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之「越王勾踐」:俺知道它是哪位工匠鑄造的!|典籍中的工人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各位親,

上回說到的幹將莫邪劍,

戰國典籍中多有提及:

《墨子》(宋《太平御覽》卷三四四引《墨子》佚文):「良劍期乎利,不期乎莫邪。

」良劍在乎鋒利能用,倒不在乎是不是莫邪名牌,這口吻確實像墨子重實用輕華貴的風格。

這是戰國諸子中首次提到莫邪(干將)劍的。

《莊子·大宗師》:「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莫邪。

』」金屬都說話了,狂喜自己就要在鑄劍大師手中變成莫邪神劍,這是莊子詩化行文的風格。

《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厲,則不能利。

」我們是第三次引用這句話了。

從這裡看到,吳王闔閭擁有的名劍除了干將、莫邪,還有鉅闕、辟閭等等。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蘇秦有三寸不爛之舌,我們可以給予美喻:他的口才像干將莫邪劍一樣鋒利。

然而,

干將莫邪劍後來下落不明,

因此,

也就有了「是否存在」的疑問。

今天,

咱介紹一把真實出土的「天下第一」名劍

——越王勾踐劍

一是證明中國古代劍師的卓越技藝,

二或可佐證干將莫邪劍不只是一個傳說。

兩千五百年仍然寒光閃閃

越王勾踐,就是那位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了吳國的越國國王(約公元前520年-前465年)。

干將莫邪劍是鐵劍,釋放出來的是以鐵劍為代表的鐵兵初試鋒芒的信號,而同期兵器的主流,還是以青銅為材。

越王勾踐劍,就是青銅製的。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

越國劍出土於楚國,這是邦交和戰爭使然。

不說這個。

且說那越王勾踐劍重見天日之時,目擊者都覺得應該高呼一聲「天哪!」才能表達他們的震驚之感。

那劍竟然還是那樣寒光閃閃,毫無銅銹,視2500年悠悠時光若無物。

那劍仍然鋒利無比,前鋒和兩鍔皆鋒利無比。

寶劍出土現場,一位民工興奮地撲上去「握手」,一觸即血流如注。

後來有研究人員有意摞起20多層紙,以劍割之,穿透無礙。

寶劍全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重875克。

劍的製作也精美絕倫。

劍身布滿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

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格(劍柄與劍身之間部分)外突,正面鑲有藍色玻璃(玻璃!這也是一種了不起的生產發明!),背面再用綠松石鑲嵌出美麗的花紋。

劍柄為圓柱體,柄上纏著絲繩並刻有三道戒箍。

在靠近劍格的劍身部分,刻有八個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乍(作)用劍」。

「鳩淺」通假「勾踐」,專家由此識別此劍就是傳奇國王勾踐用劍,因名之「越王勾踐劍」。

《考工記》稱劍為大刃類兵器,記載該類青銅兵器的銅錫配比為:銅占四分之三,錫(鉛等)占四分之一(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

以劍而論,這類兵器是必須既有韌性而又堅利的,成其韌性則需要四分之三的銅,堅利則需要四分之一的錫(鉛等)。

1977年,復旦大學曾對越王勾踐劍作過科學檢測,測得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有少量的鉛、鐵、鎳、硫。

加上鉛、鐵等物質的含量,與《考工記》中的配比仍有偏差,即含錫量不足四分之一,這應當是越王勾踐劍的鑄造更加精密的緣故。

更加精密還體現在,劍身各處銅錫配比各有不同。

其中劍脊含銅較高,含錫量只有15.2%,這就使得劍的韌性達到最好,不會被敵劍砍斷(如我們常在格鬥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劍刃則含錫較高,達到18.8%,這就使得此劍既堅且利。

劍也是澆鑄成器的。

同一把劍而有不同的金屬配比,這就要求在鑄造過程中,必須分兩次(以上)澆鑄,再複合成一體,專業上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

我國鑄劍師在兩千多年前就掌握了此項高級技術,實在值得高聲喝彩。

採用複合金屬工藝製成的劍可稱為「複合劍」,因劍脊含銅量較高,眼觀呈黃(金)色;刃部含錫量較高,就泛出白(銀)色。

一把劍能閃射出黃(金)、白(銀)兩種光芒,因此也被稱為「兩色劍」。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躺在墓主人朽壞的身體左側。

專家說,密閉絕氧的墓葬技術,是越王勾踐劍經兩千多年而不銹的主要原因。

越王勾踐劍是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與曾侯乙編鐘齊名的該館鎮館之寶。

說不定就是他,歐冶子!

