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河裡青銅文化博物館國慶節開館 4件國寶級文物靜待國慶亮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宣統二年醴陵彩墨彩松鷹紋瓷瓶,國家二級文物。

「瓿王」——商獸面紋巨型銅瓿,國家一級文物。

商獸面雲紋銅鐃,國家一級文物。

商獸面鳥紋提梁銅卣,國家一級文物。

胡耀邦題「何叔衡同志故居」原件,國家一級文物。

東漢銅龍,國家二級文物。

長沙晚報記者 李廣軍

今年國慶節,位於寧鄉縣黃材鎮的炭河裡青銅文化博物館將開館,屆時,寧鄉縣文物局收藏的700餘件文物都將在這裡與遊客見面。

本報5月27日《國寶級「瓿王」將亮相》一文披露此消息後,很多讀者紛紛打來電話,想知道究竟有多少珍貴文物將在博物館展出,是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文物背後又有什麼故事……近日,長沙晚報記者來到位於寧鄉縣玉潭街道振興北路的寧鄉縣文物局,探營該局庫房,第一時間為市民帶來有關這些珍品的獨家報導。

庫房

看似普通其實防護嚴密

進入庫房要經過多道門

寧鄉縣文物局的所在地,是縣城的老城區,周圍依然保留著獨門獨戶的格局,在城市的繁華中獨享一份靜謐。

縣文物局是一棟普普通通的4層樓房,只有大門口掛著的牌匾,提醒這裡就是為省內乃至全國考古界學者所矚目的「寧鄉銅器群」研究的重要地點。

時不時有市民從門口經過,偶爾探頭張望一眼,但並沒有看到什麼特殊之處。

如果不是熟悉內情的人士提醒,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在這棟樓的庫房內保存著700餘件文物。

文物局的庫房就在大樓內,這裡可謂防護嚴密。

要到達這裡,需要經過上樓的兩道鐵門,再加上庫房的兩道防護門,連開數把大鎖,才能得其門而入。

「我們這裡管理堅持『專人、專庫、專業』的原則,24小時值守,監控系統全天候,而且與110報警系統進行了聯網。

」寧鄉縣文物局局長李喬生介紹,按照要求,進出庫房嚴格執行至少兩人同進同出制度。

庫房安全、堅固,包括各種防火、防盜、防潮、防蟲、防塵、防光(紫外線)等設備和措施齊全。

共700多件文物存放於此

設專櫃重點保管貴重藏品

在這樣的嚴密保護下,庫房內共保存了700多件文物,包括古青銅器、鐵器、玉器、瓷器和紙製品等,其中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國家一級文物4件,還有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178件。

「對於一級藏品、保密性藏品、價值貴重的藏品,我們設立了專櫃,進行重點保管。

」打開數道鐵門,李喬生邊走邊介紹。

庫房面積不大,但一切井井有條。

只見一排排專櫃內,一件件青銅器靜靜地躺在裡面。

如果不是有專家在旁邊介紹,記者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之大。

文物

「瓿王」有點像農戶家的水缸

溈水上游發現青銅器300多件

一進庫房大門,記者就看到一個巨大的壇狀青銅器擺在一旁。

看得出來,它是一個容器,與農戶家的水缸有些相似,圓體、斂口、廣肩、大腹。

「這個就是『瓿王』——商獸面紋巨型銅瓿,通高62.5厘米、口徑58厘米、肩徑89厘米、重61.9公斤。

該器是目前所見商代銅瓿中體形最大者,國家一級文物。

」李喬生介紹說。

瓿,是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

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

跟絕大多數寧鄉青銅器的出土地一樣,「瓿王」也出土於溈山腳下的炭河裡。

據初步統計,溈水上游流域共發現青銅器300多件,許多是國家一級文物。

其中,有樂器——鐃、鍾;酒器——尊、卣、壺、瓿等盛酒器,爵、角、觚等飲酒器;飪食器——鼎、簋、敦、盤;兵器——戈;生活用器——鏡、燈、燭台、帶勾、薰爐、文房用具。

小孩河中游泳發現「瓿王」

村民山中採藥挖出兩國寶

商獸面紋巨型銅瓿的出土,看起來很簡單:2001年6月16日,黃材鎮溈水河,4名小孩在河裡游泳。

他們在河中發現一個盆狀的物品露出了水面,於是將這個物品撈上來後上交給了當地派出所。

後經文物部門鑑定,這正是「瓿王」——商獸面紋巨型銅瓿。

當地一位放鴨人後悔不迭,說他常在河岸邊走,腳踏寶貝卻不識寶。

「這是商獸面雲紋銅鐃,同樣是國家一級文物。

」李喬生指著銅瓿旁邊專櫃內的一件文物告訴記者,大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青銅打擊樂器,湖南發現最多。

這件文物的發現很離奇:1993年8月,寧鄉縣楓木橋鄉一村民在師古寨頂上采草藥,結果遇到了一條蛇。

村民一路追趕這條蛇進了一個山洞,結果在掏洞時挖出了2件銅鐃。

出土後,其中一件上繳到寧鄉縣文物局,現藏於長沙市博物館;另一件被人販運到深圳,後由公安部門追回,現藏於寧鄉縣文物局,也就是專櫃內的商獸面雲紋銅鐃。

第三件國家一級文物——獸面鳥紋提梁銅卣,長32厘米,重5215克。

1996年7月10日,寧鄉縣橫市鎮灘山村金塘紅磚廠職工發現了這件文物。

卣,是一種古代盛酒器,口小腹大,有蓋和提梁。

記者看到,獸面鳥紋提梁銅卣呈碧綠色,橢圓形體,有扁平提梁,兩端為獸首,器蓋、器身有精美的圖案。

寧鄉縣文物局庫房收藏的第四件國家一級文物,是胡耀邦所題的「何叔衡同志故居」原件,這是1986年胡耀邦為何叔衡誕辰110周年所題的字。

如今,依此製作的牌匾,懸掛於寧鄉縣沙田鄉何叔衡故居的槽門上。

2013年,何叔衡故居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00餘件文物國慶與市民見面

現「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風采

在庫房裡,記者還看到了兩件熟悉的文物——今年3月寧鄉農民熊尚豐和肖愛民發現並上繳的一對宋代魂瓶。

本報曾以《寧鄉農民挖出文物主動上交》為題報導過此事。

在庫房裡,記者還欣賞了數件國家二級文物,其中包括西周雲雷紋銅甬鍾、唐菊蝶紋銅鏡、東漢銅龍、清宣統二年醴陵彩墨彩松鷹紋瓷瓶、清隆慎金帽頂(清代武將用品)、元山水紋銅筆架等。

離開時,李喬生認真地對櫃門上鎖,門窗關嚴,拉閘斷電,並記錄下當日的出入庫人員情況。

他說,這裡所有的文物都將在近期移交給炭河裡青銅文化博物館,因為在那裡,「安防、消防、技防系統都會上一個檔次」。

今年國慶節,青銅文化博物館和炭河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一起對公眾開放,700多件文物將走出塵封的庫房與大家見面,讓市民真正領略「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的風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