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二章拾穗 - 查經資料大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關亞底米廟的歷史,請參閱本難題第二集使徒行傳十九章及第四集以弗所一條,以詳細敘述。

... 啟示錄二章七節:「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返回首頁|返回本書目錄|   啟示錄第二章拾穗   【註解】【拾穗】【例證】【綱目】   【啟二1】「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檯中間行走的說:」            祂是行走在七個金燈台中間的主。

『行走』表明祂有所行動,是在察看教會的行為。

祂在這裏不是坐著享受教會的敬拜,而是要審判教會。

── 倪柝聲   【啟二1以弗所在何處?有何特色?何以約翰要寫信給這教會?】    “以弗所”(EPHESUS),在羅馬帝國時代是小亞西亞的省會,也是小亞西亞地區一個重要的城市。

地在愛琴海之東,與希拉的雅典隔海遙望,頗似愛琴海大門的兩根支柱。

以弗所三面環山,山前是片平原,西面向海,形成一個最優良的海港。

   以弗所城特色甚多,茲分述如下:    一、以弗所是小亞西亞最大的海港及都市。

公路從各方面引到此城,古語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小亞西亞則謂“無路不通以弗所”。

最遠的大路從米所波大米的伯拉大河地區而來,稱為“車路”。

“北路”則由加拉太地區而來,“南路”則由“馬安達山谷”(MAEN-DERVALLEY)而來。

古時作家稱之為“亞西亞的市場”。

約翰在啟示錄十八章12-13節所描述巴比倫的買賣情形,也適用於以弗所市場。

   以弗所城是“到羅馬城去的大門”,因為所有小亞西亞商人必須先抵此處,再乘船往羅馬。

   當羅馬政府迫害基督徒之時,教父依格那修稱以弗所為“殉道者的大路”,因為許多信徒均在以弗所殉道或經由以弗所押至羅馬行刑。

   因為生意集中,人口自然眾多,許多亞西亞地區百姓均以能到以弗所城一遊為樂,因此有些作家稱之為“古代的虛榮市”(天路歷程中有此地區)。

   二、以弗所也是一個最重要的行政城市。

它是羅馬帝國政府所指定的“自由港”,自由市有局部自治權,但自由市政府對羅馬帝國政府所表現是極為忠誠。

自由市政府駐軍,不像腓立比,是羅馬的駐防城(徒十六12),但以弗所沒有“巡迴裁判所”(ASSIZE),羅馬政府經常派大員到以弗所來審訊最重要的及地方政府難以判決的案件,因此,當審訊時,以弗所是人山人海地擠得水泄不通,益增該城市的重要性。

   三、以弗所是一異教的癲狂中心。

除有不同廟宇崇拜羅馬各皇帝外,最偉大的一座“女神亞底米”神廟,被稱為古時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該廟長370尺,寬137尺,內有大理石柱127根,柱高47尺,建築時間220年,許多工匠是父傳子、子傳孫去從事的(以上記錄是本人1962年訪問土耳其以斯坦堡時所獲得的政府新聞處記錄,與大英百科全書所記廟長425尺,寬230尺,柱高六十尺有出入,一說認為土耳其現代尺碼較英尺為長雲)。

   廟中所供奉的亞底米女神是多乳之神,被稱為眾生之母。

使徒行傳十九章描述她的神像是從丟斯假神那裡下凡的(35節)。

有關亞底米廟的歷史,請參閱本難題第二集使徒行傳十九章及第四集以弗所一條,以詳細敘述。

   除了崇拜亞底米女神處,“以弗所的信件”也是名聞全羅馬帝國的符咒。

許多病人到以弗所請求廟宇的祭司為他們寫“信”,能治百病。

如婦人無子,可以得子,居家旅行,均可保平安。

事實上這些人到亞底米廟會是與色情有關,許多婦女與祭司申同犯罪,以求得子。

   還有,最特殊的是犯罪的人,只要逃入亞底米廟,即可獲得“宗教庇護”,任何人均不得傷害或拘捕之。

因此,以弗所變成宗教與犯罪混合的一個汙穢城市。

   以弗所城有名的(流淚哲學家)希拉革利都(HERACLITUS)說,住在以弗所的有心人,無不流淚。

因為以弗所犯罪的人大多雲。

   四、以弗所是古代人種博覽會。

最少有六大種族的人民居住在以弗所和近郊。

一為本地人,遠在希拉勢力抵達小亞西亞時,世居此地的。

二為希拉移民。

另有三族為希拉帝國的各地軍隊之裔,最後是散居的猶太僑民,因此各種族的風俗習慣衣飾都在以弗所出現。

有人認為並無真正的以弗所人,因為相處久了,大家都彼此習染,彼此學習,連其他民族的罪行,也被學習。

我們看保羅寫給以弗所信徒的公函,便知他們在未信主前的種種劣行了(弗四17-31;五3-11):    五、最後又最使人傷心的乃是,今日的以弗所已不存在,以弗斯古時的優良港口變成了沙灘,不能再用,古時的一切榮華,均已成為歷史陳跡。

以弗所以前教會林立,今日除希拉教徒外,已不再有基督教會,只有聖約翰堂與聖馬利亞堂被人憑弔而已。

   六、以弗所教會是保羅所建立的,以後提摩太在該處傳道。

約翰可能以使徒身份時常協助以弗所教會聖工,此次約翰被國在拔摩海島,上主要他寫的第一封書信是給以弗所的,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以弗所在各方面的重要性。

又因為福音已在這罪惡眾多的城獲得勝利,許多人已離假歸真,這封信實有領導作用,信中所說的“離棄初愛”的靈性情形,也可能重演在任何教會之中。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1~7】以弗所教會沒有操練運用他們的靈,反而過度操練運用他們的魂︰(1)他們運用意志去勞苦、忍耐,並不乏倦;(2)他們運用心思去試驗,看出假使徒來;(3)他們運用情感去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

他們因為沒好運用靈,以致迷失了目標(Missthemark)︰(1)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沒有愛主自己;(2)沒有行起初所行的事──作主之外的事;(3)不能享受生命樹的果子──沒有享受基督。

  【啟二1,8】以弗所是『鬆弛』的意思,士每拿是『沒藥』,就是『苦』的意思,是代表遭難的教會。

── 牛述光   【啟二2~3】以弗所教會的行為有忍耐,工作也能忍耐,就是不能忍耐惡人。

使徒時代教會的特色是恨惡假道。

── 牛述光   【啟二2,4】在聖經中有兩個名詞,一個叫基路伯,一個叫撒拉弗。

基路伯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知識,撒拉弗的意思是「火」,如果叫我們選擇,我們顯意做撒拉弗或是基路伯?要智識抑或要「愛之火」?   弟兄姊妹們!我們做基路伯的時間太長了,但主今天在你心中說:「在你裏面有無真的愛?」──滕近輝《希伯來書七講》   【啟二2,9】以弗所教會中的偽師自稱是使徒卻不是使徒;稱他們為假使徒,因為他們傳的信息是錯的。

士每拿教會的猶太人,自稱是猶太人卻不是猶太人;稱他們是撒但一會的人,因為他們拒絕基督。

── 牛述光   【啟二4】「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            今天我們和神的關係乃是愛的關係。

一個人就是為神作了多少事,如果沒有愛,還不能蒙神的悅納。

以弗所教會,甚麼都好,沒有一點可指責的,但是主不喜歡她,因為她對主的愛減少了。

我們無論作甚麼事,都該是從愛出來的。

── 倪柝聲   【啟二4】他們雖堅持純正信仰,卻失去了起初愛主的心。

他們把殷勤勞碌的工作當了主自己,其實主向人要的第一是人的心,第二才是工作。

── 牛述光   【啟二5】「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

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檯從原處挪去。

」            『燈台從原處挪去』,哪裏沒有愛,哪裏就沒有光,也就沒有教會。

──牛述光   【啟二6】「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党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            『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不能愛,卻能恨,這也是主所喜歡的。

