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三章拾穗 -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啟三1】「你要寫信給撒狄教會的使者說:'那有神的七靈和七星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 撒狄的意思就是that remains,是恢復的教會,或者說是 ... 〔返回首頁|返回本書目錄〕   啟示錄第三章拾穗   【啟三1】「你要寫信給撒狄教會的使者說:‘那有神的七靈和七星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          撒狄的意思就是thatremains,是恢復的教會,或者說是餘剩,剩下來的教會。

撒狄是推雅推喇之後的教會,繼續在羅馬教之後的是更正教。

撒狄雖然包括改教,但不代表改教,撒狄是代表更正教。

──倪柝聲《初信造就》      撒狄的特點是『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更正教原是為著要脫離羅馬天主教的姦淫和拜偶像而有的改教運動,但結果世界和教會還是混在一起。

本來是羅馬管理了整個的世界,世界和教會是普遍的混在一起;現在各國有獨立的國教,變成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混在一起。

國的範圍有多大,教會的範圍也有多大。

神的子民在裡面,非神的子民也在裡面,兩個條和在一起。

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這是更正教的光景。

──倪柝聲《初信造就》            『那有神的七靈和七星的說』,主的手不只握住七星,也握住七靈。

換句話說,這七靈是與七星合一的。

七星是與七靈合一的。

如果我們隨從聖靈,並且我們是與七靈合一的,到末了我們便成了主手中的七星。

──《藉活星尋得基督》            『撒狄』是『餘種』或『逃脫』之民的意思,是預表更正教。

『你的行為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當時只著重信心不著重行為,卻沒有想到信心必要生出行為。

因信稱義是事實,並不僅僅是教條,還需要聖靈重生的工作。

『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

── 牛述光         撒狄(今名撒爾特Sart)是個富有的商業城市,在推雅推喇南約四十五公里,為古代呂底亞王國的首都,以生活奢侈放縱聞名。

這座城雖然沒有堅固的堡壘,防阻外敵進襲,但因疏於防範,兩度為敵人攻佔。

──《啟導本聖經註釋》         按名你活的,其實是死的: 表明了撒狄教會整體的靈性狀態,撒狄教會雖具備了履行義務、受洗信徒、正統神學等所有外在的條件,卻絲毫尋不見他們內心對真理的渴慕或迫切感,是已死的教會。

結果他們:①對異端麻木不覺;②對外部的攻擊毫無防備;③有敬虔的樣式,卻失去敬虔的能力(提後三5)。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1撒狄在何處?此教會與別的教會有何不同?】  一、在約翰寫信與撒狄使者前七百年,撒狄一度為當時世界的一座大城。

國王呂底亞統治期間,非常繁華、高貴與富有,不單使亞西亞人佩服,亦使希拉人懼怕。

希拉作家“依斯巨魯”(AESCHY-LUS)如此描寫:“住在特庫魯的人,把軛扔在希拉人身上”。

   二、“特摩魯”(TMOLUS,T字用喉與顎發音,後無母音)是一座山,撒狄城即建築於山根,在“希爾慕”河(HERMUS)的山谷上。

山脊綿延,每一小山峰下造成一個狹窄的高原,其中一個高原,便是古撒狄城所在地。

因此,撒狄變成一個易守難攻的險要地方。

任何人欲爬上撒狄城加以進攻,一定被擊退。

因此許多作家描寫撒狄如一巨人矗立,看守希爾慕河山谷。

但因高原地方太小,撒狄城逐漸向山下伸展。

在近山根處另建一“衛星城”。

撒狄一名原文為多數字,不是SARDIS乃是SARDEIS,表示是“雙城”之意。

   2、近山根的衛星城,有“帕多魯河”(PATOLUS)流經其間,一般傳說,河中有金沙夾流而下。

國王“古魯素”(CROESUS)在位時,有諺語謂“富如古魯素”。

撒狄的富有漸達高峰,同時也是撒狄被毀滅的先兆,所謂物極必反也。

   古列王西進時,曾有大臣警告撒狄國王小心國防,但國王以為國土固若金湯,不必大驚小怪。

古列軍向撒狄軍挑戰,魯素王如出去迎戰,必先渡過“哈呂河”(HALYS),但他相信占卜,該占卜之言謂:“如你渡哈呂河,將毀滅一大帝國”。

古魯素王以為是可以毀滅波斯大帝國,於是渡河與波斯軍作戰,不料一戰敗北,“自己的帝國”被毀滅。

但這一場戰爭也是很艱苦的,因為波斯軍無法爬上一條只能容一個人的山石裂口而不被撒狄軍擊斃。

該處地理形勢奇突,撒狄政府不加注意,以為萬無一失。

但結果被波斯軍中的聰明人發現上山的道路,不久撒狄即陷落。

   上主對撒狄信徒說:“你要儆醒!”(2節),即指此而言,因為撒狄居民人人皆知上述不儆醒的故事。

   三、波斯人統治兩個世紀後,希拉國的亞力山王崛興。

亞力山大逝世後,國度分為四份,安提阿庫(ANTIOCHUS)管理亞西亞部分時,亦曾進攻撒狄,歷史竟然重演,一隊士兵依照此二百年前波斯人所爬的山路進入撒狄,撒狄人猶在夢中,城被攻陷。

所以主對撒狄信徒說:“若不儆醒,我必臨到你那裡如同賊一樣;我幾時臨到,你也決不能知道”(3節),也可能暗示此事。

   四、羅馬統治時代,撒狄仍然非常富有,而且成為羊毛市場中心,羊毛染色的工藝也是撒狄人發明的。

羅馬帝國以之為自由市。

紀元後十七年,城毀於大地震。

   當約翰寫信給撒狄教會時,撒狄社會日漸衰落。

撒狄兩次被陷落,是因為不肯儆醒,懶於守衛。

   今日撒狄變成一個廢墟,昔日一切財富與榮華已成歷史陳跡。

基督教會也不再存在,今名為“撒特”(SAR)。

   撒狄是預表教會歷史自1200年至1517年的“黑暗時代末葉”,也是馬丁路德改教的前夕,因此上主對他們說:“然而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4節),即指數位宗教改革家如德國的馬丁路德、瑞士的瑞英烈和蘇格蘭的約翰·諾克斯等而言。

