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大將,戰功赫赫,死後屢遭掘墓,屍骨凌亂,不得安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個世紀70年代,為配合當地公路建設,安徽省考古人員對位於蚌埠市東郊曹山上的一座明代墓葬進行了發掘。
該墓墓室依山構築,為一大型磚石單券式建築物,正對龍子河,背負曹山峰,符合所謂風水學所說的富貴大墓。
的確,其墓前神道長225米,神道兩側對稱立有石雕,有戰馬、有跪羊、有坐虎,還有文臣、甲士。
考古人員一眼就認定這些石雕系明初石刻中的精品。
最奇怪的是,神道前端立一石碑,高6.35米,上面原刻有長達數千字的碑文,卻已被人逐字鑿去。
民間傳說,由於墓周邊區域均為鳳陽府屬地,李自成起義軍在這裡的破壞活動頻繁,碑文是李自成義軍鑿去的。
但也有不同聲音。
有人認為,由於碑文是建文帝朝翰林侍講博士方孝儒寫的,而方孝儒觸怒了明成祖朱棣,被誅殺,則方孝儒留下的文字也全部被鑿去不留。
不管如何,種種跡象表明,這座明代大墓的主人身份非同小可。
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過程中,發現墓中有數個盜洞,被搗碎打爛的陶瓷片隨處可見,棺蓋甚至被搬放到盜洞附近,成為盜墓者上下用的「梯子」,棺內屍骨架已被放到棺外,棺外還拋棄了一把盜墓用的鐵斧。
幸好,墓內的墓志銘記錄完整,上面記載,墓葬的主人赫然是明朝開國大將湯和!
湯和,字鼎臣,濠州鳳陽東鄉東湖村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鄉好友,同時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朱元璋早年在濠州皇覺寺當和尚時,湯和與幾十個志同道合、身強力壯的夥伴投奔了起義軍,並因作戰勇敢而被授以「千戶」官銜。
湯和富貴不忘兒時玩伴,寫信誠邀朱元璋共謀義舉、同享富貴。
朱元璋參加紅巾軍後,很快就成長為軍隊里著名的將領,湯和則是他手下的得力幹將,追隨他南征北戰,屢立戰功。
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起大明帝國後,先封湯和為中山侯,後又加封信國公,參議軍國大事。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湯和病逝,享年70歲。
朱元璋念及湯和在戰爭年代對於浙江東部的甌江流域有著特殊的貢獻,追封他為「東甌王」,諡號「襄武」。
湯和既然屬公侯級別,墓中的陪葬品自然不會少。
可惜,歷經盜墓者洗劫,墓中所剩,全是些小件。
饒是如此,考古工作者還是從中出土了相當數量的文物,含金、銀、銅、瓷、陶、木、玉等器物多達百餘件,比如金貼花、銀杯、銀壺、銀香爐、銀鎖、玉佩件等。
湯和墓後室右側還有一側室,營建草率,葬一女棺,出土時也有女用金銀首飾等。
該女壙志未記,不見著錄,不知為何人?更不知她和湯和是什麼關係。
就在考古工作人員遺憾萬分之際,一個意外的驚喜降臨:有人在墓室的深水中清理出一件大型青花帶蓋瓷罐——「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並且完好無損。
這個元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大罐高47.5厘米,口徑15.6厘米,罐口外撇,斜肩鼓腹,肩腹交界處有兩隻對稱的獸形耳,罐底為矮圈足。
瓷罐通體以青花作畫,繪有花紋6層,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青花瓷器堪稱國之瑰寶,是研究元明之際青花作品的重要實物資料。
2005年,曾拍出一件價值2.3億的元青花瓷罐,該件物品比現在湯和墓出土的尺寸要小很多。
而且湯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瓷罐既有明確的紀年,又有確切出土地點,則價值不言而喻。
湯和墓怎麼會陪葬元代的青花瓷罐呢?
原來,朱元璋在當吳王時就已占領了景德鎮,而元朝還未滅亡。
吳王朱元璋讓工匠生產了一批非常精美的瓷器送給功臣。
這些瓷器最終成了大臣們的陪葬。
總之,湯和墓里的這個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大罐堪稱元青花的珍品,代表著元青花最高製作水準,現在成為了安徽蚌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明朝一開國功臣,死後墓地被盜,墓中倖存的一件文物,估值超3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蚌埠市東郊曹山附近進行道路整修,工人無意間發現了一座古墓,迅速將此事上報。接到報告後,考古學家火速趕到現場,隨即對墓地展開了保護性挖掘。起初,專家認為該墓地比較隱蔽,應該保存的...
湯和墓被盜,盜賊不識貨,一件文物扔在墓中,專家驚喜萬分
1395年9月,朱元璋得到一封讓他十分心痛的奏報,信國公湯和死了!悲傷之餘,朱元璋下詔輟朝一日,遣官弔祭,追封湯和為東甌王,並敕建墳塋於曹山之原。第二年,靈柩入土,墓門封閉,直到500多年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