尼哥拉是勝過民眾的意思,是指聖品階級說的,有了聖品人,就有聖職,從聖職產生專權,因而破壞了人為祭司共同為弟兄的道理,以致演成羅馬教。

有教父說︰尼哥拉以後成了智慧派中的一門。

── 牛述光   【啟二6尼哥拉一党的人是誰?何以被主所恨惡?】 答:論到尼哥拉一党的人是誰,這是難以確定的一個問題,但可確知他們的行為惡劣,因是以弗所教會所恨惡的,也是主所恨惡的(參詩九七10;賽六十一8;耶四十四4),關於此黨可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①尼哥拉Nicolas一詞,按希臘文,尼哥()是勝過之意,拉()即人民或平民之意,所以尼哥拉即勝過人民之意。

沒有古代的憑據有尼哥拉這個黨派,如果這字是一個象徵性的字,那就是指早年造成祭司制度或聖品人的一種思想;如指著教會中的任職者,與平信徒自分階段,日漸獲得權柄,管理教眾,本來平信徒弟兄們地位是平等的(參太廿三8),被分為祭司或平民,在以弗所不過只有行為,到了別迦摩則成為教訓了(啟二15)。

這是司可福的解釋。

②尼哥拉一党的人,從早期的時候,就是稱為安提阿的尼哥拉的黨羽,按古時的遺傳,尼哥拉此人,本為耶路撒冷教會所選七執事中之一位(徒六5),原是有好名聲的,但以後靈性墮落,離開真道,設立一種無律法的偽智派,結果成為尼哥拉一党,他夢極力放縱情欲,引誘信徒赴異邦宗教拜偶像的筵席,並行淫亂。

可見這一党和服從巴蘭教訓的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啟二14,15;民廿五2,卅一16)。

他們主張教導人先犯罪後,才有從經驗中可以得著能力,勝過罪惡,所以使人任意放蕩,無關緊要,以致這一党的行為,被以弗所教會所恨惡(啟二6),被別迦摩教會所服從(啟二15),被推雅推喇教會多半所實行,因為他們受了耶洗別的引誘(二20;參王上十六31,廿一25,26)。

③有些聖經學者,以為尼哥拉和巴蘭兩個名字,在語源方面有程度上的相同。

巴蘭在希伯來文有敗壞或得勝之意,此二名皆指得勝傷害人民而言。

當時可能並無尼哥拉一党或巴蘭一黨,不過用此名稱,乃指在新約時代中,引誘信徒犯罪,敗壞他們的道德,亦如巴蘭在舊約時代所行的一樣,因此這些尼哥拉黨徒們,就是等於那些堅持巴蘭教的人。

彼得和猶大都曾說到巴蘭的錯誤(彼後二15;猶11)。

古時教父和愛任紐,特土良,和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亦皆曾提及有異端為尼哥拉一党者,只是愛任紐認為尼哥拉一党,是與2項有關係的(徒Luis3,5)。

總而言之,上述這些尼哥拉党所作所行的一切,成為影響教會信仰危害的異端,所以被主恨惡。

但我們當要注意,主所恨惡的不是這些惡人黨徒,乃是恨惡他們的罪惡行為,因為祂願罪人悔改得救,不願一人敗壞而沉淪滅亡。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二6尼哥拉党是什麼黨?他們為什麼被主所恨惡?】    “尼哥拉”(NICOLAS),很容易使人想起使徒行傳六章那七個被選為管理飯食的人的那一位(5節),在該處清楚說明七位被選人的條件,乃是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3節)。

何以在以弗所教會中竟然成為被主所恨惡的一種黨派?    關於尼哥拉党與尼哥拉的關係,有不同的解釋如下:    一、尼哥拉党是安提阿人尼哥拉的黨徒。

尼哥拉在被選舉為教會服務人員時(一般人稱之為執事,但當時並無名稱),是有良好條件的,但後來靈性墮落,跟從(或製造)異端,結果成為“尼哥拉党”,他們的異端乃是這樣:    身體是有罪的,但不能影響美好的靈性,因此在身體上所犯的罪,並不能謂為靈性的罪。

又說,用身體會犯罪後,才有犯罪的經驗,然後懂得如何去得勝罪惡。

又,當時羅馬帝國政府下令各地人民必須崇拜皇帝為神,這些尼哥拉黨徒認為向皇帝敬拜,不過是身體的事,不會影響信仰。

似此種種,皆為異端,為主所恨惡。

   古教父愛理紐(IRENAEUS)主張此說,有許多人附和之。

   二、約翰所說的尼哥拉党與使徒行傳的尼哥拉毫無關係,這是與上述的解釋相反的。

“尼哥拉”一詞,意即“得勝的人民”,指這一班黨徒以“人民的領袖”自居,他們認為有資格領導教會內的信徒走向更屬靈更神秘的領域。

他們的行為與信仰完全與真理脫節,背道而馳,正如第一說所列舉的種種錯誤,因此為上主所恨惡,但這些人根本與那安提阿人尼哥拉無關。

尼哥拉被拖入水中,實在冤枉。

   這是教父革利免的主張,伊格那修亦同意此說。

   事實上,安提阿的尼哥拉以後怎麼會進到亞西亞的以弗所去,也值得懷疑。

一個靈性一度高超的義工人員,是否會墮落到那種異端的情形,也不十分可信(當然有人善變,亦不足為奇)。

而在以弗所的提倡異端份子所用的黨名“尼哥拉”,似是巧合,實在與尼哥拉本人無關。

   三、第三種解釋認為並無真的“尼哥拉党”在以弗所教會中,尼哥拉党只是一種抽象的、用屬靈意義去解釋的一些人,並無真正黨的組織。

理由是:    ①在以弗所有“尼哥拉党”。

   ②在別迦摩有“巴蘭的教訓”。

   ③在推雅推喇有先知婦人耶洗別。

   ④在非拉鐵非有“撒但會”。

   這些都是用“暗示”的說法,並非真有一位女先知耶洗別,或真有一個會稱為“撒但會”。

照樣“尼哥拉党”也可能只是一班提倡異端的人,與尼哥拉党當然毫無關係,也無實際組織。

“尼哥拉”,上文已解釋,為“得勝的人民”之意,而“巴蘭”(BALAAM)原文亦有此意。

因此在希拉文的尼哥拉與在希伯來文的巴蘭,意義既然相同,均指“傷害人民”而言。

約翰對不同的教會用不同的寓意來警告信徒,可能當時並無所謂“尼哥拉党”,等於當時並無一個稱為耶洗別的婦人一樣。

不過當時確實有一班“害群之馬”,跟從異端,破壞基督信仰,傷害信徒靈性,也為上主所恨惡。

據教父猶西比烏謂,這些所謂“尼哥拉党的異端”,為時甚短,不過他們的異端卻傳與另外一些歹徒。

請注意,上主所恨惡的乃是“尼哥拉党人的行為”,並非尼哥拉黨徒。

神恨惡罪惡,但喜歡罪人悔改,古時如此,今日亦然。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7】「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            『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樂園因失敗而失,也因得勝而得。

主今天嚐我們初愛的果子,將來我們嚐主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

愛主是生命最高的表顯,能夠在愛主上得勝,將來也必吃主愛中所賜生命樹的果子。

── 牛述光   【啟二7;路廿三43{\Section:TopicID=308}樂園】 問:路加福音二十三章四十三節:「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啟示錄二章七節:「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哥林多後書十二章四節:「他被提到樂園裏,聽見隱祕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