   五、紀元後第二世紀,撒狄的監督為“米利都”(MELITO),渠在該處著述甚多。

其中有一冊為約翰的啟示錄注釋。

撒狄在羅馬帝國逼迫教會時並未受苦難,因為外面無苦難,所以內部開始腐敗,上主稱他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你是死的”。

苦難使信徒熱心,信心更堅強,靈性更長進;而舒適的人生則使人日趨沉睡,腐敗及不儆醒了。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三2】「你要警醒!堅固那剩下將要衰微的(注:“衰微”原文作“死”),因我見你的行為,在我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

」            『…行為…沒有一樣是完全的』,更正教,名是好的,強調信心也對,但在行為方面卻沒有一樣是完全的。

──牛述光   【啟三3】主耶穌的臨到會很突然,就象賊一樣,無法預測,必須儆醒。

但這裡講的不是祂的再臨,而是不悔改現在就會施加的刑罰(比較太二十四43;帖前五2;彼後三10),因此和十六15講的不同。

──《啟導本聖經註釋》         談到對撒狄教會的四個命令,表明撒狄教會的信徒還有悔改的機會。

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 指不要忘記最初聽福音時的那種喜樂和感激。

信徒只有經常在基督十字架面前,默想神的莫大恩惠和慈愛時,才能正確地站立在信仰裡面。

要悔改: 要求人180度大轉變,就是丟棄以往追隨的屬世之物,完全跟隨基督(路1三1-9,關於悔改)。

遵守: 意味著對福音命令的順從,這並非瞬間性命令,而是持續而恒久的命令。

若不警醒: 命令大家為了戰勝魔鬼的詭計,為了在患難之日得勝,要在靈性上裝備自己,為基督的再臨持守新婦的純潔(19:7,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4】「然而在撒狄,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汙穢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過的。

」            『然而在撒狄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衣服的…』這一個也是更正教的歷史,它一直出偉大的屬靈人,是單獨的,不是團體的。

乃是說『有幾名』,一直有幾分;有幾名,這就是更正教的特點。

神在更正教的歷史中,一直興起少數人來,看見新的真理,設立了所謂獨立的教會,或者說私立的教會DissentingChurches。

這些意見不同而出來的人,對國教來說,是dissenters──分門別類的人,但在神的眼中看來,是沒有被玷污、配穿白衣與主同行的人。

可惜第一代蒙恩滿了祝福,第二代起首組織,第三代墮落,如此,反復不斷。

這就是更正教的歷史。

──倪柝聲《初信造就》            『白衣』,衣服是說到行為,他們的行為是活的,是沒有污染的。

所以要穿白衣,因為是配得過的。

──牛述光         “未曾污穢自己衣服”:能保持基督徒的行為標準。

“白衣”:象徵得到救贖之人的純淨與聖潔,與犯罪的信徒的污穢衣服相對照。

──《啟導本聖經註釋》         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 指未被世上的誘惑所沾染,堅守對基督的愛和信心,在道德上純潔的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4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表示什麼?】 答:白衣乃是表明無汙聖潔,榮耀和得勝之意,如古羅馬軍隊戰勝而歸者,回到羅馬街市行凱旋禮時,都騎白馬和穿白衣。

那慶祝勝利之城市,則稱為白城。

穿白衣的戰士皆各不同的獎賞。

拉丁詩家說:「羅馬帝國大鷹高舉,全嘴表明榮光威赫,前面左右常吹號聲,騎兵大隊馬衣皆白。

」由此可知,主對撒狄教會信徒所說:「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啟三5),乃指他們是因未曾沾染污穢,有聖潔的存心,在神面前敬拜,配得穿這白衣,而且足以得勝的姿態與神同行,獲得神的獎賞,享受與祂永遠同在的生命自由和榮耀。

按字句之實意,穿衣服是人生來的必需品,但在始祖亞當犯罪前,並不需要穿衣服,及至犯罪以後,才需要穿衣服遮羞。

他本來所披上的榮光,使他坦然無懼站在神面前;後因為被罪惡剝去(創二25,三7,10,21),神才給他屬物質的衣服穿上。

明乎此,可知人因犯罪所致墮落的地位,以及他污穢不潔蒙羞的光景。

但在主得勝的聖徒,在屬靈的意義上,必要穿上神所應許在祂榮耀裡的義袍(參賽六一10),該是何等的寶貴。

主說:「那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

」(太十三43)。

當聖徒將來復活的時候,身體要改變形狀,和主榮耀的身體相似(腓三21),充滿了榮光。

這無汙聖經榮耀的身體,就是得勝者所穿白衣的真義。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三4“穿白衣”何意?】    一、“白衣”,指當時入廟敬拜神像的人,不穿白衣、或衣服不潔者,均不准入內。

白色預表聖潔也。

   二、古時赴帝皇筵席者均需穿白衣,傳道書九章八節謂:“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

   三、古羅馬軍隊戰勝而歸者,在慶祝勝利時,均騎自馬和穿白衣,而慶祝勝利的城市則稱為“白城”,穿白衣的戰士各得不同獎賞。

   因此,上主對撒狄信徒所說“穿白衣與我同行”,是指有聖潔的存心在神前敬拜,有資格享受主的筵席,而且以得勝者的資勢獲得神的獎賞。

   五、但有人認為穿白衣是預表復活,每一從墳墓中復活或生存著而改變的信徒時,均穿白衣被提到空中與主同行。

   六、本人認為如果白衣是指復活時的改變情形,則白衣是指“白色的榮光”而非一件衣服。

因基督徒將來復活後,不可能再穿屬物質的衣服,一定是充滿榮光,因為主耶穌說:“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太十三43參腓三21)。

   衣服是犯罪的記號,歲數是死亡的象徵。

犯罪前的亞當並不需要穿衣服,也無歲數可計,犯罪後需要衣服遮羞,壽命也開始計算。

但在主裡得勝的聖徒,在屬靈的意思上,我們已享受白衣的義袍,和永遠的生命。

“白衣”,可以預表因信稱義而言,無人可以使之污穢,也無人可以將之奪去。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三5】「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

」            『也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們的名』,當時的公民死亡,國家要塗去他的名;這些人既是活的,在主的國度裡就要被承認。

──牛述光         參二7注。

“生命冊”:錄有天國子民名字的冊子,最早《出埃及記》三十二32~33。

將名字抹去表示取消公民資格(參二十一27;腓四3)。

──《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以三重並列方式講述了祝福得勝者的應許:①得勝者將要穿白衣,這裡的白衣: 象徵“神的義”,“勝利”,“榮耀”。

