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這幾期的國寶,你為誰投上寶貴的一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這個節目,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一、故宮博物院

1、《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繪畫畫卷作品。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

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極具展翅翱翔之態。

《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主要守護人:李晨

2、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清代乾隆年間燒制,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其標誌著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頂峰,享有「中華瓷王」的美稱。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它高86.4cm,口徑27.4cm,足徑33c。


​主要守護人:王凱

3、石鼓又稱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大秦帝國的「東方紅」。

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

627年發現於鳳翔府陳倉境內的陳倉山(今陝西省寶雞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 「石鼓文」(大篆),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 《獵碣》 。

​主要守護人:梁家輝

二、河南博物院

1、婦好鴞尊出自中國商朝晚期,是發現最早的鳥形酒尊之一。

該器造型實用、紋飾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該件鴞尊,英姿颯爽、雄壯威武,細細觀察它身上的紋飾,主紋高出器物表面,陰線的刻紋相輔,整件鴞尊的紋飾主次分明,有著鮮明的層次變化,具有商代銅器的大氣肅穆和獨特的神韻。

​​主要守護人:劉濤

2、賈湖骨笛出土於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1986年至1987年,這裡先後出土了20多支骨笛。

笛孔有5、6、7、8之別,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

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

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

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主要守護人:蔡國慶、蔡軒正

3、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主要守護人:雷佳音

​三、湖北省博物館

1、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

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

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

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

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主要守護人:段奕宏

2、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主要守護人:撒貝寧

3、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主要守護人:王剛

那麼,看了這些國寶的你,想為那一個投上票票呢?

如果是我的話,故宮博物院我就投《千里江山圖》,因為它給我的感覺就是赤裸裸的好看。

河南博物院我會投「雲紋銅禁」,畢竟裡面那段前世的表演,實在讓我感動(何況那個小孩整個表演過程一直在抖腿~),最重要的是它的今生讓我很感嘆。

湖北省博物館我會投「雲夢睡虎地秦簡」,原因嘛,還是前世今生講訴得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