」這三個「樂園」有分別否? 答:啟示錄二章七節的樂園,是「神的樂園」,就是將來的新耶路撒冷。

比較其中的生命樹就知,路加福音二十三章和哥林多後書十二章的樂園,乃是指在地中心的樂園,就是信徒死後的去處。

――倪柝聲   【啟二7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是指什麼?】 答:當初在舊約神所立的伊甸園中,就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創二8,9,15,注),因始祖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犯罪後被趕出伊甸園,便不得吃生命樹上的果子。

但在新約中,聖靈向以弗所的眾教會應許說:「得勝的,我必將樂園中生命樹上的果子賜給他吃。

」這得勝二字,乃表明勝過世界罪惡與撒旦試探之意。

亞當是因犯罪所失落的,而卻因主耶穌的順服為我們複得,可以吃這生命樹之果,乃是表明有分于享受那永遠豐盛的生命之意(參啟廿二2,14,19;約十10;西二9,10)。

這生命樹是在神的樂園中,就是要給我們蒙恩得救贖的人的靈魂,所要永遠居住那榮耀的所在(參九十五題及一百題),亦即所謂美好的天堂了(參三九六題)。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八題。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二7“生命樹的果子”指什麼而言?】    有關生命樹的果子的記載,應追溯到創世紀第二章及第三章。

神在伊甸立一園子,園子當中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但神只吩咐始祖不要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並未禁止始祖不要吃生命樹的果子。

   等到始祖犯罪之後,神把他們趕出樂園,因為“恐怕他們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三22)。

神學家對於這裡的“又”字意見不一致。

有人認為應譯為“也”字,表示始祖以前未吃過生命樹果子,只吃過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神怕他們“也”吃生命樹的果子,所以把他們趕走了。

   但另有神學家則謂,應譯為“又”字,表示始祖在園中吃過禁果,但也吃過生命樹果子,他們犯罪後,神怕他們“又”吃,意即“吃過又吃”,所以把他們趕出樂園。

   這一派神學家的說法,表示始祖必須不斷吃生命樹上的果子才可以長生不死,一旦被趕出樂園,沒有機會再吃生命樹果子,所以不能再長生不死了。

   猶太人認為“生命樹”是一種人生高度的享受,因此在箴言三章18節提及“智慧”乃是生命樹。

十一章30節則說“公義”是生命樹的果子。

十三章12節說”盼望成為事實”乃是生命樹。

十五章4節說“溫良的舌”乃是生命樹。

生命樹與生命樹的果子已成為寓意的一種思想。

拉比們則解釋說:生命樹的果子團始祖犯罪已消失,但當彌賽亞降臨時,萬物復興,那時生命樹將重現人間,誠心信靠神的人將必享受其果子,正如在次經“傳道書”(不是舊約的傳道書)十九章19節說: “凡行你所喜悅的事的人,將必享受不死的樹上的果子”。

 拉比們又說:生命樹將蔭庇整個樂園,果子有五十萬種不同的香氣,也有多種不同的味道。

   生命樹在啟示錄廿二章2節所描寫是很特殊的,那裡說生命樹每月結一種的果子,一年結十二種果子,可能這是伊甸園生命樹的真正情形,但創世紀並未如此披露。

   至於聖靈對以弗所教會所說“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一語,很顯然地指一種屬靈的福樂而言,也可能是指箴言書所記那些“智慧”“公義”“盼望成為事實”與“溫良的舌”等而言,但指永生而言,則更適宜。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8士每拿在何處?約翰為何要寫信給該地教會的使者?】    一、“士每拿”(SMYRNA)意即“沒藥”沒藥味苦,士每拿教會正是一個受苦的教會,因此聖靈對這教會的使者說:“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10節)    士每拿一名,不見於使徒行傳或新約聖經任何經文,相信這是使徒約翰所建立的教會,因為約翰的高足,那為主殉道的波力甲(POLYCARP)曾在上每拿為監督,傳說是約翰所接立的。

士每拿是一個屬靈的教會,在七教會中只有這個教會不受主所責備,是一個毫無瑕疵的教會。

波力甲是在紀元後155年二月廿三日為主殉道的,那時他年已八十六歲了。

約翰為要鼓勵他忠心至死,所以奉命寫信給他。

   二、士每拿在亞西亞的地位僅次於以弗所,人們稱之為亞西亞的冠冕,亞西亞之寶。

它位於以弗所之北,為當時羅馬東方公路的起點,海港良好,商賈雲集,當時士每拿的銅幣上鑄有商船,升火待發,表示是一商業重鎮。

   士每拿被稱為亞西亞的冠冕,同時上拿城的小山上,建築物林立,環繞城與港,也被稱為士每拿的冠冕。

因此,聖靈對士每拿的使者也提及冠冕(10節),以作鼓勵。

士每拿在紀元前一千年已成為希拉國的殖民地。

紀元前六百年,被呂底亞人攻佔,為戰火所毀。

紀元前200年呂西馬庫(LYSI.MACHUS)將軍重建此城。

該城街道寬闊,上鋪華石,其中有一街名為“金街”,由丟斯廟起直到“需貝力”(CYBELE)廟止,為最熱鬧街道之一。

此金街被稱為士每拿的“帕哥”山(PAGOS)的銀燭。

士每拿曾有四百年荒涼時期,形同死寂,後又恢復舊觀,頗似復活,所以主耶穌自稱為“死過又活的”(8節),正如土每拿城的經驗。

   士每拿是一個自由市,在亞西亞區諸城中,它對羅馬帝國最忠誠。

羅馬雄辯家西西羅(CICERO)稱之為“羅馬帝國最忠實的盟友”。

當羅馬軍隊有一次在亞西亞區饑寒交迫時,士每拿人曾脫去自己的衣服,並且護送他們乘船回羅馬。

當羅馬帝國準備在亞西亞挑選一城來建立“羅馬女神”廟之時,只有士每拿被選上。

以後再建一座紀念提庇留皇帝之時,也在士每拿城。

因此士每拿在羅馬帝國歷史中是很有光榮的一個城市。

士每拿城在文化上也有特殊之處。

它有一個廣大的運動場,每年舉行運動會。

也有一所宏偉的圖書館,藏書萬卷。

並有一間“奧地安”(ODEION)大音樂院,和一間亞西亞最大的劇院。

最特殊之處為士每拿是希拉有名詩人“荷馬”(HOMER)出生地,這是最值得驕傲之處了。

因此,士每拿曾建荷馬紀念堂,同時上每拿的一種銅幣,也有荷馬頭像鑄在其上。

   主耶穌對士每拿教會自稱為“那首先的、末後的”,也是士每拿地方的寫照,因為士每拿在當時實有一切優點,使其他城市居民羡慕不置。

   士每拿也是猶太僑民集中地,他們討好羅馬帝國,每年集資一萬“第那利安”(DENARION希拉銀幣單位)捐獻與帝國政府。

同時對基督教徒非常仇恨,因為有許多猶太人轉變為基督徒之故。

這些人,主耶穌稱為“撒但會”(9節),他們多方逼迫基督徒,造成士每拿的苦難,波力甲殉道,也是猶太人造成的。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9】「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

)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譭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

」            「我知道你的患難,和你的貧窮,其實你是富足的……」當我們環顧左右,就不能不因著許多基督徒深缺屬靈的經歷而感到難過。

在他們的生活中,難得有豐滿的屬靈流露。

他們既自顧不暇,更談不到有盈餘的恩典去供應別人了。

基督徒為什麼這樣貧窮呢?這都是由於不曉得聖靈的管治是為著帶領他們往前去!詩篇的作者說:「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寬廣。

」(詩4∶1)暫時貧窮的目的是為著要賜給我們永遠的豐富。

神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叫壓力和貧窮臨到我們身上的。

祂的計畫就是叫一切的壓力帶領我們進入寬廣,叫一切的貧窮帶領我們進入豐富。

神為著祂子民所定規的,既不是不斷的受困,也不是長期的窮乏;因為這些決不是神的目的,而只是神要達到祂目的的手段。

困壓引到擴張;貧乏達至豐裕。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啟二9】患難貧窮是從人看,富足是從神看。