因此穿白衣意味著,聖徒藉著耶穌寶血的功勞而得救,並成為效法基督品格的新人(加三27,弗4:24);②必不從生命冊上抹他的命,名字記在生命冊上是得救的確據,指死亡決不能把我們與基督和生命分離(羅8:38,39;腓4:3);③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

這裡“認”是法律用詞,是法定約束力的宣稱,證明信徒是神的子女,是天國子民(太10:32)。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7】「你要寫信給非拉鐵非教會的使者說:‘那聖潔、真實,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就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說:」            『非拉』的意思是愛,『鐵非』的意思是弟兄,『非拉鐵非』的意思是弟兄相愛。

撒狄的特點,是與死亡的掙扎。

教會與世界合在一起,要一直的脫離,死亡和生命要一直的掙扎,這撒狄。

但是,非拉鐵非,乃是弟兄相愛。

從世界的混雜裡,回到當初弟兄的地位去。

換一句話說,就是站在身體的地位上,不承認有其他的關係,只承認有弟兄的關係;不承認有其他的交通,只承認有愛的交通。

這乃是非拉鐵非!──倪柝聲《初信造就》            『非拉鐵非』是弟兄相愛的意思。

自一七二七年在德國黑爾哈提興起了一個小團體,名為一致弟兄會。

領袖是辛辛托夫,他脫離了尼哥拉的行為和教訓,興起了一弟兄運動,不稱人為師而只稱弟兄,實現彼此相愛的道理。

正因這個運動,也興起了英國的衛斯理,不久在全世界就有一個大佈道運動,開了近代佈道史的新紀元。

── 牛述光      『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一切的權柄完全在主的手中。

──牛述光         非拉鐵非(今阿拉雪爾Alashehir)在撒狄東南約60公里,建在可以俯瞰科加忤河谷的高原上。

這座小而比較新的城市有通往“東方的大門”之稱,帝國首都羅馬的商隊進出頻繁(“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三8)。

猶太人的會堂勢力很大,十分仇視新建立的基督教會。

主後17年,此城幾為地震所毀 ,後重新建造。

非城教會雖然規模不大,財力不足,環境惡劣,前面道路荊棘滿途,但力守主道。

約翰的信裡沒有一句責備的話。

──《啟導本聖經註釋》         大衛的鑰匙: 這裡“鑰匙”是權威和統治的象徵;比喻基督不僅帶著絕對的權柄審判這個世界,並在新天新地裡與神一同永遠作王。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7非拉鐵非在何處?其教會有何特色?】    “非拉鐵非”(PHILADELPHIA)原文是“弟兄之愛”(1),新約曾七次用過此字,但在此處是一個地名。

地在撒狄東南,老底嘉西北,在亞西亞與弗呂家二地區的交界處,但不是一個羅馬兵的駐防城,因該處無軍事攻守的價值。

   紀元前159至138年,別迦摩王“亞他魯二世”(ATTALUSI)為表示對他兄弟“尤民斯”(EUMENES)之愛,所以建築此城,同時也稱之為非拉鐵非。

   二、非拉鐵非是希拉文化城,從前呂底亞與弗呂家各有自己的土語,自非拉鐵非城建立以後,希拉文與希拉語已漸漸被普遍採用,人們喜歡用希拉文作商業與寫作的文字,希拉語與希拉文好像進入一道敞開的大門。

   因此,主耶穌對非拉鐵非的信徒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開的”(8節)。

非拉鐵非信徒一聽便明白,同時,福音在此城也一樣地自由廣傳,無人攔阻。

   三、但是非拉鐵非是在一個火山平原的邊緣上,該平原名為“加大克高民尼”(KATAKEKAUMENE),意即“焚燒之地”。

火山所噴發出來的黑灰,使該平原地土至為肥沃,因此地產美酒,但因地近火山,所以時有地震。

紀元後十七年的大地震曾將撒狄城和其它十個城市毀滅,非拉鐵非也震盪無存。

以後也常有地震,每當地震來臨時,居民均奔至郊外,支搭簡陋的茅屋暫住。

凡不到郊外去而仍然住在家中者,則被視為狂人。

   所以,當地震之後,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再有地震時,人們喜歡這樣彼此安慰說:“不必再到郊外去了”,意即不必再因地震而走到郊外躲避。

   主耶穌對非拉鐵非信徒所說的“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10節),這是暗指在地震時,有人平安無害而言。

照樣,在屬靈方面,也顯示在普世大災難時期,信徒已被提至空中,不受地上災難所損害。

   主又說:“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12節),也是以地震的事件為背景。

   四、非拉鐵非曾因地震而蒙該撒提庇留特恩,同時易名為“紐該撒利亞”(NEOCAESAREA),意即“該撒的新城”。

後在該撒維斯帕先(VESPASIAN)時代,又易名為“富拉維亞”(FLAVIA),這是該撒維斯帕先的家族名稱(等於中國的姓氏),但後來仍沿用舊名,即非拉鐵非,因為此名人人皆已熟悉。

   主耶穌對他們說:“我又要將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並我的新名,都寫在他上面”(12節),這裡共有三個名字,正如非拉鐵非有三個名字一般,這三個名字都表現著愛與恩典。

   五、紀元後十四世紀,拜占庭時代,土耳其的回教軍崛興,佔據全小亞西亞,毀滅所有基督教會,但非拉鐵非蒙特恩,巍然獨存。

數百年來,希拉教徒仍然能在該處保持基督徒的崇拜機會。

土耳其政府以後改稱之為“阿拉·城”(ALASEHIR),即“神的城”。

這真是應驗了主耶穌所說的“我神城的名,寫在它上面”一語?(三章12節)。

   今日非拉鐵非這被稱為“神的城”的地區,在全國是回教徒的勢力中,是唯一能高舉耶穌基督名字的城。

據說,希拉教基督徒和基督教會(希拉教)十二間,人數占該城人數三分之一,全城人數約一萬五千人。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三7,8拿著大衛的鑰匙和敞開的門意義如何?】 答:①大衛的鑰匙(啟三7)——這是約翰引自以賽亞書上的話(賽廿二22)。

鑰匙是表示有權力的意思,「即聖潔,真實,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就是沒有人能關的,關了沒有人能開的。

