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一座失落的古城 5300年前壯觀的水利工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歐洲華語廣播記者梁伯鈞發自杭州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和良渚街道,是中國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在1994年、2006年、2012年3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因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
良渚文化有發達的稻作農業
這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呈現多樣化和專業化,已普遍使用犁耕;水稻生產規模大,僅在餘杭茅山遺址就發現了總面積達55000平方米良渚文化稻田;糧食產量也較高,在莫角山南面池中寺台地發現的一處倉儲區就有20多萬斤的炭化稻穀。
良渚文化有門類齊全的手工業
良渚文化時期玉石製作、制陶、漆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等手工業門類齊全,技藝上都達到較高水平。
尤其是以琮、璧、鉞為代表的玉器,其品質、數量、體量、種類以及雕琢工藝達到了中國史前治玉水平的一個高峰,形成了玉禮制度,影響深遠。
良渚文化有明顯的階層分化
在良渚古城遺址內,考古發現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王陵級別的墓地,還有文家山、後楊村、江家山等貴族墓地,也在卞家山、廟前等處見到了平民墓地,這些墓地和墓地中的諸墓葬,形象地說明當時社會已被分裂為無權者與有權者、貧困者和富有者,以及掌控何種權勢與擁有多少財富的高度分化的社會階層。
良渚文化有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
據考古學家推算,良渚古城總土方量超過700萬立方米,古城外圍水壩工程總土方量超過288萬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是原始社會階段那種血緣組織做得了的,需要高度集權、精心規劃、統籌組織、長期營建才能完成,這是良渚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誌。
良渚文化有統一的精神信仰
神人獸面紋遍布良渚文化分布區,並且形象統一,形態穩定,是良渚玉器圖案的母題,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標誌著當時社會有著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良渚文化有具備原始文字特徵的刻畫符號
在良渚遺址出土文物上發現的刻畫符號已經超過600個,有專家認為這些刻畫符號已經處於原始符號發展的高級階段,具備了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權力和信仰中心,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時擁有城牆和水利系統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遺址,標誌著良渚文化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良渚古城呈現出四個方面的特徵:
一是規模宏大。
良渚古城由宮殿區(約0.39平方公里)、內城(約2.8平方公里)、外城(約6.31平方公里)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組成,古城外圍還分布著體量巨大的水利系統,有考古學家將良渚古城稱之為「中華第一城」。
二是功能齊全。
僅在古城內城就發現有宮殿區、王陵區、倉儲區和作坊區的考古遺蹟,顯示出城市文明的明顯特徵。
三是規劃合理。
整個古城系統的布局與山形水勢充分契合,所展現的「水城」的規劃格局與營造技術,盡顯良渚先民傑出的規劃理念。
四是影響深遠。
良渚古城的布局,與中國後世都城「宮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結構體系類似,體現了社會等級的「秩序」建設,凸顯了權力中心的象徵意義,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城市規劃的典範。
近年來,良渚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不斷深入,良渚古城的田野考古多次榮獲中國田野考古的最高獎,還在首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榮獲「世界十項考古發現」之一。
良渚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逐步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普遍認可。
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在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後指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
良渚遺址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
在去年底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科林·倫福儒教授在報告中又指出:「而現在,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來看,良渚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幾乎是同時的」。
論壇期間,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們紛紛表示:「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止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弗農·斯卡伯勒);「良渚的藝術是世界級的,與任何新石器時代文明相當,甚至更好」(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教授米里亞姆·斯塔克);「這是一個具有世界級重要性的遺址,不只對中國重要」(英國學術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傑西卡·羅森)。
杭州良渚發現現存最早大壩 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在杭州市區西北郊的餘杭區瓶窯鎮,有個名為石塢的小水塘。水塘邊有一座蓄水壩,連接了兩個小山頭,它是5000多年前所修建。像這樣的古老水壩,在當地有十多條,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組巨大的水利系統。這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