一遭患難,就會受損失,因而貧窮,但因這貧窮的試煉,信心又會增長,因此又富足了。

── 牛述光   【啟二9,13,24撒旦一會的人,撒旦座位,撒旦深奧之理的人所指為誰?】 答:①撒旦一會的人(啟二9)——撒旦一詞是魔鬼的別名(注),在原文裡撒旦一會,就是撒旦的會堂,在新約中常以會堂()指猶太人,而以教會指基督徒。

猶太人因他們曾經棄絕基督,捏造壞話譭謗神,不信祂的真理,所以將那本來應該成為敬拜永生神之教會的會堂,就竟然變為撒旦的會堂了。

這是神的選民猶太人背叛神所應得的惡名;但主必要使他們中間一些人來,伏拜歸將於教會(啟三9;參林前十四25;羅九27)。

②撒旦座位(啟二13)——在原文的座位與寶座同為一字()(寶座,座,權位,路一32,52;太五34;十九28;西一16),所以撒旦的座位,亦可譯為撒旦的寶座。

據近世考古學家的考察,別迦摩這地方,有一高山達千尺,山巔之上廟宇林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丟斯神廟(參一六二題),祭壇之古跡,高聳矗立在從岩石鑿成的平臺上,氣勢雄偉,俯視全城。

別迦摩崇拜偶像之風甚盛,為古時羅馬政府敬拜皇帝之中心,因此便為撒旦所利用,來反對神的真理和教會,而使教會受到逼迫,所以說在教會的居所,是有撒旦座位之處。

③撒旦深奧之理的人(啟二24)——這等人可能暗指斯底派者(參三四六題),因為這一派人是假師傅,常自我標榜,自誇己訓為「神深奧之理」,就是認為他們自己是專門探討,懂得神奧秘之事。

這種智慧乃是出於撒旦的灌輸,而不是出於聖靈的啟迪,他們的教訓,或者就像尼哥拉一党的人一樣(參四八一題),主張可將身體交與私欲,任意放縱,藉此表示靈性不受其害,陷於罪而能勝於罪,雖出於泥而不染。

這樣的教訓是一種污穢的異端,為推雅推喇少數人所不從。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二10】「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

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

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

」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將來受的苦現在不必怕,不該怕。

醫治懼怕的良藥是至死忠心。

不用怕的理由︰人數有限制──『幾個人』;時間有限制──『十日』;死後有賞賜。

── 牛述光   『必受患難十日』,預表教會受的十大迫害,第一個迫害是尼羅王開始的,由主後六十五年起,第十個是底歐克來仙逼害,是最厲害的,一直迫害了十年,到主後三一一年康士坦丁帝止。

── 牛述光   『生命的冠冕』,冠冕是用花編的,生命的冠冕是成熟的生命,是生命開了花。

──牛述光   【啟二10你們彼受患難十日表明什麼?】 答:十是人間的一個完全的數字,患難十日,表明完全的苦難,也表明是一段有限期的試煉,在舊約聖經中不乏其例,如拉班十次改了雅各的工價(創卅一7),埃及受了十次大災害(出七13至十一8),神用十誡試驗以色列人能否順服遵行(出廿1-17),約伯受到他的朋友十次羞辱(伯十九2),在此示每拿教會信徒,將要遭遇苦害,受到完全的試煉。

有人以為這可能指當地發難的事件,和猶太人的反對是有關連的;但這有限期,按教會歷史,教會在二三周內,經過十次的大逼迫,此後逼迫才告停止,苦難不會再蔓延。

又有人以為是尼祿王曾下十條命令,儘量完成毀滅一切的信徒。

更有人認為這十日,乃是代表羅馬自尼祿王起(NeroA.D.54-86年),至丟克裡王(Diociertian A.D.284-305年)前後之間,其迫害教會的十個皇帝,信徒經過這十次的大逼迫之後,直到主後三一三年康士但丁皇帝掌握東羅馬時,他曾下諭旨保護基督徒,允諾基督徒與人民有完全宗教信仰的自由,並在三二五年又頒諭令,即所有臣民都要歸依基督教,不久便使基督徒成為羅馬國教,對基督徒的逼迫才告完全停止。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二10“受患難十日”所指何事?】    一、受患難十日,有人指一種完全的苦難,因為“十”是人間的完全數目。

但又有人指十日是一個短暫的數目,曾受苦難,但到“第十次”便完畢,苦難不會再繼續。

又有人說尼羅皇曾下十條命令,儘量毀滅一切基督徒。

更有人說“十日”代表羅馬的十個皇帝,第一個是瘋子尼羅,第十個是最殘暴的“趙革天”(DIOCLETIEN),他們都曾逼迫基督徒。

   二、因此,“靈意派”的解經家相信“十日”是代表基督徒在羅馬帝國的苛政下,曾受十次大逼迫,這十次大逼迫是在十個不同的羅馬皇帝手下執行的,其十皇與逼迫年代如下:    皇帝名字                                 紀元後年代    ①尼羅(NERO)                              54    ②杜米仙(DOMITIAN)                        81    ③他拉贊(TRAJAN)                          98    ④哈德連(HADRIAN)                         117    ⑤安東紐·庇烏(ANTONIUSPIUS)             155    ⑥馬可奧禮流(MARCOSAURELIUS)             166    ⑦舍弗魯斯(SERVERUS)                      193    ⑧德修(DECIUS)                            249    ⑨華禮連(VALERIAN)                        254    ⑩趙革天(DIOCLETIAN)                      284    在這十次逼迫中,尼羅皇曾下令焚燒羅馬城,而嫁禍與基督徒,當時基督徒為主殉道者甚多。

   他拉贊則下令禁止秘密集會,當時許多基督徒利用地下墳場來舉行崇拜及講道聚會,因此許多信徒及領袖被捕及殉道。

教父伊格那修即在此時被扔在羅馬城外鬥獸的“歌樂場”(COLOCEUM)喂獅子。

   趙革天這個皇帝所施行的暴政,真像黎明前的最黑暗的時候,他下令每人必須崇拜皇帝為神,下令毀壞基督徒一切建築物,拘捕一切長老與主教入獄,強迫基督促背教。

   等到紀元後313年君士坦丁掌握東羅馬時,下令保護基督徒,並且公開宣佈說:“朕是基督徒”,於是政府對基督徒的逼迫才停止,基督徒也喘了一口氣,可以自由傳道,不久基督教即成為羅馬國教。

   一九六二年我訪初羅馬時,在城外的血腥殺人場所“歌樂場”(COLOCEUM)內默想古聖徒為主殉道時,流淚草擬八句詩如下:          先賢幹百曾犧牲         熱血湧流古帝京          真道堅持生死劫         殺身豈可殺魂靈          血染鮮花花更豔         毒殘教會會益興          尼羅暴主今何在         救道遍傳萬都城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11】「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            『不受第二次死的害』,意思說,是死了就不再死。

第一次是身體的死,第二次是靈魂與身體永遠的死。

── 牛述光   【啟二12】「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            英文字polygamy意思是二個以上的多妻的結婚制。

英文的這一個字,就是根據於希臘文的gamos『迦摩』,就是結婚的意思。

『別迦摩』的意思,就是『注意阿!現在結婚了。

──倪柝聲《初信造就》   【啟二12】『別迦摩』是『升高』或『高樓』或『結婚』的意思。

別迦摩教會正是預表到主後三一一年到五九零年的教會。

教會與世界結了婚,因此地位升高,芥菜種成了大樹,作了飛鳥的巢窩。

── 牛述光   【啟二12別迦摩在何處?有何特色?】    一、別迦摩有歷史的光榮。

“別迦摩”(PERGAMOS,新譯作PERGAMUM),是亞西亞地區一個名城,因為它曾是一古國的首都有一百年之久。

遠在紀元前282年,希拉大帝亞力山大駕崩後,他的國即分為四部分,其中一份乃是“呂西馬庫”(LYSIMCHUS)國,他的國土在小亞西亞,別迦摩即其首都,直至紀元後133年。

