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盜墓的故事,光知道《鬼吹燈》可不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張彰
2015-12-20 11:28 來自 有戲
字號
中國文化尚靜不尚動,喜居不喜遷。
傳教士和冒險家們四處尋找金銀財寶、傳教、冒險的前現代,中國的同志們都還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只有等到交通足夠發達,才開始出國留學,尋找救國圖存之道,懸掛跳傘、深潛鮮有人嘗試,但I came, I saw, I took a photo就從者眾了。
但是中國人不愛冒險又愛聽故事,對文化創作來說,沒有冒險很多故事講不了,電影奇觀就缺少基石,非得挖掘一些本土文化資源補上不可。
《鬼吹燈》就有這樣的意義。
沒那麼多域外的驚奇歷險可以講述,那講講地下的事情也不錯。
《鬼吹燈之尋龍訣》發布會。
其實嚴格來說,《鬼吹燈》系列還真不太像是在講盜墓,胡八一、王凱旋、shirley楊三位同志沒有「摸金校尉」盜墓取財以充軍餉的任務,進入墓室也沒故意破壞,大部分時候和電影《尋龍訣》里一樣,是在尋找關鍵道具,這和《古墓麗影》、《印第安納·瓊斯》系列沒有本質區別,而且其故事之所以好看,就在於在複雜危險的環境中依靠主觀能動性解決各種問題,而到達槨室的距離被放得足夠長,因此一路上又是遠古生物,又是屍洞,還都有據可查,所以好看。
更何況電影里這三人屬於被人利用,三人儼然是被迫改行的老手藝人迫於壓力不得不重操舊業,好不悲涼。
而在中國講這樣的故事,還沒有西方「殖民主義」的種種危險,相對安全。
有人說盜墓之風不可提倡,盜墓小說開了個很不好的頭,帶動的風氣很不健康,事實是,盜墓不是今天才有的,盜墓文學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呂氏春秋》卷十《安死》里有一段話:「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
』人必相與笑之,以為大惑。
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之墓也。
」抇是挖掘。
《述異記》
這段話是批判先秦厚葬之風的,那麼顯然從那時起盜墓就已經開始了。
盜墓由來已久,盜墓故事歷史也不短。
《呂氏春秋》只是記載,《搜神記》開始有相關傳說,到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故事就基本成形了。
《異苑》的第七卷專講墓冢奇聞,可見當時民間流傳盜墓傳說必不會少。
聽是可以聽,但是不禁止、不提倡、不鼓勵,所以故事的結尾總得來點報應。
報應可能來自四面八方。
《搜神記》
《搜神記》(卷15)里記錄了一個廣川王的盜墓故事。
廣川王劉去從小不學好,喜好呼朋引伴,兼好女色,需要錢,所以「好發冢。
發欒書冢,其棺柩盟器,悉毀爛無餘;唯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逐之,不得,戟傷其左足。
是夕,王夢一丈夫,鬚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足?』乃以杖叩王左足。
王覺,腫痛,即生瘡,至死不差。
」
廣川王為漢武帝劉徹之兄劉越的孫子。
劉去盜墓時將墓中跑出的一隻白狐狸的左足弄傷了,結果當晚回家做了一個夢,被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用手杖敲了敲,左腳紅腫,生了爛瘡,終生不愈。
報應來自動物的還有一個故事,載於《異苑》:
「蒼梧王士燮,漢末死於交趾,遂葬南境,而墓常濛霧,靈異不恆。
屢經離亂,不復發掘。
晉興寧中,太原溫放之為刺史,躬乘騎往開之,還即墜馬而卒。
」這個故事是說王士燮的墳墓有怪異的現象,墓上常會有霧罩著,盜墓者都怕。
時為刺史的溫放之不信邪,偏要掘開。
結果回家的路上,從馬上跌下來摔死了。
還有墓主人親自上手報復的。
《敦煌實錄》中有一個故事。
一夥盜墓賊盯上了王樊的墓。
結果挖開之後,發現王樊的魂魄還在,也是吃驚不小,結果王樊這位同志非常大度,愉快地表示我死都死了,你們拿些東西回去換錢養家,你們的孩子以後就如同我的孩子一樣,你們的妻子……盜墓賊們就大肆搜刮一番,臨走時,王樊捧出樽酒,說朋友們忙了這么半天都渴了吧,這酒如何如何好,你們不妨嘗嘗,好讓咱們的階級情誼再升華一下。
盜墓賊們也就喝了,結果回城時正值破曉時分,等到城門打開,守城官兵一看這一夥兒人臉上都黑漆漆的,肯定有問題啊,一搜身上,金銀細軟無數,當天就破了案。
《庶齋老學叢談》
還有更神奇的,據說金朝末年洛陽有一姓朱的盜墓賊,盯上了宋太祖的永昌陵。
開棺之時,朱某看見趙匡胤腰間繫著一條玉帶,一看便知道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便動了心思。
但宋太祖的身量較大,棺內空間又小,不太好辦。
朱某想了一個法子,用帶子套上太祖的脖子,另一端系在自己腰間,他跨騎在屍體上,用腰部的力量將屍體拉起來。
這個辦法果然奏效,朱某一發力,趙匡胤的屍體便被拉了起來,屍體的嘴巴突然張開,朱某被趙口中噴出的黑色黏液顏射了,根本洗不掉,仿佛黑色胎記一般。
後官府據此罪證將其緝拿歸案,其本人亦因此得「朱漆臉」之號而名噪一時,最後官府知道了,將其本人及手下杖斃。
此段奇事出自元代《庶齋老學叢談》。
還有被墓中機關幹掉的。
《酉陽雜姐》前集卷一三《屍簾》之「李邀」記載,盜墓賊入古家後,先到遇一堵石門,錮以鐵汁,賊以「羊糞沃之方開」。
打開石門,「箭出如雨,射殺數人,以石投之,遂止」。