」乃主耶穌自稱為那聖者,拿著大衛的鑰匙,表示祂有大衛為王的權力,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祂了(太廿八18),任何受造者不能關主所開的,也不能開主所關的,連撒旦也是不能,因為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只有祂是持有神國的鑰匙,所代表的永遠為王的權柄(啟十九16,十一15)。

②敞開的門(啟三8)——在新約中曾經提到五次(徒十四27;西四3;林前十六9;林後二12;啟三8),是含有多方面的意思,如: A、傳道的門:從教會方面說,是禱告開的門,信徒越是恒切禱告,神就給我們越開傳道之門,能以講解基督的奧秘。

若不禱告,門就關閉,故禱告與傳道視為一體兩面的功效,是有其密切的關係(西四2-4)。

B、通道的門:神為外邦人開了通道的門,通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人因聽信基督的真道而蒙得救的機會(徒十四27;羅十17)。

C、寬大又有功效的門:即神所賜給我們這傳揚福音之門,是大開使人有得救的良機,雖有屬於撒旦所利用之人的反對,也是無法關閉和禁止(林前十六9;林後二12)。

D、敞開的門:意思即指有好機會將神救恩的福音,不分古今中外,傳給世界上那些坐在黑暗死蔭中,活在世上沒有指望的人聽(弗二12)。

從上面這幾處經文所說的門,都是指著給人傳道的機會,這門是主所開的,非人所開,惟獨主有大衛的鑰匙,就是祂有開門的權柄,讓人毫無攔阻的進來,相信基督,得這救恩的好處。

試看自五旬節時代起,直到今日,真可以說是基督恩門大開,這福音已經傳遍天下了。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三7,9“大衛的鑰匙與敞開的門”何意?】    一、“鑰匙”在本書一章18節的研究中已提及有五種不同的鑰匙。

鑰匙是開門用的,表示有管理之權。

“大衛的鑰匙”表示大衛為王的權力。

主耶穌自稱是拿著大衛的鑰匙,表示他有大衛為王的權力。

他將要坐在大衛的寶座上為王。

又因為他要做萬王之王,所以他有最大與最後的權力。

   約翰在此所記錄的話,是引用以賽亞書甘二章22節的話,神要將大衛家的鑰匙放在希西家王朝的家宰希勒家的兒子以利亞敬的肩頭上(王下十八18)。

以利亞敏是希西家王的管家,只有他能自由出入于王宮及管理王家的一切,照樣,主耶穌也是神國的家宰(來二6),只有他持有神國的鑰匙,也只有他有權管理千年國的一切。

   二、“敞開的門”是有多方面意義的。

   ①是傳福音的門。

非拉鐵非在教會歷史中是預表紀元後1517年宗教改革時代開始至主耶穌基督再來。

自從馬丁路德等人在歐洲改教以來,“傳富音之門”大開,無人可以禁止。

所以主耶穌所說“敞開的門”,又說“開了無人能關”,即指傳福音而言。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曾說:“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林前十六9;參林後二12;西四3)。

非拉鐵非在文化上敞開大門,使希拉語與希拉文進入,無人能禁止,因此在羅馬統治時代,懂得希拉語的人,到了非拉非鐵,好像進入自己的第二家鄉。

同時,傳福音的事業毫無攔阻地展開。

②是天國之門。

主耶穌基督將來要從天上降臨在大地上,並要在耶路撒冷為萬王之王,完成猶太人數千年來彌賽亞國實現的祈禱與盼望。

主耶穌開始這新國度、新時代,所以他打開天國之門,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到耶路撒冷去朝見萬王之王,享受人間真正的和平與福利。

   ③是生命之門。

即耶穌自己,耶穌說:“我就是門”(約十7,9),凡從他進去的,必然得救。

主耶穌對非拉鐵非人像一開的生命之門。

無人可以禁止他們進去,人們在非拉鐵非城信耶穌毫無困難。

   ④祈禱之門。

有不少解經家認為“祈禱之門”是一道敞開的門,只要相信耶穌,任何人均可奉耶穌的名向天父祈禱。

這道無形之門是誰也不能關閉的’,神的鴻恩經由祈禱之門,降與一切祈求他的人。

   ⑤招降之門。

這一點意見是根據原文的口氣來決定的,原文解經家謂這一個“敞開之門”是與下文“撒但一會”的猶太人有關。

意即上主打開一道“招降之門”,使失敗的仇敵,亦即所謂撒但一會的人進來投降,“來在你腳前下拜,也使他們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9節)。

   撒但一會的人在士每拿這受苦的教會中是作威作福的勝利者(二9-10),但在非拉鐵非這個滿有兄弟之愛的教會,則是垂頭喪氣的失敗者。

撒但在教會的黑暗時代是得勝者,但在改教時代則是投降者,要進入上主所開的招降之門了。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三7~13】在七個教會裡,只有非拉鐵非和士每拿教會,主沒有責備。

在非拉鐵非裡,只有稱讚,沒有責備。

非拉鐵非是何乎主心意的教會。

──倪柝聲《初信造就》   【啟三8】「我知道你的行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

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

」            非拉鐵非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遵守主的話,一個就是不棄絕主的名。

這裡有一班人,被神帶到一個地步,完全回到主的話語裡去。

在他們中間,沒有信條、道理、遺傳、人意、權柄,只有話語。

在教會的歷史裡,只有在非拉鐵非裡面,神的話得著了當得的地位。

在教會的歷史裡,沒有一個時候有這麼多話語的執事像非拉鐵非一樣。

此外,在教會的歷史裡,人在那裡也特別注重人自己所挑選的名字,道理的名字,國家的名字,屬靈偉人的名字,反而把主耶穌基督的名字,變作是最末了的名字。

非拉鐵非『沒有棄絕我(主)的名』,而棄絕所有其他的名字,只有基督的名字被高舉起來。

──倪柝聲《初信造就》            『略有一點力量』,相愛是生命的力量,雖是『一點力量』,卻是不可抵抗的力量。

──牛述光         “敞開的門”:一般都認為指傳福音的好機會,連反對的猶太人都可以歸主。

但7節說,基督已為他們打開了通往那永遠國度的門,無人能關上;故也可指通往永生的大門已為他們敞開。

──《啟導本聖經註釋》         敞開的門: 進入天國的門。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9】“那撒但一會的”指敵視教會不信的猶太人。