吳越鑄劍業一向發達。

原因有三:

一、吳越爭強,且西向中原列國爭霸,故都好戰,刺激著兵器業的發達;二、吳越是水鄉,且多丘陵,中原式戰車難以馳其輪,故作戰以步兵為主,步兵作戰以短兵相接為宜,劍妥妥具此優點;三、吳地富藏銅、錫礦,為鑄劍業提供了資源保障。

《考工記》稱:「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此所謂「地氣」者,可以將上述三個原因都包括在內;離開吳越就不能再鑄出那麼好的劍了,從這個判斷句也看出吳越鑄劍師技藝水平是他國工匠所無法複製的。

吳有干將莫邪,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匠心之作,這是存在於文本中的稀有的幸運。

因為我們知道,古時候的大部分工匠,他們的名字都是被遮蔽了的。

越王勾踐劍,由勾踐自用是對的,豈能由他「自作」?一個偉大的工匠的名字又被一個國王的名字遮蔽了。

但是越國還有一位鑄劍名師,也在文本中留下了名字。

他叫歐冶子,被稱為中國鑄劍業的鼻祖。

如果說干將莫邪更近於傳說中的人物,則歐冶子就是更近於真實的工匠。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在講述干將鑄劍的故事時已先交待:干將「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

另有典籍則稱歐冶子是干將師傅而兼岳父,因為莫邪就是歐冶子的女兒。

不管真實還是傳說,反正干將莫邪與歐冶子就這樣親密地交集了。

現在,我又從我的書架上找出成於東漢的另一部典籍——《越絕書》(《吳越春秋》之文,往往參考此書),其中「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篇,記歐冶子鑄劍之事很詳細很好看:

卻說越王勾踐有五把著名的寶劍,都是歐冶子鑄造的,分別是:

湛盧

純鈞

勝邪

魚腸

巨闕(荀子提到的鉅闕)

這五把寶劍都是青銅鑄造,其中前三把是大的,後兩把是小的。

對於這五把劍的鑄造過程,文中極盡神奇之描寫,比干將莫邪鑄劍還要神奇:

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洒掃,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

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
(技)巧,造為大刑(劍)三,小刑二……

赤堇山、若耶溪,都在今浙江紹興(若耶溪還是大美女西施浣沙之地),此以說明歐冶子是越人,在越國,采越礦,鑄越劍。

但也有說是在越國另一個地方即今福建松溪鑄造的,當地有山就叫湛盧山,故出爐的第一把劍就叫湛盧劍。

湛盧劍鑄出後,卻被吳王闔閭得去了(可能是越王勾踐的父王允常進貢的)

但闔閭無道,子女死,以人殉,於是「湛盧之劍去之如水」。

一天早上,楚昭王醒來,竟發現湛盧就在他的枕邊。

湛盧的故事代表了中國劍的總精神,即仁愛好生而非殘暴好殺。

這種精神,也是鑄劍師工作的動力之源。

歐冶子鑄劍時,雨師、雷公、蛟龍都來幫忙,連天帝都下來親為裝炭,這情節是告訴我們,天地間所有的正能量都在參與和鼓動著這人間的創造。

這正能量,就是生的力量。

後世傳說,一代代風雲變幻,而湛盧劍一直在人間輾轉流傳,後來傳到了岳飛手中

由正能量參與鑄造出來的名器,合當由一身正氣的英雄使用,這也是鑄劍師所追求的。

可惜魚腸劍就沒有湛盧劍那樣的好運氣。

魚腸劍也到了闔閭手中,且馬上就被藏在魚肚子裡,由闔閭(那時還稱公子光)指使的刺客以之刺死了身穿三層鐵甲的堂兄弟吳王僚,闔閭這才「繼」位為王。

魚腸劍一出道就背上「兇器」的黑名,這是歐冶子始料未及的。

也正是魚腸劍的遭遇,加快了湛盧劍進入楚國的速度(此處亦參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的記載)。

