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忠縣發現古墓群 包含南宋及明代古墓共27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完成了對忠縣生態工業園區內一處古墓群的搶救性發掘。

考古期間發現了6個古墓群,總面積共1600多平方米,發掘南宋及明代古墓27座,並出土仿宋青瓷、白瓷等精美陪葬品。

工業園區內發現古墓群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負責這次搶救性發掘任務的考古隊員處獲悉,忠縣移民生態工業園屬於忠縣重點工程,位於忠縣西南的長江南岸,距離縣城約15公里,是當前忠縣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

就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發現了掩埋在地下的古墓群。

今年上半年,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受市文物局、忠縣烏楊鎮人民政府委託,開展地下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此次發掘出的6個古墓群,面積達1600多平方米,清理宋、明時期的墓葬27座。

其中,宋代墓葬1座,明代墓葬26座,出土遺物38件,主要有陶罐、瓷罐、瓷碗、瓷盞、瓷盤、魂瓶及銅錢等器物。

古墓群發掘現場

宋代雙室石墓內雕刻有左青龍右白虎

發掘出的宋代墓葬,是豎穴土壙雙室石室墓,平面呈長方形,由墓壙、墓門、墓室組成。

墓葬前部被晚期明代墓葬破壞,頂部被毀。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宋代雙室石室墓,無論從用料、雕刻還是構造方式都非常講究,具有宋代墓葬的典型特徵。

雙室石墓非常講究,宋代的墓通常情況下是以雙開門推門的方式建造,就像仿木門結構。

右側的1號墓室兩側壁由三層條石砌築,條石間用榫卯結構加固,中間層條石左壁雕刻有青龍,右壁雕刻著白虎圖案。

有分析認為,宋代墓室內通常是左青龍右白虎,從青龍和白虎的胖瘦分,南宋時期雕刻的動物常常較瘦,以此可以判斷該墓為南宋時期修建。

左青龍

右白虎

考古隊員還發現,墓室後壁造型很少見,以典型的仿木結構作為它的後龕,雕刻了一個蓮台作為後台基座。

從雕刻紋飾來看,兩端立柱上雕刻有蓮花紋,斗拱上有青龍銜珠作為它的裝飾,後龕的後壁是用寶瓶紋插畫作為它的裝飾。

具有明朝宗族墓群特徵,墓主身份仍是謎

除了宋代墓葬,還發掘了明代墓葬26座。

分為土坑墓和石室墓兩種,其中土坑墓2座,石室墓24座。

在發掘出的24座明代石室墓中,以多室為主,多則八室墓,少則兩室墓。

墓室的後壁均有火焰圖案,具有明朝宗族墓群的特徵。

「這些墓地使用持續了較長時間,墓葬依山而建,層級分布,朝向相似,分布較密集,具備了家族墓地的特徵,為研究明代已日趨完善、成熟的宗法制度對喪葬習俗的影響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該考古隊員說。

從建造方式來看,都是在生土及風化基岩上開鑿墓壙,然後用加工後的條石或石板砌築墓底,用較規整的石板砌築墓壁及後壁,用內壁加工的石板作為蓋板石平鋪在墓葬頂部,而且還有少量的墓葬設計有排水溝設施。

墓室的結構清晰可見

考古隊員告訴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此次發掘的明代墓葬在整個重慶地區都算是中等偏上的墓群規模,這個家族當時也應該是一個大的宗族。

不過,遺憾的是,在整個墓葬裡面沒有明文記載墓主人的身份。

對研究渝東北地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本次發現的大量晚期墓葬,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忠縣晚期墓葬材料的不足,進一步完善了該區域的文化序列。

」考古人員介紹。

據介紹,忠縣所在的重慶渝東北地區,過去的考古工作主要是配合三峽工程開展的。

從前期的專項調查、規劃,到後期的發掘主要集中在145米及以下的低水位區域。

考古情況表明該區域主要為早期人類居住和墓葬區,所以很少有晚期墓葬的發現,致使晚期文化面貌不太清晰。

本次發現並清理的大批宋、明時期的墓葬,對於研究忠縣乃至渝東北地區的文化面貌,進一步完善該區域的文化序列,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考古發掘出土的瓷罐

考古發掘出土的瓷碗

考古發掘出土的魂瓶

在此次發掘中,宋代墓葬雖然數量少,但石構件雕刻精美、寓意豐富,是忠縣地區民間喪葬文化和民間藝術、雕刻技藝的集中體現。

明代墓葬出土的部分精美白瓷碗、盞、盤,醬釉的魂瓶、陶罐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對研究墓主人身份及地位有參考價值。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客戶端。

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文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