   呂西馬庫國亡後,亞西亞西部有“亞他魯國”崛興(見本書上文七個教會在今何國境內一條的研究),仍以別迦摩為首都。

亞他魯逝世前,願將國上交與羅馬,羅馬改亞西亞為行省,仍以別迦摩為省府。

因此,別迦摩有四百年之久的首都榮譽。

   二、別迦摩是亞西亞文化的中心。

它的圖書館有二十萬冊藏書,全是皮卷。

“皮卷”一詞,英文為PARCHMENT,即從別迦摩PERGAMUM一名而來,希拉文為PERGAMENE。

多年以來,古人均以埃及蒲草紙(PAPYRUS)寫書,紀元前三世紀,別迦摩王“尤民理”(EUMENES)立志使其國立圖書館臻于最完善境地,於是禮聘埃及亞力山大城圖書館長“亞裡斯多芬”(ARISTO.PHANES)到別迦摩主持國立圖書館發展事宜。

埃及王多利買聞訊大怒,將亞裡斯多芬囚禁,但將一船蒲草紙寄往別迦摩代替亞裡斯多芬入境。

別迦摩王即召開緊急會議,結果別迦摩學者發明以羊皮代紙,較之蒲草紙更勝百倍,於是這種羊皮便稱為“別迦摩”,即今日英語的PARCHMENT了。

羊皮耐用,久而不毀,也為新約時代寫著聖者經預備了優良的工具。

   三、別迦摩也是希拉與羅馬宗教的中心。

紀元前240年別迦摩曾戰勝加拉太“高盧”(GAULS)民族,於是在山上築一祭壇感謝希拉有名假神“丟斯”(ZEUS),壇高四十尺,建于一磐石上,遠望如一巨型寶座。

主耶穌對別迦摩信徒說:你的居所有撒但座位(13節),即暗示此壇而言。

   別迦摩不單崇拜丟斯,同時也崇拜他們自己的假神“亞斯克立飄”(AsCLEPIOS),這是“醫病之神”,全亞西亞的人均湧至此處,在亞斯克立飄廟中求醫。

多數病人在廟中睡眠,祈求醫治,其假神則每在夢中施醫。

凡求醫者均在一塊石版上,寫上(甚至請人雕刻)自己的名字、病況等,病癒後,則向假神獻祭,其石版則放於廟中以作紀念。

   主耶穌對別迦摩信徒所說“得勝的,將要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17節),即暗示此事而言。

   別迦摩有一醫生名“迦倫”(GALEN),為歷史名醫,其所著“實踐醫學”,著名於世。

他說:人們起誓時,常指以弗所的亞底米、或指底爾腓(DELPHI)的亞波羅或指別迦摩的亞斯克立飄的名起誓。

   亞斯克立飄的徽號為“蛇”,別迦摩的銅幣亦有此蛇為像。

蛇代表魔鬼,當時的基督徒均不喜歡此假神及其徽號。

主所說別迦摩有撒但座位,亦可能暗示此事。

   四、別迦摩也是崇拜該撒的中心。

羅馬帝國政府強迫每一國民崇拜該撒時,別迦摩成為此事的中心地點。

他們稱“該撒為主”,與當時的基督徒稱“耶穌為主”(林前十二3)正相反。

因此許多基督徒被拘捕,為主殉道。

這些殉道的人,教會的人稱他為“安提帕”(ANTIPAS),意即“反對一切者”,特別指反對崇拜該撒而言(啟二13)。

   別迦摩曾建立該撒神廟,使當地基督徒人人自危,當地的居民分兩種,一種有權佩劍,另一種平民不准佩劍。

佩劍者多為羅馬人,他們隨意拔劍指嚇基督徒,強迫他們否認基督,崇拜該撒,因此主耶穌對別迦摩信徒說,他口中有劍,可以攻擊不悔改的人。

   別跡庫今仍存在,新名為BERGAMAH或BERGMA。

考古家稱之為“廟宇之城”。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13】「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

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

」           『居所』,亞伯拉罕是在地上住帳棚作客旅的,可是別迦摩教會卻像羅得一樣有了居所。

『安提帕』是一人抵擋眾人的意思。

── 牛述光   【啟二13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是誰?】 答:安提帕Antipas——意即像父親,在聖經中系有兩個這樣同名的人:一位是分封王希律安提帕,乃大希律的兒子,為亞基老之弟,即殺施浸約翰的人(太十四1;參五題);另外一位即為本節所提在別迦摩教會中,為主作忠心的見證人。

論到此人在教會歷史中,雖沒有可靠的記載,但他至死忠心,能為主作見證;他受試煉用自己的血,印證了自己的見證,成為主所指出一位著名的殉道者,確是事實。

有人以為安提帕這名字,按照原文含有蘊奧之意,安提()就是反對或代贖之意,帕()就是一切或凡之意,這樣看來,安提帕(),就是很有勇敢為基督的緣故,堅強的站起來,反對一切出於撒旦的惡者,所以他的名是表明了他的堅定信仰,為真理站立得穩,不為邪惡力量所動搖,足能感動別人而效法。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二17】「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            『隱藏的嗎哪』,是對著『祭偶像之物』說的,我們不要以世俗的污穢為飽足,當以神屬靈的糧食為飽足。

『新名』是代表了屬靈的一個新轉機,像雅各改名為以色列一樣。

── 牛述光   【啟二17「賜他一塊白石。

」】 白石很可能是一粒磚石,放在大祭司的胸牌上,作為求問神的烏陵與土明。

如果這白石是暗淡色,必為否定的;若是閃光,就是肯定的了。

信徒必有直接的知識,明白神的旨意——你會有白石,你的心若與神有好的關係,你必明白祂的旨意。

指引你的路,不僅有外在環境的雲柱,也有內心裡面的感動。

在你的直覺裡,你會知道神的心意,你跪下禱告,也必蒙指示當行的事。

在你內心的表面必然純淨,沒有憂悒與罪惡的污點。

神啟示的旨意,必定使人更加認識祂——在烏明的石塊上刻著神的名字,這聖名的神秘表記是別人無法看清的,只有亞倫可以認出。

所以在我們心靈的深處也得著啟示,使我們認識祂的性情,只有愛主順服的心靈可以認識。

我們的眼未曾看過,心中也未曾想過的,神向祂兒女所說的生死的事,以及祂自己,並有榮耀的將來。

神所啟示的,必與我們生命程度相稱——我們若時常犯罪不潔,為私欲所勝,神的旨意必很稀少與模糊,凡得勝的,必經常有神的啟示。

──邁爾《珍貴的片刻》   【啟二17隱藏的嗎哪和一塊白石為何物?】 答:①隱藏的嗎哪thehiddenmanna——嗎哪原是指著以色列人在曠野時,從天上降下來所得的一種糧食(出十六14,31,注),這種嗎哪,詩人稱為天上的糧食,或稱為大能者的食物(詩七八24,25)。

據猶太人拉比們的遺傳,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毀滅耶路撒冷和聖城時,先知耶利米曾將約櫃中的嗎哪,藏在西乃山的山岩中,因此隱藏的嗎哪這種思想,就一直遺留在一般猶太人的腦海印象中。

主耶穌在此對別迦摩教會得勝者的應許,是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

我們從約翰福音六章中,可見以色列人所吃的嗎哪,是預表教會,而應驗在祂身上。

主曾向猶太人宣告,祂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32,33,35,41,50,51),吃過這糧的人就永遠活著,得了永生,所以這嗎哪就是主自己。

