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的,農村老人出殯的棺材為何要十幾人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都知道的,城裡老人是火化,在農村一般還是土葬… 我們古代的人去世,講究的是入土為安,後人得給去世的先人埋葬立碑才算完事兒,不然旁人拿出孝經對著你念咒。
農村土葬不論是在家還是出殯的途中棺材不能落地,如果落地,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
就代表棺材應該埋葬到這個地方了。
還有的地方說是,慈棺落地為不舍,凶棺落地為不甘。
在家或途中暫歇時,要兩個長木凳在下面支撐,由村裡的年輕力壯的男人分別抬起綁在棺材上的木棍,前後對成分布,這樣不僅平穩,重量分布比較均勻。
直到把棺材抬到選好的土葬地方,才能落地。
如果土葬地方較遠,需要預備幾個人,抬棺材的人累了,多數地方是放在長凳上擱著暫歇,有些地方是由準備輪換的其他人頂上去地,不能讓棺材落地再換人。
為了慎重,有時有幾個人會守在棺材旁邊,以免發生意外,致使棺材落地。
極少情況下槓子偶然性的折斷,迷信的解釋是被抬的逝者,平時性格古怪,為人比較惡毒,這樣的人出殯時會折槓子,當然這只是迷信的解釋。
正因為抬棺過程中不能出意外、不能落地,所以抬棺的人選擇很重要。
土葬抬棺不限於十多人:最少的有四人,如果木質好、厚實,再加上逝者的體重、裝扮、棺材表面的油泥、油漆、連接的金屬構件、抬棺的粗繩、抬槓等的重量合起來,如果路程稍遠的話,四個人抬起來比較吃虧。
所以大多數地方是八人,俗稱「八大金剛」。
大然有些人家為了排場,也有16人,32人的,甚至有報導河北張家口陽原一楊姓人家老母去世後,其家人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64人抬著棺木在西城大街上遊街,這個就跟皇帝的待遇差不多了,這種32人或64抬的葬禮被稱為「二龍槓」。
出葬之前殯葬隊伍要繞行全村主要街道,在村子的中心地帶抬棺隊伍還要邊舞邊唱,顛轎表演。
而所唱歌曲也多為老歌,有《北京的金山上》、《南泥灣》、《拜大年》等人們熟知的老歌。
過去皇帝棺材是64人抬的,這個主要是皇家禮儀規定的,另外皇帝的棺材是多層的,重量也大,因此也需要64人抬。
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約有一千六百人之多。
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浩浩蕩蕩,十分威風。
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
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
當然土葬是一種歷史現象,每個公民應該響應國家的政策,積極倡導節約土地和資源、並有利於環境衛生的火葬
出殯抬棺時為什麼中途不能落地?要是剛抬出門口就落地了呢?
出殯抬棺時為什麼中途不能落地?要是剛抬出門口就落地了呢?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從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到赤裸裸地回去,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自古以來,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在以前土葬的年代,很多出殯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