雖然後來那位名叫專諸的刺客也頗被人奉為英雄,魚腸劍遂也被美為勇絕之劍,但終究有些慚愧慚愧的。

也許您會說,歐冶子畢竟也只是傳說中的人物而已,當不得真;那五把絕世寶劍也一樣,當真就累了。

一直有種風氣,那就是懷疑我們傳統中的好,好人物好東西一概疑其沒有,雖鑿鑿正史,也指其造假,何況神話傳說哉(最近有指「四大發明」為謊言的文章在朋友圈中轉發。

我,絕不轉發!)。

而越王勾踐劍的忽然出土,就是為了向世人證明,歐冶子是有的,歐冶子鑄的寶劍也是有的!而且,說不定鑄造越王勾踐劍的匠師,就是歐冶子!

歐冶子和干將合作鑄鐵劍

同樣,以下故事我們也不能只認其為傳說。

還是《越絕書》「寶劍篇」記載的:

楚王召風鬍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此二人甲世(甲於世,世上第一)而生,天下未嘗有。

精誠上通天,下為烈士。

寡人願賚邦之重寶,皆以奉子,因吳王請此二人作鐵劍,可乎?」

這裡提到的風鬍子是相劍專家。

在這個故事裡,干將和歐冶子兩位鑄劍大師(師徒或師兄弟關係)精誠合作了。

他們同受楚昭王高薪聘請,專為楚國冶制鐵劍。

他們「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分別是:

龍淵

泰阿

工布

龍淵劍後因避唐高祖李淵名諱而易名「龍泉」,成為「出鏡率」最高的寶劍代名詞。

龍泉劍還被視為中國第一把鐵劍,具有開先河的地位。

茨山據稱在今浙江龍泉市,龍泉市也因龍泉劍而得名。

卻說楚昭王「見此三劍之精神,大悅」,問風鬍子三劍名稱,因何稱名。

風鬍子描繪說,看龍淵劍,如登高山而望深淵,深不可測,如有龍盤,故名「龍淵」;看泰阿(又名太阿)劍,要看它劍刃放射出的光彩,那光彩「巍巍翼翼」,又如「流水之波」;而工布劍,據風鬍子的描繪,是有紋理的,其刃彩就由紋理間起,到劍脊止,那刃彩具體像珍珠卻又不能鑲在衣服上,也像流水,綿綿而不絕。

卻說楚昭王得此三劍,晉國及其附庸鄭國聞而求之,不得,乃興師圍楚,三年不解。

最後呢,楚王持泰阿之劍,親自登城指揮,晉鄭聯軍立馬潰敗,血流千里,而且一夜之間,將士們的頭髮都白了。

楚昭王感嘆道:

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

楚昭王這句台詞很經典。

讀書至此,有分教:

什麼是真正的劍的精神?仍然是仁愛好生的精神,具體則是捍衛和平的精神,而不是好戰殺人的精神。

按我們傳統的概念說,我們鑄造的是王道之劍,而不是霸道之劍。

這一點,也是歐冶子和干將們的自覺追求,這是他們作為匠師必須具有的境界。

他們能答應楚昭王,為楚國鑄劍,可以想像是對其寄予著期望的。

而歷史並不按他們的善良想法出牌,乃至於劍成鋒指,殺人盈野,這,已不是工匠們所能左右的了。

此外楚昭王所感嘆,還是無意中表示的對製造精神、工匠精神的讚嘆。

這一點亦須明白不糊塗。

再想想,當我們到湖北面對真實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而忍不住嘖嘖稱嘆時,我們稱嘆的是什麼?不也是鑄劍工匠那精益求精的先進位造技術嗎?

製造本質上是一種和平的力量,是對美好世界的創造而不是破壞,即使是兵器製造,也是如此,甚至更須如此。

正是深源於此,才有湛盧、龍泉等寶劍響亮至今的名聲;而在江、浙、閩山水城市間,許多地方都有歐冶子和干將莫邪鑄劍的遺蹟,我們都視其為美好的地方而心嚮往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銅時代的最精美作品——越王勾踐劍

春秋時代,吳越地處江南水鄉,山地丘陵多,地理位置決定了適合短兵器使用,因此刀劍製造業相對先進。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之一干將是吳國人,打造了「干將」、「莫邪」二劍;另一個最有名的鑄劍師歐冶子是越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