他們建有會堂,為猶太人的活動中心。

“自稱是猶太人”看《羅馬書》二28。

猶太人認為天國只屬他們。

但這裡說,剛好相反:永遠的國降臨時,猶太人要向基督徒致敬,承認他們才是“真以色列”,是神真正愛的兒女。

──《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三10】「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

」            『我忍耐的道』,十字架是通向國度惟一的道路,今日經過了,來日就能免;否則,是定規不能免的。

──牛述光         “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指永遠的國到來前的試煉(十三5~10;太二十四4~28)。

在這裡本書首次提到基督的審判。

士每拿教會要受的“患難”是對教會的試煉(二10),這裡的試煉是對非基督徒世界的。

教會在大試煉中可得主的保守,但全世界的人都不能逃避這審判。

──《啟導本聖經註釋》         我忍耐的道: 有兩種見解:一是命令,指直到基督再臨之前要忍受苦難;二是指使徒的教導,信徒要效法基督在世上的忍耐,也應忍耐這個邪惡世界中的各種矛盾。

其中第二個見解更為恰當。

受試練的時候:  是指基督再臨之前,極大痛苦臨到世界的時刻,“耶和華的日子”或者“大患難的日子”。

免去試煉: 並非指在痛苦和大患難的日子絲毫不受災害,而是指神引導和保護信徒,好讓他們戰勝撒但的逼迫和苦難而得勝(14:7;但12:1;可1三14;約17:15)。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10“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是否指地上有大災難時,信徒被提至空中免去大災難的痛苦?】    “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一語,有不少解經家認為是主耶穌預言末世大災難時,教會先被提至空中,“免去”大災難之苦。

非拉鐵非教會是預表改教時代直至主再來之時,傳福音的門大開,一直等到外邦得救的人數滿足,教會便被提至空中與主相遇(羅十一25;帖前四17)。

   “普天下”一詞表示這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全球性的,那種大災難是因為魔鬼在空中再沒有地位,教會被提至空中,在空中掌權已久的魔鬼和他的使者們便要被摔在地上(啟十二8),地和海上的大災難便開始(啟十二12),啟示錄十三章以後的種種可怕的災難、便由魔鬼發動,除神所保守的猶太人以外,世上無人可以避免這場大災難的浩劫。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廿四章曾鄭重地宣佈這大災難的可怕情形,他說:“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沒有;若不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21-22節)。

   當主耶穌從天上再來時,先降臨到空中,正如保羅所說的,信徒要分為從死復活和活著改變的兩種,然後一同被提到空中,於是世上開始大災難,但這大災難並不可能傷害信徒,因為信徒們已在空中。

   請注意主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是:    “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不是說;    “保守你在試煉中有平安”。

這些信徒乃是“免去”大災難之苦,並非在世上一同忍受大災難而暗中蒙主保守有平安。

   主耶穌在路加福音廿一章36節也說:“你們要時時儆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逃避大災難,被提到空中得以站在大有榮耀的人子面前”,是主的計畫,也是我們的盼望。

   但有人主張教會也要在世上大災難時期經過一段痛苦的時間,然後被提到空中見主,則與這裡所說的“免去”不合,也與主耶穌所說的“逃避”不符。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三10,12保守你免去試煉與在神殿中作柱子何意?】 答:①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啟三10)——這普天下一詞,乃指包括全世界的,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所有的人類將要受試煉,這試煉意即指主耶穌預言末世的大災難(太廿四21,22)。

按此時教會先被提到空中與主同在,信徒蒙主保守免去大災難之苦,而從災難之期中出來,得以逃避而站立在神面前(帖前四17;啟七14;路廿一36)。

有人主張認為教會也要經過那世上大災難時期的痛苦,或在其中蒙主保守,然後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同在,但與主在此所說的「免去」之意義是不合的。

②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從那裡出去(啟三12)——意即指得勝者在永世時期榮耀的教會中,必有極重要站穩的地位,因在天上的新耶路撒冷,有主神全能者和羔羊基督為全城的殿(啟廿一2,22),基督的得勝者在其中作活石活柱(參彼前二4,5),不再從那裡遷離,並且這種地位必保存到永永遠遠。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三11】和二10的意思一樣,但從反面來說。

“冠冕”指“生命的冠冕”。

──《啟導本聖經註釋》         我必快來: 這是基督快快來臨的應許,也是啟示錄的核心思想之一。

基督再臨的目的:①為了以公義審判拜偶像的人,使他們滅亡(太24:48-51);②為拯救因福音受苦難的信徒,賜給他們榮耀(來10:37)。

如此,根據物件的不同,“基督的再臨”具有審判和救贖雙重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12】「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

我又要將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這城就是從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並我的新名,都寫在他上面。

」            『在我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

』聖殿有兩根柱子,一根叫波阿斯(力量),一根叫約雅斤(榮耀),以色列人被擄時這兩根柱子被巴比倫人搬去。

但將來神殿中的柱子,是再也不被搬出去了。

有神的名是屬神的,又神城的名可以得國度進聖城,有主的新名可以作新婦與主一同作王。

──牛述光         非拉鐵非的人有過地震的經驗(主後17年),羅馬皇帝雖重建此城,但居民目睹人手所造屋宇崩塌的悲慘情景,大都寧住郊區,不敢搬回城內。

《以賽亞書》也記有以利亞敬的故事,說他象建築物中的釘子被壓斜(賽二十二20~25),靠他而立的房屋便崩塌。

基督應許得勝的基督徒的,不是做釘子或易塌的房屋,而是做聖城神殿中的柱子;他們的地位永遠堅固,不會出去。

──《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三14】「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說:」            老底嘉乃變相的非拉鐵非,走了樣的非拉鐵非。

