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悟此心直了成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命蘊涵著各種各樣的力量。

無明代表一種強大的蒙昧的力量,這使人們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

還有貪慾的力量。

各種各樣的對外界的需求,對財色名食睡的需求,對地位的需求,對情感的需求……這些需求推動著你不停地向外追逐,在追逐中又不斷製造需求。

還有情緒的力量。

這些力量共同組成了生命的瀑流。

在這種瀑流的沖刷之下,我們千方百計地滿足需求,逃避恐懼。

比如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大家總想著多賺錢,賺了錢多買點保險,等等。

還有的時候,我們用各種各樣的娛樂讓自己暫時忘記痛苦。

但我們很少回頭審視:「恐懼」是什麼東西?「沒有安全感」又是什麼東西?是否多買保險就有等於有了安全感?是否逃避恐懼就沒有了恐懼? 因為科技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現在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

但是現在的人製造問題的能力更強。

社會問題很多,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直面問題的根源。

所有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就是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這個問題一般人都不敢面對,一天到晚都在逃避,拚命逃避。

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佛陀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阿含經》記載,佛陀在深林里修行時如何面對恐懼。

當佛陀禪修時恐懼生起,他不改變姿態,繼續禪修,迴光返照,觀察恐懼。

看看恐懼是一種什麼心理?它到底能對我怎麼樣?運用智慧的覺照直面現實,恐懼終將消失。

禪宗二祖向達摩祖師請教如何安心,達摩曰:「將心來,與汝安。

」不安的心是什麼?當你向內審視,你會發現不安的心了不可得,根本找不到。

這就是佛法的禪修,幫助我們直面內心的情緒和糾結。

這些情緒是沒有根的,它的產生來源於錯誤的設定。

輪迴的河流從無盡的過去延續到無盡的未來。

佛陀在解決輪迴的現象時,探討輪迴的源頭在哪裡。

普通人做事隨波逐流,佛陀則是逆流而上。

這個探討源頭的心理過程,用佛教常規的方式來表述,叫做「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十二個要素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老死是我們當下的現象,凡夫的生命必然老死。

從老死去尋找產生老死的因,這種因是業力的因,也是內心煩惱的源頭。

會找到什麼呢?就會一步步追溯到無明。

光明不在時,黑暗讓你感覺到它是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很可怕的東西。

它是一種力量,讓你什麼都看不清楚。

可是只要點燃一盞燈,黑暗又是什麼?黑暗了不可得。

智慧的心燈通過禪修被開啟出來的時候,內心的無明就被驅逐了。

學佛的過程就是點亮心燈的過程。

釋迦佛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就是發現了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盞智慧的心燈。

每個人的生命里都具有佛性。

「佛」意為覺,佛性就是覺悟的本性。

中國的禪宗就是秉承這樣的見地修行的。

《六祖壇經》的核心命題:「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悟此心直了成佛」。

我們的內心都具有菩提自性——覺悟的本性,這種本性本來就是清凈的。

修行者體認到了覺悟的本性,就可以邁向成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