這隱藏的意義,一面是指著那存在約櫃裡盛嗎哪的金罐(來九4),但其要義就是我們靈命的泉源與滋養料,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西三3),而神會時時在暗中,將那天上來的一切福氣和恩典賜給我們。

②一塊白石AWhiteStone——白石是指為一種瑪瑙類之寶石,白色表明清潔光明和得勝之意。

在古代這種石頭用途甚廣,可作象徵性的解釋,例如法官在法庭上,用白石和黑石來作無罪釋放,或判決有罪的工具。

法官將一塊白石給受審的人,那表示宣告無罪得釋放;若換以黑石,乃表明有罪。

那些在運動會比賽中之得勝者,可以獲一塊白石,作為一特別優待券,該人手持白石,可以出入任何地區,或一切公共場所,通行無阻。

在大祭司的胸前佩戴有十二塊寶石,上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出廿八17-21),另有烏陵和土明(出廿八30,注),是兩塊小白寶石,其上所寫的字,惟獨祭司長知道。

約翰在這裡所寫的「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這新名是耶穌自己或神的新名(參啟三12,十九12),表示祂的榮耀和全能;還是得勝基督徒的新名,表示他在來生得神的新性質,並享受著神的一種新能力?等等說法難以定規,如果那名字是賜給基督徒的新名,意即基督要重新將祂的榮耀,恰如其名彰顯出來,他們要在來生,方有資格足以領受而認識,那時我們必要面向基督,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壹三2)。

這樣經上所說的白石,那就是表示得勝者得入神國的百無禁忌的特權了。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四十五及五十兩題。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二17隱藏的嗎哪是什麼?】    聖經中有四件事提及“嗎哪”:    一、曠野的嗎哪。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四十年中,全靠這種從天而降的糧食養生(出十六4,15,31,35)。

這些是“明顯的嗎哪”,可煮可烤(23節)或磨或搗(民十一8),隨心所欲。

但這些簡單的食物,只為糊口(尼九20),同時給子以色列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

   這種曠野的嗎哪,詩人稱之為“天上的糧食”(詩七八24),又稱之為“大能者的食物”(詩七八25英文聖經譯為天使的食物)。

約瑟夫謂,在他的時代,嗎哪仍由天而降,在下雨之時一同降下,不過無人加以注意。

   二、約櫃的嗎哪,神吩咐摩西要拿一個罐子,將一滿俄梅珥嗎哪留到世世代代,以作紀念(出十六,33)。

這一罐頭嗎哪以後放在約櫃中,和亞倫發過芽的杖在一起(來九4)。

因此,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後,雖然不再吃曠野的嗎哪,但他們仍然記得吃嗎哪的那一段淡薄生涯。

   拉比們有一遺傳故事說,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毀滅耶路撒冷和聖殿時,先知耶利米曾將約櫃中的嗎哪藏在西乃山的山巔中。

因此“隱藏的哪嗎”這種思想一直遺留在一般猶太人的腦海裡。

據拉比說,直等到彌賽亞降臨、耶利米將再度出現,就會把那隱藏的嗎哪再尋出來。

所以,“享受隱藏的哪嗎”,指享受彌賽亞的福樂而言。

三、耶穌為嗎哪。

人世如曠野,耶穌降世使人滿足,有如嗎哪使曠野的以色列人滿足一樣。

在約翰福音六章、主耶穌向猶太人宣佈,他是“天上來的糧”(32,33;35,41,50,51節)與曠野的嗎哪作對比,無形中暗示他自己是另一種嗎哪,為一切相信他的人而預備。

   四、隱藏的嗎哪。

這是主耶穌別迦摩教會所說的,得勝的信徒的一種賞賜。

根據上述第二條拉比的遺傳,耶利米所隱藏的嗎哪,在彌賽亞降臨時將再出現,人們將要享受彌賽亞所賜予的福樂,顯然地這隱藏的嗎哪是預表一種“福氣”,而非一種“實物”。

又因為是“隱藏”的,乃是不公開的,人人不同的,時時有的福氣,賜予凡得勝的信徒。

得勝的人,神會暗中把特殊的權利、福氣、思典賜給他,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歷代聖徒可以證明的。

   有人解釋謂,隱藏的嗎哪,是指信徒領受聖餐時所獲得屬靈的好處,以培養靈命。

   更有人謂,既然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六章宣佈他就是天上降下來的糧食,那麼隱藏的嗎哪就是主耶穌自己。

意即得勝的信徒,可以享受主耶穌,而不只是主耶穌賜的恩典雲。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17白石與石上寫著新名何意?】    “白石”原文不是普通的白石,此處石字是PSEFOS,是寶石,屬瑪瑙類,應譯為“白寶石”,關於此“白寶石”,解經家有多種描述如下:    一、白寶石,拉比們相信天上的嗎哪降在曠野時,是有小白寶石一同降下的,認寶的以色列人便同時收藏起來,等到進入迦南地之後,便可取出應用或出售。

   因此,白寶石預表神給予得勝信徒附帶的恩賜,正如主耶穌所說“要加給你”一樣(太六33)。

   二、白寶石是古時計算數目的各種顏色石類之一,其中有一種是白石。

他們以不同的顏色小石代表數目,白石可能是較高數字的代表,如十或一百等。

   這就表示得勝的信徒被神計算,視為最高的一種人物,可享受最高的榮譽。

   三、古時法庭用白石和黑石來作無罪釋放或判決有罪的工具。

當控方與辯方認定他們的理由與答辯之後,法庭上的陪審員往往在意見不一致時,用白石或黑石投在小孟中,然後再取出,以多數取決,如白石較多,則被控者即獲得釋放。

   因此,得勝的信徒,是從罪與試探中獲得釋放的人,主賜他一塊白寶石,表示他有得勝的力量,可作完全人。

   四、羅馬帝國有一稱為“特赦例”(TESSERAE)者,其用處甚多,該種與“門票’域“證件”近似的“特赦例”,用木、用鐵或用石製成的小片,凡持有此種小片者,可享各種不同的特權。

   那些在運動會比賽中獲得冠軍者,可獲“特赦例”小寶石一塊,該人可以進入任何地區的任何娛樂場所,不必購門票。

   這可以表示凡得勝的信徒,便持有此種小寶石,可以分享在主裡的一切榮耀,無人可以攔阻或奪去。

   五、另有一種“特赦例”小石塊,上有名字,古時羅馬貴族有許多“護民”,即由貴族供養及加以保護的人。

這些人每日早晨從貴族管家手中接受金錢或食物。

他們必需持有該種“養生的特赦例”小石以證明身份。

   這可以表示凡得勝的信徒,每日均可享受主的供養及保護,仇敵或任何人不能傷害他。

   六、古時羅馬,有比劍習例,最好的比劍手常被民眾所擁護與愛戴,這些比劍英雄在年老時,不必再比劍,政府於是分給他一塊白寶石,上有SP二字母,即拉丁文SPECTATUS,表示該人己屢經試驗,證明是“毫無疑問的勇敢人物”。

這人便可安然退休,再沒有人向他挑戰。

   這就表示得勝的信徒已在屬靈的戰場上百戰百勝,蒙主賞試,獲得人們相信,可以在年老時享受多種福氣與平安。

   七、古時的假期稱為“白色的日子”。

在白色的日子中,人們盡情快樂,無拘無束。

有些守衛的士兵分隊守衛時,有時是用抽筏,其中一筏是白色的,抽到白簽的一隊,便可獲得一日的假期,不必守衛。

   特拉西人與西古提人在白色的日子中,將一塊小白石扔在一小盂中以作記號,如遇不幸事發生,則扔一小黑石在盂中,到年終之時,計算白石與黑石的數目,便知該年憂喜事件數目的比例。

