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半年發掘,齊國「紫禁城」北門重見天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配合臨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2017年,山東省文物局聯合多家單位對臨淄齊國故城小城北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

在歷時6個月的發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發現戰國時期城門1座,不同時期道路4條,金元、唐代、漢代及戰國末期等時期墓葬、灰坑、灰溝和水井等遺蹟,出土器物以漢代陶罐和戰國瓦當為大宗,鐵器、石器及骨器較少,對研究周代齊國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臨淄齊國故城是西周至戰國時期齊國都城遺址,在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舊臨淄縣城)的西、北面,東臨淄河,西依古系水,總面積達20餘平方公里,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淄齊國故城曾是列國中最為繁華的都城之一,也是當時候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根據《史記》的記載,周夷王十一年(公元前859年)齊國第七世國君齊獻公開始以臨淄為都城,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齊止,先後作為姜齊和田齊的國都長達630餘年。

周代的齊國故城由大、小城兩部分組成,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小城的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兩城相連接。

小城是國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宮城,類似於明清的紫禁城。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區,又名廓城。

兩城城牆周長21公里,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

如今,齊國故城的城牆多數已湮沒於地下,少數因挖土及河水沖刷而了無痕跡,現僅存一些斷垣殘跡。

經文物部門鑽探考證,城牆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春秋、戰國、西漢時又多次修補。

城牆全部用土夯築而成,隨自然地形而築,曲折多彎,大小城共有24處拐角,其中14處保存較完整。

小城周長7275米,牆基寬20 30米,最寬處達67米;大城周長14158米,牆基寬多在20米以上,最寬處達43米。

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對小城西垣、北垣、大小城交接處和大城北垣東段進行了解剖,根據出土遺物和夯築技術,證明小城西垣築於戰國時期,小城北垣始築於春秋時期,大小城交接處的大城西垣建於春秋時期,大城北垣東段分築於西周、春秋與漢代。

這次考古發掘,得以發現戰國時期的齊國故城小城北門,對於研究齊都臨淄的早期城市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風華齊魯-張九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原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陶寺遺址發現目前我國最早宮城

日前,從省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考古工作者在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工作中,發現了宮城兩處門址、一處墩台。陶寺宮城基本完整,自成體系,規模宏大,形制規整,結構嚴謹,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我國目前發現的...

鄒城嶧山南麓曾是邾國都城

根據現有資料,王莽時期的度量衡銅器以前發現很少,只在甘肅定西市和合水縣等地發現了不足10件,而且多為村民偶然挖出。邾國故城這次出土的8件銅器是迄今為止首次經過正式科學發掘出土的,也是一次性集中出...

臨淄:齊國故城考古運用的高科技

近日,為解決齊國故城小城北門、大城西牆排水道口考古發掘地層年代問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董文斌邀請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寶文博研究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和天博士進行了現場考察指導,在臨淄區文物局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