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出土不腐乾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墓志銘記載墓主是明朝的右都御史,此墓主顧姓,明朝官員,為明朝御史顧佐之孫。

據《太康縣文化志》載,顧御史,姓顧,名佐,字禮卿,太康縣城西顧窯人,明朝建文年間進士,永樂初年任應天府尹,明遷都北京後,顧佐任順天府尹,永樂八年任御史。

後葬於太康縣,顧佐墓於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高8米,周長80米,墓冢為圓錐形,墓前有石馬樁兩個。

顧佐(1376-1446年)為官剛正,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

相傳顧佐入內廷辦公,獨處一間小夾室,不是議政不與官員們群坐。

人們稱他為「顧獨坐」。

正統十一年(1446年)去世。

此次出土的墓葬,為顧佐之孫顧朴。

百年古屍不腐之謎

千百年屍體不腐爛無非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深埋,一個是密封

古代的墓都是用「三合土」築成的。

棺木一般用檀香木做成的。

*檀香木質地比較密,而且是一種香料,能防蟲蛀,具有極強的耐腐性,棺木密封好,周圍土質的溫度適宜,可以長久保存。

*三合土是用什麼做的,真的堅不可摧嗎?口說無憑,實驗為證!

三合土的來歷,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常被用在陵墓、要塞上,它的出現,彌補了石灰在防水方面的不足,還增強了建築凝膠材料的堅韌性。

民間流傳,三合土的配方主要有三種:石灰、黏土和糯米;紅糖、黃土和糯米;河底泥、貝殼粉、雞蛋清、糯米汁、樹膠五合一。

到底哪種配方才是三合土的「真身」呢?

《好奇實驗室》在杭州找到了一家古建築修復公司——臨海古建文物工程公司,那裡的師傅能夠配出三合土。

「三合土抗凍性能特別好,以前在北方用得比較多,南方一帶主要是用在地面表層的澆築。

不過,三合土的配方靠口口相傳,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配方,很難說哪一種效果最好。

臨海古建文物工程公司李士友工程師說,配製三合土一般需要三種材料,主要就是石灰,南方地區也用蠣殼灰代替;另外一種是黃土或者黏土;然後再摻少量的沙或者石子、碎瓦片、谷料。

李士友掌握的配方是:石灰、黃土、沙石、桐油和糯米漿。

這些材料不算稀奇,關鍵是看配比——石灰跟黃土的配比一般是四六開,或者是三七分;沙石少一點,大概占一成;然後還要摻入一點桐油和糯米漿,主要是起黏合作用,相當於混凝土裡面的水泥漿。

材料攪拌完之後,把它們堆在一個正方形的模子裡,接下來是關鍵的一步,要用木槌反覆地敲。

李士友說,這主要起到凝結固化的作用,要拍到表面光滑為止。

敲敲打打半小時,一盤硬邦邦的干沙石,竟然敲出水分來,變成一整塊黃黃的泥土。

「三合土的特性是敲打次數越多,放置時間越久,也越堅固,這是因為裡面的石灰和黃土都有一個從生到熟的演化過程。

」李士友說。

實測三合土比水泥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