一直到壽終正寢時,他的後人也會計算白黑石的數目,以決定此人一生是幸福抑痛苦。

得勝的基督徒則常享受白色的快樂日子,每天都有一白寶石貯存在天上,那內心真正的快樂,是無人能奪去的(約十六22)。

八、還有一解釋是最近似的乃是,古時那些熱心宗教人士時常佩戴一小塊小白寶石,石上寫著他們所崇拜的神名字,但用他們宗教的神秘符號代替神的名字,除該佩戴的人以外,無人能認識。

當危險災禍來臨時,這些佩戴有神名字小寶石的人,便手持此石,口中念念有詞,求神保佑。

   約翰在這裡所描寫的“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是以這第八條所解釋的為背景。

那些外邦人相信佩戴有假神名字的白寶石可以獲得平安,但得勝的基督徒,則可獲得真正的平安,出入蒙恩,百無禁忌。

   九、最後,有人以為這裡的白石與舊約祭司胸前所配戴的寶石有關。

那兩塊紅瑪瑙上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另外有兩塊小白寶石,即烏陵與上明,用作求問耶和華神、決斷事情之用。

在那十二塊寶石上,清楚刻有十二支派的名字,但那烏陵與土明石上是沒有字的,在求問神之時,神將“可”與“不可”或近似的決斷之語顯在這兩塊白石上。

   基督徒如能凡事得勝,便在靈裡有蒙神指示人生道路的特權也。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18】「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說:」            『推雅推喇』這一個字,有一個意思是高樓,或者高塔。

基督從『別迦摩』──與世界結婚,發展到『推雅推喇』──在世界上被高舉。

她現在變作在世界上被人看見,被人敬仰,被人崇拜的一個高樓了。

── 倪柝聲《初信造就》   『推雅推喇』,是『獻香』的意思。

『那眼目如火燄,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是說到主要給那教會一個嚴重的審判。

──牛述光   【啟二18推雅推喇在何處?其地方有何特色?】    “推雅推喇”(THYATIRA)意即“焚香之氣”。

今在古城原址另建一城,名“阿克·希撒爾”(AK·HISSAR),意即“白色堡壘”,因地勢高聳之故。

約翰奉命寫與亞西亞七教會的信,以此信為最長又最嚴厲。

關於推雅推喇地方與教會的特點如下: 一、保護獲得上主指示及聽見馬其頓人呼聲之後,即首途往歐洲佈道;第一位信主的乃是在腓立比賣紫色布的婦人,名叫呂底亞,但她的原籍是推雅推喇(徒十六13-14)。

   推雅推喇是亞西亞一個重要的商場,以染布著名于當世代。

呂底亞將所染紫色布運到腓立比去出售,乃是當時很常見的一種生意。

   推雅推喇有多種“同業公會”互相幫助,推展本地工業,包括毛織品、陶器、細麻、銅器、衣服、染料、皮革、餅食等。

推雅推喇信徒從事上述各種工業者甚多,而他們所遭遇的困難也由此而生。

他們如不參加這些同業公會,幾乎無法謀生,但如加入這些公會,在應酬上便有下述兩種困難:    1、公會同人經常聚餐,聚餐均在廟宇中舉行,即使不在廟中舉行,也必先舉行一次宗教儀式,所食之物,必須先向假神獻祭。

基督徒如何能參加這種活動?    2、這些人在聚餐時及聚餐後,經常是酩酊大醉及有淫行。

基督徒在這種環境中使極為不便。

   因此上主對推雅推喇的信徒責備說: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20節),即針對上述情形發言。

   因此,當地的公會領袖經常詢問:為何你們信耶穌的人不肯參加同業公會為會員?為何不與眾同樂?    請注意在推雅推喇教會並無政府的逼迫,但那逼迫卻由教會內部而生,那所謂“女先知耶洗別”,可能指有錢有勢的一位貴婦,已信了耶穌,在教會也有地位,她主張“妥協”,“兩面人生”,在教會內應熱心事主,在社會上應與眾共樂。

有不少人同意她的主張,所以被主稱為她的兒女(或黨類)(23節)。

   二、推雅推喇地勢重要,是交通要點,它把別迦摩與士每拿連在一起,同時別迦摩有任何政府公告要送到撒狄、非拉鐵非與老底嘉,必先經過推雅推喇。

所以推雅推喇為古時亞西亞“郵政大道”的第一站,郵件往往在天未亮仍見晨星時,即由推雅推喇分送到上述各地。

上主對他們說。

那得勝的,我要把晨星賜給他(28節),推雅推喇人一聽便明白。

   三、推雅推喇是首府別迦摩的“衛星城”,經常有一武裝馬其頓部隊駐紮該處。

不過推雅推喇是一個平原,易攻難守,每遇敵人進攻,只有用拖延戰術,直至救兵從別迦摩趕至迎敵。

   四、推雅推喇人並不崇拜該撒,但他們崇拜“亞波羅”(即太陽神APOLLO),當地人用馬其頓語稱之為“推林努斯”(TYRINOS)。

這位假神像出現在當地的銅幣上,是騎在馬背的一位手持戰斧和大頭棒的勇士。

推雅推喇也有一位女預言家,名為“審必對”(SAMBATHE),多人前往問蔔。

   主所說的女先知耶洗別亦可能暗示此女先知而言。

   五、推雅推喇教會由誰創辦,不得而知,有人猜測是那一位賣紫色布的婦人呂底亞從腓立比回家後,一面做生意,一面傳福音,慢慢成立教會,以後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女權較高的教會,與腓立比教會一般。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19】「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            『你的行為、愛心、信心…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一般是先信心後愛心,他們卻正相反,先愛心後信心。

這時的行為是勝過了信心,教義方面是怪異百出,但有些修道士卻能捨己行善、賙濟貧窮、看顧病人。

── 牛述光   【啟二20】「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

」            『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

二2自稱使徒,二9自稱猶太人,二20自稱先知。

本時期中的教會,與主所說婦人把麵酵藏在三斗麵裏直到全團都發起來的比喻相合,別迦摩教會是分外的長大,推雅推喇教會是極度的腐敗,教會既稱為母親,而在教會掌權的卻是教皇,因此稱她為婦人耶洗別。

耶洗別,是一異教徒作了聖民的王后,她帶進了異邦的宗教,又用政權逼迫神的僕人。

教會容讓了耶洗別,耶洗別卻不容讓神的僕人,她竟教導神的僕人,引誘他們行淫、接受異邦的宗教。

從教皇帶入教會不少的異端以致全團都發起來。

── 牛述光   【啟二20先知婦人耶洗別指誰而言】    “耶洗別”(JEZEBEL),意即“尊敬巴力者”,一說謂意即“貞潔”,這是以色列王亞哈之後(王上廿一5)的名稱,何以這名稱會再度在推雅推喇教會中出現呢?    一、“先知的婦人耶洗別”一語,有些注經家說;有些古卷有一“你”字有前,認為應譯為“你的妻子耶洗別”。

如果此說能成立,這封信既然是寫給推雅推喇的使者的,則該教會的內部麻煩便是由該教會傳道主任的太太所引起者,正如亞哈王統治以色列國之時,由王后耶洗別引導國人崇拜巴力與亞合拉假神一般(王上十八19)。