有一天弟兄相愛失去的時候,就馬上變作眾人的意見。

這就是老底嘉的意思。

『老』Lao在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眾人。

『底嘉』dicea的意思就是意見。

當非拉鐵非墮落的時候,結果,弟兄就變作眾人,愛心變作意見。

弟兄相愛,那是活的東西;眾人的意見,那是死的東西。

甚麼時候弟兄相愛一沒有,身體的關係一取消,生命上的來往一沒有,所剩下的,就是大家的意見。

沒有主的意見。

大多數通過,投票、舉手而已。

──倪柝聲《初信造就》      『老底嘉』是『民權』、『民治』等義。

──牛述光      主『為阿們,為誠信真實見證的』,以下所說的都是真實的見證。

而老底嘉的自誇完全都是虛謊。

主雖被棄絕在門外卻仍是為元首的,教會不該自主而不順服基督。

──牛述光         老底嘉城位於三條通商官道的交匯點,是行政兼商業中心,為羅馬帝國時代相當富庶的城市。

主後60年幾毀於地震,不用帝國資助,自籌款項重建。

城裡有舉世聞名的眼科醫院;城郊羊群處處,所產黑羊毛以純軟聞名。

此城還有連埃及也羡慕的金融中心,各國通貨可在此兌換。

17~18節所說與此背景有關。

信中無一稱讚語,所受責備則為七間教會之最。

但基督一再表達愛心,因為祂所疼愛的才責備管教(19節)。

所給得勝者的應許也為各教會之冠——“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

──《啟導本聖經註釋》   【啟三14老底嘉在何處?該城與教會有何特色?】    一、“老底嘉”(LAODICEA)意即“公義之民”,這是在七教會中唯一不被主所讚賞的教會。

   老底嘉與歌羅西和希拉波立三城鼎足而立,均同在“呂庫”(LYCUS)平原上。

老底嘉一名當時有七處地方同名,因此這個老底嘉被稱為“呂庫的老底嘉”以作識別。

   老底嘉古名“丟斯波立”(DIOSPOLIS波立,意即城),因該城自古即拜丟斯假神。

後在行政上改稱為“羅亞斯”(RHOAS)。

當敘利亞王安提阿庫二世瓜分希拉大帝國後,佔有這一帶地區時為敘利亞王,改稱為老底嘉,以紀念王后“老底姬”(LAODICE),時在紀元前250年。

   二、老底嘉地勢特殊。

敘利亞國道由以弗所海港起東行時,先要爬上一個8500尺的高山平原,然後進入所謂“弗呂家之門”(GATEOFPHRYGIA),進此險要大門後才到所謂“米安達”穀(MAEANDER),此山谷乃是呂底亞(LYDIA)、弗呂家與加利亞(CARIA)三區的交界處。

該處公路崎嶇難行,險要之至,由該山谷再東行始抵老底嘉城的呂庫山谷。

因此,老底嘉成為以弗所到敘利亞東方的必經之地,商業至為繁盛,為當時有名的商業中心,老底嘉漸漸變為極富有的名城。

   所以主耶穌提醒信徒說:“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17節),便是指他們的富足自誇而言。

   三、老底嘉在紀元後61年因亞西亞大地震與其它城市一同被毀,以弗所與撒狄二城重建時,要求政府補助經費,但富有的老底嘉人不求政府給予一文錢,大家出錢出力,迅速地把城重建,而且比前更美更大。

羅馬歷史家“他西圖”(TACITUS紀元後50-120年人物)曾在他的著作中讚揚此事,謂老底嘉人自力更生,堪作模範。

他們過於富足,不靠政府,也對神冷淡。

主耶穌對老底嘉的信徒說:“你也不冷也不熱,乃如溫水”(15節),他們以前對假神是不冷不熱的,現在對真神也如此。

老底嘉城外有溫泉,泉水不滾,不冷不熱,正好作老底嘉信徒的寫照。

 四、老底嘉也是羊毛產地,用紫黑色羊毛所製成的外衣,被稱為“織美達”(TRIMITA),人人愛用,流行在亞西亞。

老底嘉時常自誇他們的“織美達”可以穿一輩於,也不朽爛。

   可是在屬靈方面,主耶穌勸他們要把白衣穿上,免得赤身露體”(18節),織美達也有一天會朽爛,但“聖潔的白衣”(預表聖潔的行為觀阿除去羞恥。

   五、老底嘉也是一個著名的醫藥中心。

城外十三裡,近弗呂家之門處有一神廟名“加利安”(CARIAN),為當時有中的“醫學院”,該院教授極有聲譽,甚至老底嘉的銅幣也鑄有他們的大名。

其中二人為“朱克西”(ZEUXIS)及“亞力山大·腓拉禮提”(ALEXANDA·PHILALETHES)。

該醫學院有兩種著名的成藥,一為“耳藥”,另一為“眼藥”。

“眼藥”一詞,原文為KOLLOURION,原意為“一卷麵包”,指該種眼藥製成如一卷麵包出售。

藥乃粉質,從城外山中的一種水石磨成,粉性涼,能明目之故。

所以人人稱讚老底嘉人無眼疾。

   但上主對老底嘉信徒說:“我勸你……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18節),因為他們在屬靈的事上乃是盲目的,對於屬世的事則為金睛火眼。

   六、老底嘉也是一個猶太僑民集中地,從他們每年納稅與耶路撒冷為聖殿之用的丁稅(太十七24),便知道他們每年要寄多少金子出口,和他們在老底嘉的人數。

紀元前62年,政府被人提醒謂猶太人每年寄到耶路撒冷的有廿鎊金子,等於一萬五千個銀元單位,亦即表示除婦人孩子外,老底嘉有七萬五千人。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時也有許多猶太人信了耶穌,加入老底嘉教會。

