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課:用工匠精神做圖書選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豹眺君按
工匠精神不是一個新話題,只是近年來隨著中國製造不斷遇到新問題,使得國人開始反思,中國製造與歐洲、日本差距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裡。
圖書出版也是,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徐永傑看來,作為一個編輯,應當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精雕細琢,做好選題評估。
只有思考未來,才能更好地應對行業變化,應對讀者閱讀習慣、閱讀需求的變化。
▌徐永傑,機械工業出版社
柳傳志有一段話,很能說明問題。
為什麼中國能製造出高難度的原子彈,卻無法製造出工業產品所需的關鍵元件?他認為,造原子彈,是一群人用極認真的態度做一件事,儘管複雜度很高,但只需做幾次;而製作關鍵元件,則需要更多的人一直用認真的態度,一年、兩年、幾十年不間斷,這個中國人做不到。
每每想起這段話,既有屈辱感,也有使命感。
對此,我思考的不是改變別人,而是希望能從改變自身開始,做好日常工作,傳承工匠精神,認認真真完成當前負責的選題評估工作。
選題評估,應對市場變化的利器
近年來,圖書品種越來越多,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原有的策劃出版運營模式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作為出版單位,思考的不是要改變外界環境,而是要改變思考問題的體系、運作選題的方法。
為此,諸多出版單位不約而同地祭起選題評估這件法寶,以期從源頭提升圖書品質,增強自身競爭力。
每家出版社選題評估的方式不盡相同。
據調研,人民社由21名專家參與的兩輪評估機制,有明確的評估原則、評估要點和評估觀點;機械工業出版社採用三級評估機制,有較為嚴格的評估流程和評估標準;商務印書館採取的是內部選題三審制和外部匿名評審制;中華書局由9名專家參與的選題論證會制度等,其目的大多是從提升產品力、強化策劃力等方面入手,以期把編輯培養成選題的「主人」,而不是淪為選題的「僕人」。
由此看來,選題評估已成為部分出版單位應對出版行業市場變化的一大利器。
評估需要專業,專業依賴調研
對選題的優劣提不出恰當的評估意見,對選題的判斷缺乏事實和數據支撐,或是從非策劃工作的角度泛泛而談,這些都是不專業的表現。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於對要評估的選題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是評估前對選題的適用行業、產生背景、出版必要性、讀者對象等缺乏必要的調研和思考。
專業的評估,需要提前做好功課。
對我來說,所要參與評估的項目不囿於所熟悉的領域,這也是大部分評委都會遇到的問題。
像我,以前主要涉足經管領域,很少接觸科技類圖書,因此,評估科技類選題前就需要熟悉科技行業的新發展,了解科技領域的新技術,藉助開卷、三大網站等搜集科技類圖書出版新動態。
例如,在評估電工技能入門方面的選題前,需要做如下幾個方面的調研:一是開卷領域調研;二是據此進行競爭對手調研;三是同類書調研;四是內容調研。
前三個方面的調研,讓我對該領域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哪些出版社涉足、有哪些暢銷作者、我社有哪些編輯在關注等。
在進行內容調研時,避開自身「非專業」的不足,選取相對簡單的「開關的檢測應用」內容,以部分推總體,分別調研機工社、電子社、化工社等銷量居前的圖書中的相關內容,以期了解各社、各暢銷作者的寫作特點以及市場較為接受的表現模式。
基於此,再看所要評估的選題,才更有可能做到以理服人、以專業服人。
立足全局,力求客觀、公正
評估選題也需要全局觀,需要評委能站在行業、出版社的角度思考,才能得出相對恰當的結論。
選題是否立項,如果離開出版社相關文件的規定、離開出版社長期發展的戰略要求,無異於無源之水,缺少評判的依據,就談不上客觀、公正了。
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正意味著給予人們所應得的。
看一個社會是否公正,要看它如何分配公民所看重的物品;看一個制度是否公正,要看它存在的意義及其所尊重的德性。
選題評估制度,通過評估編輯在選題策划過程中是否有效解決「圖書給誰看」「能解決什麼問題」「與同類書相比有什麼特色」等問題的做法,旨在提升出版社的產品力、增強編輯的策劃力。
例如,有一本古玩方面的選題,從單個選題的角度,作者知名度、市場前景等方面都不錯,但要從分社發展、社戰略定位的角度審視,則有可能會對分社經營、出版社品牌塑造、讀者品牌認知等方面帶來不當的引導。
由於類似的選題在評估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如何取捨需要評委具備明確的立場。
