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 古城契約博物館、老照片博物館,十一將開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記者日前從市古城保護與改造指揮部了解到,古城「微博之都」建設已初見成效,一批博物館將於今年十一正式對外開放,部分博物館爭取開放
據指揮部相關發展人介紹,目前古城各類型博物館的建設及布展方面工作進展順利。
按照規劃設計方案,古城以打造全國「微博之都」為目標,籌建35處博物館。
其中利用景點、城門角樓、保留歷史建築等25處,新建博物館10處。
通過將不同歷史斷面、不同文化層次、不同主題內容在博物館的集中展示,充分展現聊城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目前,戲曲文化館、京劇體驗館已經對外開放,契約博物館、民俗博物館、老照片博物館、印刷博物館、民國印象博物館、影像博物館、古城保護與改造博物館、阿膠博物館和紅木博物館等正在積極推進,其中契約博物館、老照片博物館等將於「十一」期間正式對外開放;同時邀請專家正在對葫蘆博物館和紫砂壺博物館進行布展改造提升,爭取「十一」對外開放。
相關連結:
(一)
聊城契約文化博物館入選
2015年山東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
2016年6月11日,由山東省文物局主辦的2016山東省中國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在山東省博物館隆重舉行。
活動上,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三屆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評選結果,由山東建大設計院裝飾分院負責的聊城契約文化博物館項目成功入選。
(二)
走進聊城契約文化博物館:
「土豪」賣掉兩個半「聊城古城」
聊城古城區大街路東范築先紀念館北的一處兩進院落,是市政府無償提供的一座近2000平方米的展示契約文化的博物館——聊城契約文化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裡近千件展品,是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清義從各地藏友捐獻的一萬兩千餘份契約中甄選出的。
在契約博物館收藏的契約中,有一張土黃色、正方形,字跡工整的「賣地契」。
按理說,這「賣地契」並不是特別稀罕的契約,為什麼要特別提到它呢?是因為這張契約所賣土地的面積大到你不敢想像。
那它到底有多大呢?不妨來看看契約內容:
「立賣契人泰安州王無欲,因路遠不便承種,情願將肥城自己馬房、柳灘莊兩處,賣與平陰縣生員孫發祥名下,永遠為業。
馬房宅園坡下共地23頃74畝2分6毫,柳灘共宅園坡下地14頃62畝1分1厘1毫。
馬房大樓一座、草房114間,柳灘草房19間、尾房3間,兩莊上帶青麥……」
契約中王無欲所賣兩處土地加起來有37頃136畝,把頃換算成畝,一頃相當於100畝地,37頃也就是3700畝地,再加上136畝,共計3836畝。
單說數字你可能沒辦法想像出它有多大,那就以聊城古城的面積來做個比對。
大家都知道聊城古城是個四四方方的城,長寬各1000米,面積也就是100萬平方米。
按照一平方米等於0.0015畝,100萬平方米也就是1500畝地。
試想一個聊城古城是1500畝,而王無欲所賣土地足足有3836畝,也就相當於2個半聊城古城那麼大。
「像一次交易這麼大額的地契,我也是頭一次見到。
契約中的王無欲應該是個地主,要不怎麼會擁有這麼多的土地,從這你也能看出古代的地主是多富有了吧!」陳清義說當他看到這張契約時,先是吃驚,「後來想都沒想就展了出來」。
「它對於研究清朝的土地制度和經濟水平,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你像契約中寫明了這些土地共賣了多少錢,算一下就知道當時一畝地多少錢。
」收藏家蔣耀強侃侃而談,這個年逾五十,甚至有點粗線條的男人,唯獨將契約視為珍寶。
(三)
老照片博物館展覽分為歲月遺夢、艱辛歷程、激情年代、改革春潮、江北水城幾個部分。
500多幅照片從清末民初開始,分別以不同歷史年代的民飛構畫了不同時期的精彩瞬間。
館內同時還展出了百餘件老照相機和膠片等器材。
上下兩層,近2000平方米的老照片博物館,目前陳列著近500張老照片。
從1865年之前拍攝的聊城最早的紀實攝影照片,到古城保護與改造之前攝影家們搶拍留下的珍貴資料,展現了晚清、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各個階段聊城的生產生活狀況。
光影流轉,就這樣記下聊城近150年的歷史變遷。
(來源:聊城日報 苑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