他們仍然是擁有大量金子的人,生活豐裕,與別人不同,但上主對這些人說:“我勸你向我買火鏈的金子”,意即百般忍耐,追求靈命長進(18節),比在屬世的富有更重要。

   七、老底嘉,除在啟示錄出現外,也與保羅的工作有關係。

保羅在歌羅西書四章13-16節,提及老底嘉三件事:    ①神的僕人以巴弗為這鼎足而立的三教會(即老底嘉,歌羅西和希拉波立)至為勞苦,保羅可以為他作證。

   ②保羅問候老底嘉教會的信徒,特別是甯法和他家裡的教會平安。

   ③保羅吩咐歌羅西信徒把歌羅西書交給老底嘉教會閱讀,也要歌羅西信徒閱讀從老底嘉來的書信(參閱歌羅西書難題的研究有關老底嘉書為何書的一條)。

一般解經家相信亞基布是老底嘉教會的傳道人(西四17)。

   八、老底嘉教會是預表主耶穌再來前的末世教會,我們現在正活在這個末世時期。

末世的基督徒的態度與老底嘉的信徒正相同,他們以三件事自豪:    ①以富有自誇。

經濟力量雄厚,人人生活達到一個理想標準,社會福利日臻高峰,貧窮已漸漸成為歷史過去的名詞。

   ②以聰明自炫。

科學日益倡明,人們發明各種藥品,日用品,交通工具,使人們健康日佳,壽命延長,各種享受應有盡有。

   ③以商業自矜。

末世全球性的商業日益發達,各國都能購買他國的產品,人們生意興隆,“世界博覽會”問世,人們重視商業與工業。

   老底嘉地方,正如上述,以富有、產羊毛、制眼藥著名於世,今日社會也是如此,人們對於敬神之事日漸淡忘,教會日漸衰落,不冷不熱,可有可無,結果是被上主所“吐出”。

但那是勝的少數愛主信徒,要與主一同坐在寶座上為王。

這就表示老底嘉教會時代與主再臨為王的時期是連接的。

   是的,我主再來已近,應當大發熱心,並要悔改(19節)。

   九、老底嘉在紀元後361年曾舉行盛大紀念會,並在該處發表重要文告。

可是自從十八世紀土耳其回教勢力興起後,老底嘉日漸衰微,至今變成一個廢墟。

上主所說要把它從口中吐出去,果然應驗了。

   老底嘉廢墟今名“以斯結希撒”(ESKIHISSAR),意即“古堡”。

考古家在該處發掘出古時的體育館、運動場和兩間大戲院、水塔及去水道等。

城牆痕跡隱約可尋,在東門處有一石碑說明該東門是奉獻給該撒維斯帕仙的。

   在廢墟東四裡處,已由土耳其人建立新城,名“但尼斯利”(DENIZLI)。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三15~17】老底嘉的特點,就是不冷不熱,而在主面前有屬靈的驕傲。

而屬靈的驕傲是從已往的歷史來的。

曾有一次他們是富足的,他們以為他們今天自己仍然是富足的。

今天在更正教裡,難得有一個人誇口自己屬靈的富足;他們都說,我們不行!我們不行!只有一班的人,能夠誇口他們的富足,就是墮落的非拉鐵非!要小心說︰『神的祝福在我們中間。

』只有活在主面前的人,是不覺得自己是富足的。

只有從主面前出來的人,是富足的,但又不覺得自己富足。

摩西臉上的光,自己不知道,這是更好的事!一知道,就變作老底嘉。

一知道,結果就是也不冷、也不熱。

一變作老底嘉,就是說起來樣樣都知道,事實上沒有一樣在神面前是熱切的。

說起來,樣樣都是有的,但是沒有一樣在神面前是能夠把命拚上的。

老底嘉,只記得已往的時候的光榮,卻沒有看見今天在神面前的光景。

──倪柝聲《初信造就》            主責備他的不熱,他卻誇自己的不冷。

一個人越離神遠越少有光,就越少看到自己的不是,反倒自覺不錯。

也只有一個不冷不熱的人,頂會在這溫床中失去敏覺而入睡。

他既無冰冷的責備,也就榮易沒有火熱的渴慕。

叫人頂痛心的是他的貧窮、困苦、赤身,自己卻不知道。

老底嘉教會是完全以人意代替了神的旨意,以物質的享受代替了屬靈的豐富。

他們自己眼中的我與主眼中的我完全相反,其實不是兩種看法,完全是因為他們的眼瞎了。

──牛述光   【啟三16】在老底嘉城外10公里處有著名溫泉,熱泉流經山澗,逐漸冷卻,至城外懸崖瀉入內湖;水中所含石灰質遺留崖上,白光閃閃,成為一景。

城中居民對既不冷又不熱、喝了作嘔的溫水印象至深。

基督把城中信徒比作此水,憎厭可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啟導本聖經註釋》         如溫水: 指出了老底嘉的信徒沒有真正重生,由於他們缺乏熱心,從而成了對主無用的人。

因為他們對信心的問題或門徒的道理並不關心,又安逸、自滿。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17】「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

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

」            『貧窮』意思是說,一個人在神的麫缸裡沒有積蓄。

貧窮,不止是今天沒有;貧窮,乃是一直沒有。

神不喜歡祂的兒女只靠臨時的恩典活著,神喜歡祂的兒女有積蓄的恩典。

──倪柝聲         看三14注。

靈性上“貧窮、瞎眼、赤身”與物質生活上的金融中心、眼科醫院和羊毛工業成極具諷刺的對比。

──《啟導本聖經註釋》         老底嘉教會的信徒把物質財富視為神的祝福,陷入了屬靈的自我欺騙中。

主痛斥他們靈性的貧乏和可憐,呼召他們回到真正的信仰,並悔改。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17~18】一個人只要他的眼睛不像老底嘉人,他就必定看見。