那麼,什麼樣的選題算是好選題呢?好選題的調研要深入,編輯要對行業、競爭對手、同類書等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好選題的定位要清晰,寫給哪類讀者、滿足哪類需求、選擇哪類作者等要有理有據;好選題要以讀者為中心,內容編排、版式設計、營銷方案等的選擇要不能離開讀者需求。
總之,好選題要能解決「圖書給誰看」「能解決什麼問題」「與同類書相比有什麼特色」等一系列問題。
評估的結論很簡單,但得出公平、公正的結論的過程則相對複雜,既需要一個相對科學的評估標準,也需要評委從微觀、宏觀層面分別審視選題。
這是因為,一個選題的通過與否可能會影響其他編輯、其他分社的選題策劃、取捨等各方面的行為。
去自我中心化,從讀者的角度評估選題
近年來,換位思考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參與選題評估的過程中,卻發現包括我在內的部分評委和編輯身上存在「偽換位」「假換位」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缺少客觀的市場調研;傾向於關注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數據和事實;深陷「我為讀者代言」的設想中。
換位思考時,常常會激發自己的讀者身份,聯想到自己的閱讀偏好,一旦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就很容易得出符合自身偏好的結論。
例如,在評估少兒類選題時,我常常會想起小時候的閱讀需求,自覺不自覺地會以此作為評估標準。
殊不知,此一時彼一時,不同時代的閱讀需求存在相當的差異,沒有對當前80後父母及其子女的客觀調研,我們想的並非一定就是讀者內心的獨白,也很難得到策劃編輯的認同。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那是因為,我們往往會給「換位思考」預設一個前提,那就是「一旦換位思考,就會了解讀者,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教授關於「兒童自我中心化」的研究,逐漸明白我以前的行為也應屬於「自我中心化」的範疇。
「自我中心化」趨向會讓我們更多地以自身的經歷來揣摩讀者的心理。
我們都不願被代表,但此時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代表讀者發聲。
實際上,之所以出現「偽換位」「假換位」,就是因為我們「無視」預設前提的錯誤性。
如何避免「自我中心化」趨勢呢?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存有偏見,然後藉助客觀的銷售數據,進而了解真正讀者的需求。
當我們對市場有了解時,就會對目標讀者有一個粗略的認識,大致能勾畫出他的形象、性格和需求特徵。
這樣,我們在評估選題時,才有可能把自己回歸成一個陌生的讀者,從讀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審視選題。
一旦能進入讀者的角色,自然能了解他的需求,以及如何與他溝通。
追本溯源,探究策劃的本質
選題評估為我提供了一個接觸不同領域策劃流程、了解不同編輯所關注該領域的策劃要點的機會,透過這些外在表現,抽絲剝繭,發現、分析、總結出策劃的本質規律。
探究策劃本質規律的目的,旨在通過制定規範化策劃流程提升編輯的暢銷洞察力,通過制定可借鑑的策劃模板培養新編輯的一般策劃力。
例如,針對成熟編輯,選取策劃流程上的關鍵節點,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地進行總結,如已針對同類書分析、營銷方案制定、作者選擇等進行總結,下一步還會針對行業洞察、競爭調研、需求確認、版式設計等進行總結,以期提升編輯的專項策劃力;針對新編輯,分類總結出部分細分領域的策劃步驟、策劃要點模板,如正在進行的旅遊類、繪畫類、考試類、專著類、教材類等領域的總結,以供新編輯學習、模仿,儘快上手。
總之,選題評估的好處就在於,在評估選題的過程中,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何有人會這樣思考?有人會有那樣的想法?然後會逐漸意識到自身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選題評估也需要「精於心,簡於形」。
從選題評估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簡單的現象入手,分析、研究、總結,而後再逐步回歸到策劃的基本層面。
由此可知,只有思考未來,只有關注編輯成長,才能更好地應對行業變化,應對讀者閱讀習慣、閱讀需求的變化。
點擊關注我們
有靈魂、有立場、有看點的
出版傳媒產經媒體
關注內容產業創新
服務出版產業升級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傳承人類優秀的文化是出版人永恆的追求、不變的信念
文/張建明面對日新月異的圖書市場,要想策劃出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圖書,圖書策劃人必須轉變理念。因為理念是行為的指南。市場化的圖書生產,必須依靠出版人理念市場化來實現。市場經濟的發展加速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