酸鹽為什麼這麼神奇? 末日般的「鑀」情:科學家終於解開了氫彈試爆裡的週期表謎團 我們吃下去的各種「豆腐」到底怎麼來的?——解開豆腐的身世之謎 0 14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4 0 為何女性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常常缺席?爬梳一戰前女性參與科學的歷史(上) 何如 ・2020/08/10 ・3470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SR值539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ElizabethBrown(1) GinaRippon(1) MarianFarquharson(1) MarySomerville(1) SDGs目標5|性別平等(25) 一戰(2) 古植物學(1) 天文學(24) 女性(25) 女科學家(16) 學會(1) 植物學(4) 科學(134) 自然(12) 達爾文(3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作者:克萊兒.瓊斯(ClaireJones) 本文編譯自《自然》,原文為〈CareersandcontroversybeforetheFirstWorldWar〉 從《自然》於1869年發行後的一百多年以來,女性對科學的貢獻常被貶低,不管是期刊還是學界皆是如此。

在《自然》發行至今的150年間,可以從中注意到科學做為一項「職業」的面貌漸漸地對大眾展露,但當研究從家庭走向學會組織時,女性變得愈來愈難被看見,歷史敘述角度也總是由男性主導。

我研究的目標是找出女性所面臨的阻礙,以及她們又是如何在此般情況下獲得接受科學教育的機會,並在學會、期刊和大學中移除這樣的阻礙。

雖然我所關注的有限——主要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英國——但這是《自然》前五十年的核心地帶,而且不論好壞,大英帝國都在這個時期提供了科學研究的背景。

不管我們在科學故事裡多努力的找尋,女性多半在其中缺席。

追溯這些平凡女性(她們不全都是女英雄)的科學路,就能夠知道我們往科學勞動力上的性別平等走了多遠。

1905年倫敦林奈學會(TheLinneanSocietyofLondon)第一次允許女性成員加入。

圖/JamesSant,viaWikimediaCommons,LinneanSocietyofLondon 科學是男性的天生專利?她們早已悄悄踏足於此 如果你認為,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都沒有女性能在科學領域上開展事業的話,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數的人都有「「科學原本就是沒有女性存在(female-free)的區域」的誤解。

然而,在像《自然》這樣刊登科學研究的平台出現以前,科研女性往往需要進行各種偽裝,好維持她們的研究,甚至在《自然》發行後的早年間也還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當時的科學界說不太上是對女性友善的就業環境,嚴重的偏見和歧視嚴格限制了女性的機會。

然而,透過認清那些儘管受到阻礙仍然貢獻於學界的女性,便能夠破除「科學天生就是屬於男性」的迷思。

圖/Pixabay 在19世紀初,女性會藉由那些看起來「較適合女性發揮」的空間以進入科學領域。

比如說像是面向孩童和普羅大眾的科學寫作、科學插畫或是翻譯等等,這些工作既不會威脅到男性也符合理想的女性氣質。

像是麥可.法拉第(MichaelFaraday),便將他自己因受到啟發而投身科學歸功於英國自然科學作家珍.瑪西特(JaneMarcet)1805年的著作《ConversationsonChemistry》。

而瑪麗安娜.諾斯(MarianneNorth)也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插畫家與發現者。

再更往後的還有天文學家艾格尼茲.克勒克(AgnesClerke),她在1880和1890年代成功發展她天文領域暢銷書作者的事業,更於1893年獲頒英國皇家科學研究院的阿克頓獎(ActonianPrize)。

十九、二十世紀有許多像諾斯一樣的的植物插圖畫家,如此圖便是哈麗埃特.塞瑟爾頓.代爾(HarrietThiselton-Dyer)的作品。

圖/BiodiversityHeritageLibrary,CCBY-NC-SA2.0 路遙且艱——科學學會的阻攔與抗爭 在《自然》剛發行的時候,大部分的科學學會都僅限男性加入。

1991年,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California)的科學史學家隆妲.施賓格(LondaSchiebinger)便留意到,300年以來,英國皇家學會(RoyalSociety)裡唯一長久存在的女性是保存在解剖學櫥櫃裡的一具骨骸。

學會和其他菁英的科學組織一樣,一直到1945年,也就是在《性別失格(撤除)法》(SexDisqualification(Removal)Act1919)頒布的26年後,才允許女性加入。

雖然此法案早在1919年便裁定:「個人不得因性別或婚姻而被剝奪資格⋯⋯以加入任何社團法人(無論是通過皇家憲章還是其他方式成立的團體)。

」 《自然》對於法國科學院(FrenchAcademyofSciences)1911年否決物理及化學學家瑪莉.居禮(MarieCurie)的加入——就算她在八年前便獲得諾貝爾獎——表示斥責。

「這是不能理解的……就任何正義上的道德原則而言」《自然》寫到,「就因為居禮剛好是女性,所以她那些傑出科學成就所贏來的榮譽就應該被否認。

」 圖/GIPHY 女性也同樣做出反擊。

在1900年前後,由演化植物學家瑪麗安.法夸森(MarianFarquharson)領導的團體所努力協商出的成果,獲得了加入科學學會的許可,在成員間激烈地辯論過後,有11位女性在1905年獲許加入林奈學會(LinneanSociety),然而學會對此進行了報復,拒絕了法夸森的加入申請,直到1908年那些異議已經逐漸消失,她才得以入選。