開第二門後,「有木人數十,張目運劍,又傷數人,以棒擊之,兵仗悉落。
」等到進入放置棺槨的內室,則突然風起而沙出如注,待其奔出,「門已塞矣,一人復為沙埋死。
」石門阻隔、暗箭、木人運劍、風起沙出這四種機關,《錄異記》卷八「李道」條中也有,只是順序不同。
其他三項暫且不表,注沙這一招還真有考古發現。
1998年11月初,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位於西安北郊尤家莊省交通學校新校址建設的隨工清理考古中,發掘了一座漢代積沙墓(編號為98SXJIII區M18),墓中就有大量經過專門篩選的細沙。
這些細沙原本積於槨頂,由於棺槨打開,部分從掉頂盜洞流入槨室。
現存槨頂積沙層厚0.4一0.6米。
2008年12月初,考古專家在渝北區洛磧鎮亦發現一座2300年前的巴人貴族積沙墓,棺槨上方6米和側面數十厘米全是細沙。
《太平廣記》
當然啦,這些都不是最神的,最神的還是莫名其妙「報應」就來了。
《太平廣記·墓冢二》(第390卷)「張紹軍卒」條,丙午年間,江南的軍隊包圍留安,但軍里紀律渙散,士兵心不在打仗上面,卻到處挖墳掘墓,尋找財寶,上司管也管不住。
監軍使張匡紹手下有兩個士兵,盜掘了城南一座墳墓,得到一隻椰子殼做的杯子,獻給了張匡紹。
並告訴張,當時打開棺材時的情形,墓中沒有什麼珍寶,就這個杯子。
但有一綠衣人躺在墓內,就如活人一樣,因害怕沒敢動。
意外的是,等到這兩名士兵回到駐地時,綠衣人竟然已經坐在那裡了,一天出現了好幾次,令人討厭。
當時人認為這兆頭不吉,過了一兩天,這兩名士兵全都戰死了。
此故事出自北宋時志怪小說《稽神錄》,原文是這樣的:
丙午歲,江南之師圍留(明抄本「留」作「晉」)安,軍政不肅。
軍士發掘冢墓,以取財物,諸將莫禁。
監軍使張匡紹所將卒二人,發城南一冢,得一椰實杯,以獻匡紹。
因曰:「某發此冢,開棺,見綠衣人面如生,懼不敢犯。
墓中無他珍,唯得此杯耳。
」既還營,而綠衣人已坐某房矣,一日數見,意甚惡之。
居一二日,二卒皆戰死。
歷代傳言說盜墓影響氣運的也不少。
董卓也盜過墓,結果被呂布殺了,死於非命,曹操盜墓幹得風生水起,結果曹氏只保得46年國運。
但真要說起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大概誰也比不了乾隆爺了。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 1785年——1787年),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葺。
這次修葺未尊原制,有的建築被拆除或縮建,「拆大改小十三陵」。
據說是乾隆看上了朱棣長陵祾恩殿的金絲楠木大柱,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
經劉墉(劉羅鍋)、紀曉嵐等人的勸阻,乾隆皇帝不得已放棄了拆長陵的念頭。
但他仍命人拆毀了永陵大殿,換下該殿的楠木,用於建設自己的裕陵。
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動工,每月花費白銀不下於30萬兩,花了十多年時間方才建成,規制僅次於長陵,與朱翊鈞的定陵不相上下。
經過乾隆這次「修葺」,永陵祾恩殿縮小了。
《大明會典》記載,祾恩殿重檐7 間,左右配殿各9間,恩門面闊5間。
乾隆重建後祾恩殿變為5間,恩門減為3間,柱網分布也與舊制不同。
清朝皇帝自順治始,多有「盜木」的習慣,用於修築宮殿、陵寑,康熙、雍正都干過拆毀明代建築建陵的事情。
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則只有乾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乾隆的裕陵被孫殿英盜了。
盜墓是不對的,但厚葬樹封之風也頗值得商榷,金銀細軟撇開不提,很多在今天屬於世界記憶遺產,屬於全人類共有的寶貝也被墓主帶入墓中,就不太合適了,當然這有苛責古人之嫌。
財帛動人心,厚葬之風一起,就難保不被賊人盯上,這是一定的。
想要永絕後患,安心長眠,大概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像成吉思汗那樣,不樹封,不事張揚,下葬後還要讓萬馬奔馳碾壓,再令守衛守護至新草長出為止,任誰也找不到在哪,真不愧一代天驕。
關鍵詞 >> 鬼吹燈
繼續閱讀
乾隆皇帝盜取明朝皇帝陵結果自己陵墓被盜屍骨全無,你說是報應嗎
慈禧墓,乾隆墓 絕世珍寶被孫殿英一盜而空被盜墓處:清東陵中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境內,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盜墓者:「盜墓將軍」孫殿英,盜墓時身份是國民革命軍...
歷史上有哪些奇葩的盜墓賊?
盜墓現象自古以來就有,根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期,有些貴族的墓葬,就有被盜現象,文獻中記載被盜的最早的大型墓葬為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由此可見「盜墓史」其實就是一部另類的「中...
揭秘「勇敢者的遊戲」:為何盜墓者大多不得好死
這時候,社會道德、人類倫理的威力便開始發揮作用了。社會通過法律之外的各種形式和手段,對盜墓者進行譴責,甚至祭出「詛咒」的撒手鐧,給盜墓者設計出了「遭報應」的人生結局——盜墓者多不得好死。此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