今日教會也有牝難司晨的傳道人太太,在教會中惹是生非,並不為怪也。

   但這一說不被多數解經家所採納。

   二、推雅推喇有一著名預言家“審必對”,當地希拉移民十分相信她的預言,奉為金科玉律。

這女預言家可能是一位猶太婦人,因為古時猶太人有以到處遊行、為人占卜為業,與今日歐洲的“吉蔔賽人”(GYPSY)同。

這位猶太婦人所說的預言,可能有許多地方對當地教會有傷害,因此,上主責備她,並要刑罰她。

   不過,這裡所說的耶洗別是教會內的一份子,而且獲得許可在教會內“教導神的僕人”,顯見不是一位教外的女預言象。

   三、有人以為耶洗別就是那賣紫色布匹的呂底亞,她起初熱心事主,後來在推雅推喇教會中居高位,但靈性倒退,行事背道,陷教會於不潔中。

   可是,這種猜度是毫無根據的,只有損害呂底亞的名譽,不足採用。

   四、到底耶洗別是誰,無人知曉,但既然稱之為耶洗別,無疑與舊約以色列國亞哈王后一定有相同之處。

舊約的耶洗別以淫行、惡行及拜偶像,傷害以色列國,照樣這位推雅推喇的耶洗別也用誘人行淫與吃祭偶像之物,傷害信徒。

   “耶洗別”在推雅推喇教會可能是一種“風氣”而非一個“人”,在23節說“她的黨類”,表示有不少人跟從這種惡習,無形中形成一黨,影響教會與其它善良信徒(24節)。

這些“耶洗別黨徒”曾受感動要悔改,但又故態復萌,終不覺悟(21節),所以神要把大患難加給他們。

   耶洗別主義並非要毀滅教會,正如羅馬帝國政府的陰謀,但比毀滅教會更可怕的乃是,“使教會世俗化”及“容許拜偶像與邪淫”在教會中有地位。

   推雅推喇教會是預表教會歷史中的黑暗時代(即紀元後600年至1200年)。

在這黑暗時代中,歐洲教會的腐敗與劣行,是舉世知名的,而最重要兩件事就是“崇拜馬利亞和眾聖徒”,禮拜堂中充滿偶像。

第二件事是禁止奉聖職的男女結婚,用苦修方法來禁止肉欲。

可是結果適得其反,許多淫行傳出,正如主所責備的“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淫”。

──蘇佐揚《聖經難題》   【啟二20~23】推雅推喇的教會,跟從耶洗別的教訓,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行姦淫,一個是拜偶像。

姦淫,在聖經裏的意思,就是混亂。

羅馬天主教的特點就是和世界混亂,並且拜偶像。

(1)希臘人拜維納斯女神,天主教拜同貞女馬利亞;(2)把異教的太陽節十二月二十五日,變作聖誕節;(3)學外教高大華麗的廟宇,建造高大、美術的教堂;(4)把猶太教裏的祭司制度、衣服,拿來變作神甫;(5)還有香燭、燈台、香爐等;(6)拜十字架;(7)拜馬利亞的像;(8)拜彼得、保羅等使徒的像;(9)拜主耶穌的像;(10)甚至跪拜殉道者的骸骨。

──倪柝聲《初信造就》   【啟二20~23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為何等人?】 答:耶洗別Jezebel——意即貞潔,亦謂尊敬巴力者(注),原是古時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為以色列惡王亞哈之王后的名字(王上十六29-31,廿一5)。

這婦人曾經以崇拜偶像,殺害神的眾先知,並以污穢淫行邪術等,傷害以色列國(王上十六31,十八4;王下九22);照樣在推雅推喇的教會內,有那自稱為先知的婦人耶洗別,她不事奉真神,反自稱為先知,自立主權,不尊重聖經真理,任憑己意發出訓諭,將異端錯誤的道理教導別人,乃是作了撒旦的差役,是個道地的假先知,也用虛假的異能,勾引主的僕人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敗壞了基督徒的德行與純正的信仰,所以主將她稱為耶洗別是相稱的,其實在當時教會中本無此名之人,不過是用這個名字來表明她的惡行,以及屬於她的黨類存在教會之中,危害不淺。

因她不肯悔改,主要叫她臥病在床,那些容讓她與她行淫的人,必受大患難,她的党類(原文作兒女),也就是她的門徒,再被殺滅,表明受到更重的刑罰,其結局亦如古時的耶洗別一樣的悲慘(王下九30-37)。

這這樣做,為要作眾教會的警戒,要叫眾教會知道主,是察看人肺腑心腸,施行公義審判報應人的神。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八十四題。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啟二23】「我又要殺死她的黨類(注:“党類”原文作“兒女”),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

」            『黨類』原文是兒女。

這些是教友,是耶洗別的兒女,卻不是神的兒女。

──牛述光   【啟二24~25】『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不是他們頭腦簡單不能明白,乃是他們的心向主單純,不願意曉得。

── 牛述光   【啟二26,29】『那得勝的…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七個教會可分為兩組,前三個未提到主再來,後四個都提了;前三個已成了過去,後四個卻要並存到主再來。

再有前三個都是聽在前,得勝在後;後四個都是聽在後而得勝在前。

意思是在前三個教會,聖靈還能向全教會說話,在後四個教會,聖靈只能向得勝的人說話了。

前三個教會聽了而後求著得勝,後四個教會若不先得勝,聖靈的話也不會聽見了,因為人意已經代替聖靈(耳原文是單數,很有意思)。

──牛述光   【啟二27,28祂必用鐵杖轄管他們把晨星賜給他何意?】 答:①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啟二27)——這是引用詩篇上的話(詩二9,轄管譯為打破,因在希伯來的牧養與打破的大字母相同之故)。

轄管二字按七十士譯本(注)原文譯作牧養()(見啟二27,十二5,十九15小字,參啟七17;林前九7;約廿一16),但也含有育養,管理,照應之意。

鐵杖乃是表明主對於悖逆的列國,首先要用嚴厲之權柄來制服他們(啟二26,27)。

祂先從嚴辨,然後才施以恩待。

列國先被打碎,使他們覺悟罪惡,出去其背叛神和狂傲的心,好像服在主的大能權柄之下。

主這樣打碎列國,乃應驗了先知的預言(但二34,35,注)。

②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啟二28)——主耶穌自己是明亮的晨星(啟二二16),先知早有此預言(民廿四17),象徵著祂從空中再臨的榮耀(彼後一19;參四四一題),所以得了晨星,就是得了主自己,那得勝又遵守主命到底的基督徒(26),不但有主應許所賜的權柄,也要與主同在,在祂的國裡與祂一同作王,享受祂榮耀和尊貴(啟廿6;約十七24;約壹三4)。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二一五及一七一題。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 神在教會失敗以後,就在教會中找出少數人來,作祂的得勝者,叫他們負教會所當負的責任。

神叫一班少數忠心的人,代替教會,維持基督的得勝。

教會的七個時代裏,都有神的得勝者。

這得勝者的線,從來沒有斷過。

得勝者並非特別的。

神的得勝者乃是一班和神當初的打算相合的人。

── 倪柝聲   ※ 因著『教會荒涼』(外表的),在神的兒女當中,只有極少數人,還能滿足神的本意。

大多數的人起始很好,但是當他們和神爭執的時候,他們的生命和見證受了攔阻。

所以從此之後,教會中,就分作得勝者和失敗者兩班人了。

得勝者並不是在尋常基督徒之上的一班人;可是失敗者是在尋常基督徒之下的一班人。

得勝者就是能滿足神當初的本意(要祂的教會在她的生活和見證上,顯出基督,見證祂的得勝)的一班人。

從主給七教會的書信中間看來,明顯的祂現在是呼召得勝者。

雖然祂沒有棄絕普通的基督徒,可是祂的眼睛是注意那些能成功祂本意的一班得勝者。

教會中的得勝者,就是當教會失敗的時候,能夠出來代替教會負她所該負的責任。

他們在神面前猶如教會在神面前一樣(比較前世代的遺民)。

──倪柝聲   ※ 以弗所教會是指著第一個世紀末了的時候的教會,就是寫啟示錄時候的教會。

士每拿教會是在約翰去世之後,從第二世紀起,到第四世紀起頭的時候,教會被羅馬十次大逼迫的情形。

別迦摩教會是主後三百十三年,康士坦丁起首接受基督教作國教那一段時候的教會。

推雅推喇教會,就是羅馬天主教。

── 倪柝聲《初信造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