老底嘉人所以看不見,是因為覺得『有』,自以為『有』。

一切的自以為『有』,要成為你眼睛上的帕子,叫你看不見。

所以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

──倪柝聲   【啟三18】「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

」            主耶穌叫老底嘉教會要買火煉的金子。

火煉的金子就是神的話。

神的話像精金一樣寶貴,神的話像銀子在泥爐裡煉過七次。

換句話說,買火煉的金子,乃要在神的話下工夫,在神的真道上有追求,要讀經,要禱告。

真正使人富足的是神的話。

有神的話在心裡即是世上最富足的人。

真正的富足,不是讓屬世的財寶增多,乃是屬靈的話語豐富。

人有神的話作基礎,生命纔能長進。

── 寇世遠《屬靈的耳目》            『眼藥』就是光照。

許多時候,神在那裡對付你,你不知道。

一個人豐富,他的光照也豐富。

光照叫你看見你所學習的,使你所經過的事在你身上成功了道理,你纔能把你所學的變成話語來供應別人。

──倪柝聲      這裡題到三個『買』︰要買火煉的金子,要買白衣,要買眼藥。

這些『買』都是代價的問題,都是主吩咐我們出的。

這裡的金子重在神的性質、神的成分。

老底嘉教會裡面泥土多,金子少;換句話說,在他們中間神之外的東西太多,神自己的成分太少了,所以主就勸他們買金子。

這裡的白衣,白是指純潔、不雜,衣是指生活為人。

所以白衣的意思就是生活為人顯出神自己的純潔。

第三件說到眼藥,就是要擦眼睛。

因為眼睛有病,看不見光,所以要買眼藥來醫治,眼睛纔會明亮。

在正常的情形中,基督徒裡面的性質該是純潔,外面的生活該是潔白而又明亮的。

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買,需要我們出代價。

──倪柝聲            『火煉的金子』,是信心,有錢的人常容易失去信心,只有有信心的人纔會得到屬靈的豐富。

『白衣』是信心的行為。

『眼藥』老底嘉出有名的眼藥,但此處是指聖靈說的。

──牛述光         火煉的金子: 意為向基督純全的信心,只有信心才能滋養靈魂(彼前1:7)。

白衣: 指覆蓋人類一切罪和過犯的基督救贖的恩典。

眼藥: 指聖靈引導幫助人,使其能望見永恆的世界(西1:2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18買火煉的金子、白衣、眼藥表示什麼?】 答:老底嘉的教會,在外表上看來是很富有的,那裡有壯麗的教堂,有良好的組織,有眾多的會友,他們在財物是那個是很自在的享受,自以為滿足了,無一所缺,但在靈性上卻是不冷不熱,顯為困苦、貧窮、瞎眼、赤身的(啟三15-17),所以主說:「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

」其表示有三方面的意思: ①火煉的金子——金子表示諸般屬靈的財富,但特指神的話,如同火煉的精金,純一不雜,極為美好(詩十九9,10,一一九72,十二6)。

在老底嘉教會的信徒,他們的肉體需要,是自稱為富足,因此神的話卻被藐視,他們屬靈的光景最為貧乏,不堪言狀,所以主要他們來買這火煉的金子,意思就是要來獲得神的真理,吸取屬天的靈糧,好叫他們得著真正的飽足(參賽五五2;箴廿三23;約十四6,六35;腓三8)。

②白衣穿上——白衣表示基督的義,這義是因信歸給我們。

信心叫人自己謙卑,覺得自己的義,如同是污穢破爛不潔的衣服,人必須有這樣的存心,方可向主買白衣。

我們是因信稱義,就是神算給我們為義的(羅五1,四5,22,23),且因「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

」(約三7)。

我們必須將神的義實行出來,那就是穿白衣的真義了(啟十九8)。

神給人白衣穿上,是要叫他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林後五3;啟十六15;創三7,21;參四八九題)。

③眼藥擦眼——因為老底嘉教會的信徒,他們在屬靈的事上是盲目無知的,就是他們心靈的眼睛昏花(參弗一18;太六23;約壹二11),不能分辨屬靈的事,且不明白自己是有罪,可憐而羞恥的人,如此就要買眼藥來擦他們的眼睛(參四七八題7項)。

此眼藥作靈意的解釋,乃是指著聖靈說的,就是從那聖者受了恩膏啟示,得聖靈的充滿和感動,叫人看清自己為罪自責,而能真正的認識公義和聖潔的神(約壹二20,27,29;彼前一15,16)。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三19】「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

」         「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

」受到最劇烈的痛苦的,常是最屬靈的信息。

恩典受得最多的人,也是受苦受得最多的人。

苦難臨到信徒,沒有一次是偶然的,每一次都是受著父神的指揮。

父神絕不隨意冒險張弓發矢,祂的每一枝箭都是帶著一個特別的使命出去的。

─ 卡力爾         最屬靈的基督徒都是曾經過烈火的。

如果你要更認識基督,你不要驚異,祂必須帶你從你現在的環境中出來,引你經過荒野、爐火。

  主啊,別的刑罰我都願意受,只求你不要拿去我的十字架。

求你叫我能服從你的旨意,求你叫我能愛你所給我的十字架。

求你給我們那最能叫你滿足的恩賜,好叫你在我身上,按照你自己的旨意榮耀你的名。

──《一個俘虜的禱告》         『我所疼愛的』,老底嘉教會是被責備的教會,但仍是主所疼愛的,他們的缺欠,會叫主非常痛心,他們雖然不好,主仍是含在口中,不忍得吐出,不忍得捨棄。

──牛述光   【啟三20】「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         『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一同坐席。

』誰聽見就開門的,主就到誰那裡去,與他一同坐席。

個人的得勝,不能代替全體的得勝,事實上也不可能全體都聽見,都開門。

──牛述光         在本節出現了基督對老底嘉教會信徒發出的要求:要他們悔改。

如果人們打開心門迎接耶穌,他們就會因著聖靈的工作,與主耶穌一同分享永遠的喜樂,並得到永生。

相反,掩面不顧聖靈的聲音,關閉心門的人,將遭到與耶穌基督永遠的分離,就是滅亡(林前1:9;約壹2:22,23)。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20~21】先是筵席,後是寶座。

──牛述光   【啟三21】「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

」         所有的得勝,都當以基督的得勝為榜樣──就如我得了勝。

── 倪柝聲         基督在19節所表達的大愛,由這應許反映無遺。

基督要與忠心的信徒同坐在榮耀裡,這是最大的愛,也是最高的尊榮。

在基督這樣的慈愛中,哪能不發熱心,哪能不悔改?──《啟導本聖經註釋》         對得勝者的應許,表明他們將在基督統治的最後國度,與主一同作王(1:6,9;2:26,2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啟三21我的寶座和父的寶座有什麼不同?】 答:在啟示錄中有許多地方提到寶座的事(啟一4,四2-10,五1,6,7,11,13,七9-11,15,17,十二5,十六17,廿4,11,廿二1)。

寶座一詞的原文(),Thorne,意指王的寶座,權位而言(路一32,52;太五34,十九28)。

主說:「得勝的,我要賜給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

這裡「我的寶座」,乃指得勝的信徒,其所得的榮耀,就是在基督的寶座上與祂同坐。

這個寶座的,即為千年國的寶座。

基督應許得勝者在此寶座上同坐,與祂一同作王一千年(提後二12;啟五10,廿4,6)。

至於「我父的寶座」,就是全能之神管理宇宙,極為威嚴而有權力的寶座。

當主復活升天以後,祂就坐在神的右邊,祂就坐在神的右邊,同坐神的寶座(來一3,八1,十12;可十六19;詩一一O1)。

這坐在神的寶座右邊,就是表明了基督是與父神同等、同權,與同榮的意思(約十30,十七1,2,5,22,24)這兩個寶座,前者是設立於地(啟五10,廿4,6);後者設立在天(啟四2;詩一O三19),所以是不相同的。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