情況總是在提出女性是否要加入學會的疑問時變得異常嚴苛。

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oyalGeographicalSociety)在1900年前後思考這個議題時,學會會員與理事會成員的熱烈爭論在《泰晤士報(TheTimes)》的讀者投稿區爆發。

由於學會的排斥,阻礙了女性使用網路資料、藏書,和獲得獎學金與合作的機會,這也讓女性的事業版圖與男性有著極大的不同。

縱觀當時男性與女性的科學路,可能會發現彼此的歷程大相逕庭。

圖/Pixabay 為什麼會對女性有著嚴厲的反感? 一個原因是科學自身往往傳授這樣儘管現在已經不被承認的概念:性別在智力上天生的差距會限制女性對於科學的適應程度。

達爾文認為,演化上的競爭導致了男性在智力上和女性在情感上的高度發展。

結果,人們便將女性的加入視為降低學術研究難度、損害學會菁英地位的威脅。

由於對演化論的擁護而有「達爾文的鬥犬」之稱的生物學家及人類學家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便極力阻止女性加入倫敦地質學會(GeologicalSocietyofLondon)和民族學會(EthnologicalSocietyofLondon),明確地表示對學會地位與威望的維護。

對於「男性與女性腦部造成顯著存在的智力上不足」的思想根據理論,就像吉娜.里彭(GinaRippon)在她2019年的書《TheGenderedBrain》中所表露的,她用科學推翻了這些想法,里彭批評道,現代的演化心理學和對腦部的研究總在尋找性別間的差異,並在發現差異時僅考慮生物學解釋。

圖/Pexels 然而,這些觀點所造成的影響,對將這樣想法內化的那些女性和廣泛的科學界而言,都不容忽視。

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瑪麗.薩默維爾(MarySomerville),在她去世後於1874年出版的《PersonalRecollections,fromEarlyLifetoOldAge,ofMarySomerville》一開始中談到:「他沒有創造力⋯⋯上帝的那份榮光並沒有授予『女性』。

」刊登於《自然》的一篇書評認為薩默維爾的才能「完全是罕見的」,因為「女性並非自然上就適應於涉及高度歸納和分析過程的科學研究」,儘管她獨特的科學天分,該書評極力地指出她依舊是「具有非常好地女性氣質的(beautifullywomanly)」。

縱使女科學家擁有出色研究成果,當時的人們依舊只看見她們作為「女性」的那一面。

圖/Pixabay 薩默維爾不只翻譯了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Laplace)出了名艱澀的著作《TraitédeMécaniqueCéleste》(即1831年發行的《MechanismoftheHeavens》),她的注解筆記也擴充了整個作品,她的書被採用為英國劍橋大學的標準教科書。

甚至「科學家(scientist)」一詞,其實是1840年代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UK)的教師威廉.惠威爾(WilliamWhewell)為像薩默維爾這樣「自然哲學家(naturalphilosopher)」或「科學人(manofscience)」所創造的。

那些被遺忘的領域,是她們掌握的機會 比較新成立的學會就沒那麼挑剔,這些學會在接近19世紀末各項科學開始專門化時大量增加,為業餘愛好者、教師和女性成立的協會也慢慢出現,而當然,有些女性會在這些學會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舉例來說,就有許多人活躍於英國天文協會(BritishAstronomicalAssociation,BAA),包括參與考察、任職於理事會與編訂期刊。

伊麗莎白.布朗(ElizabethBrown)便是協會的始創成員:她領導了1881年成立的利物浦天文學會(LiverpoolAstronomicalSociety,LAS)的太陽部門(SolarSection),而LAS也在1890年發展成為BAA。

圖/Pexels 天文學之所以為女性提供了特殊的機會,可以說是因為其他科學的專業化,逐漸將研究從家中轉移到那些排除女性的學術機構,進而才遺留下了這個領域。

植物學也是如此,以其自從18世紀起便是女性追求的職業就能知道它受歡迎的程度。

同樣的還有古植物學,更是在20世紀初的十幾年內都強烈地以女性為導向,在這段期間進行研究並出版的女性古植物學家包括:瑪格麗特.班森(MargaretBenson)1、艾格尼絲.阿爾伯(AgnesArber)2、亨德琳娜.史考特(HenderinaScott)3以及瑪麗.斯托普斯(MarieStopes)4。

在下一篇中,我們將繼續看見女性在科學領域的處境,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女性科學家該如何進入其他研究領域,她們又持續面臨著什麼樣的懷疑與挑戰呢? 為何女性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常常缺席?爬梳一戰前女性參與科學的歷史(下) 註解: 班森是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RoyalHolloway,UniversityofLondon)的講師。

阿爾伯畢業於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NewnhamCollege,Cambridge)。

史考特主要在家中進行研究和協同工作。

斯托普斯是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ofManchester)的講師。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何如 12篇文章 ・ 1位粉絲 +追蹤 「因為人因思想而獨特,但不說出來就什麼都不是。

」—為自己的冗言話多辯解的小菜鳥。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1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2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5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7天前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 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 相輔相成的數學與科學,誰才真的是「科學的起點」?或許,它們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教出科學探究力》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故事力」加上「科普力」,半導體素養也能很有趣——《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