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起源圖譜初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鄒雅婷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不僅是國人想要探尋的文明密碼,也是海外許多人士關注的問題。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成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會同教育部、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以及項目首席專家王巍、趙輝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王」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龍紋陶盤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中國龍」

關強表示,「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自2001年正式提出,到2016年完成結項,實現了預先設定的多項目標。

項目研究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所言非虛,文明形成過程具有「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

多學科研究的重大項目

「文明起源與國家產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關於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界很早就開始關注,提出許多觀點和理論,但對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時間裡,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

」關強說。

上世紀20年代起,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現代方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獻和史書,對於古書記載上古史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學術界一直深信不疑的五千年文明體系產生動搖,國外學者甚至提出「中國文化西來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中國學者引入西方的現代考古學,以考古實證的方法來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

正如翦伯贊所言,人們開始「由盲目的信古而進到疑古,更由消極的疑古,而進到積極的考古」。

從上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中國考古學的發現與研究積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具備了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展開系統研究的條件。

進入80年代以來的中國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促進了考古學有關中華文明問題的探索。

199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開創了採取國家工程的形式,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研究重大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的工作模式。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結項後,2001年,「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被正式提出,簡稱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2001-2003年,實施了探源工程預研究。

2004-2015年,探源工程由科技部批覆,國家文物局負責組織,依託「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已實施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結項。

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獲取相關資料的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

研究團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國內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參與。

據關強介紹,探源工程累計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其中以外文或發表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近400篇),出版專著80餘部,培養博碩士研究生及博士後200餘人,實現了預先設定的多項目標,並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多學科聯合研究古代社會的道路。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首要成果,就是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所言非虛。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表示,十幾年來,對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所進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取得了顯著成果,為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據。

在浙江餘杭,學者們發現了大約修建於5000年前的良渚遺址。

遺址包括規模巨大的城址、巨型水壩、土方台等。

「據估算,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以上才能完成。

能組織這麼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工程,如果僅僅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聯盟是不可想像的,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

」王巍說。

在良渚遺址的墓葬中,發掘了製作精良的玉琮、玉璧等與宗教有關的玉器,還發現了象徵軍事權力的玉鉞。

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個階級分化嚴重、產生了權力乃至王權的社會。

王巍等專家據此判斷,以良渚古城為代表,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5000年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

在中原地區,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也發現了體現「古國文明」的巨型城址。

陶寺遺址還發現了冶金術應用的實例,發現了最早的空腔銅器,能夠確定為文字的材料。

依據這幾個巨型城址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探源工程團隊認為,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雖然它們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但是階段性是比較一致的,這是我們一個初步的結論。

」王巍說。

豐富人類文明起源認知

「中國的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也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的這項工作填補了世界文明史一塊非常重要的空白。

」 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表示。

基於90年來中國田野考古學成果的科學總結,經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團隊從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中心城市和強制性權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突出特徵。

這四個特徵不包括西方學術界常用的兩條文明判斷標準——文字和冶金術。

「我們認為,這種差別,恰好說明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

這也算是我們在中華文明的研究中發現與總結的一些不同於其他文明的地方。

」趙輝說。

趙輝介紹,儘管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形成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是相對獨立的,但探源工程最新的發現表明,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觸,源自中亞地區的麥類作物,黃牛、綿羊、山羊等家畜品種以及青銅冶金技術,在這個時期陸續傳入了中華文明。

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被我們加以改造和提升。

比如迅速提升了冶鑄技術,變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技術體系。

「這就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或者能量,也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互相借鑑、兼收並蓄能力。

「如果概括說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徵,就是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綿延不斷。

」關強說,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過程是從多元到一體,也是兼收並蓄的,既有中華大地不同文明之間的兼收並蓄,也有對外界的,包括中亞、西亞文明的兼收並蓄。

「中華文明是個開放的文明,有著很強的融合吸收能力。

所以,我們才特別自豪地說,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的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關強表示,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協商,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續研究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儘快完成指南的編制、發布,精心組織實施。

並積極配合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加強成果整理與宣傳。

同時,繼續對相關重要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有效保護,積極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準備工作,充分發揮古遺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鄒雅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

據央廣網5月28日消息,提到中華文明,很多人都記得這樣一句話「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5000年是如何計算的?在歷史學界,多數觀點認為中華文明從夏王朝開始,距今4000年左右。而在國外,如果按照...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昨天,國務院...

上下5千年!揭中華文明源頭神秘面紗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