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創新意義的抗戰題材力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5月13日,由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人民文學雜誌社、重慶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范穩長篇小說《重慶之眼》研討會」在京舉行。
專家認為,《重慶之眼》是抗戰題材長篇小說創作領域具有創新意義的力作。
本版特節選研討會專家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 2017年中國文藝原創精品出版工程入選項目
★ 2017年4月中國好書推薦榜入選書目
★ 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
李敬澤(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關於抗戰的書寫一直是中國文學中非常重要的脈絡,這個脈絡一直延伸到現在。
這部作品對於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如何在幾十年來抗戰書寫的脈絡中不斷推進,都有特別的意義和價值。
就範穩來說,從《吾血吾土》到《重慶之眼》,能自覺地投入到抗戰史的書寫中,這本身就體現了一個作家對國家民族歷史的責任感,以及他自身在藝術上的雄心、志向。
《重慶之眼》不僅僅記敘了我們民族歷史上那悲壯的一幕,而且寫出了民族的精神,既有對大的歷史的把握,也有在大歷史中對一個具體的人,一個個生靈的形象、性格的充分展現。
許正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剛剛公布了2017年中國文藝原創精品出版工程(二期)項目,《重慶之眼》這部作品入選其中。
《重慶之眼》給我們策劃出版重大題材精品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一是要具有做好重大題材出版工作強烈的責任感和敏銳的眼光。
面對「重慶大轟炸」這段厚重的歷史,亟須更多有分量、有深度、有震撼力的作品,《重慶之眼》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二是要具有打造重大題材出版的精品意識,體現工匠精神。
作家范穩先生查閱了超過400萬字的文史資料,採訪了超過20位當年「重慶大轟炸」的倖存者,歷時3年完成了這麼一部作品。
《重慶之眼》的責任編輯也多次與作者深入討論初稿,精益求精。
陳興蕪(重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編輯):「重慶大轟炸」一直是我們重點關注和挖掘的題材,近年來我們與全國史學界的專家合作,出版了《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100卷),包括「重慶大轟炸」在內的抗戰大後方歷史進行了深度的研究和豐富的呈現,但遺憾的是還缺乏以文學形式反映「重慶大轟炸」歷史的精品力作。
為此,我們與范穩先生進行多次溝通研討,最終達成了出版《重慶之眼》的共識。
范穩先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懷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入採訪潛心創作,書稿成形以後又反覆地修改打磨,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經過作者和出版編輯的精心打磨,最終呈現給大家。
高明光(《求是》雜誌社原社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名譽會長):長篇小說《重慶之眼》在挖掘抗戰大後方歷史方面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
《重慶之眼》寫的是大後方廣大群眾在抗戰中所受的苦難和作出的奉獻,寫作角度比較特別。
小說沒有刻意去教育人們應該怎麼樣,但始終蘊含著一種精神,無形中使人內心深處受到教育和震撼。
作品以對日本的起訴索賠為線索,把「重慶大轟炸」的事情一件一件串起來,這樣不僅使得歷史有了現實感,還使得現實有了厚重感。
施戰軍(《人民文學》主編):范穩為這部作品下的功夫確實讓我們感到敬佩,他不僅在重慶周邊「扒書」,找到「活」的資料,還在各種檔案裡面查閱,另外他自己還去日本找戰爭的親歷者和資料的持有者,反覆探訪、核對,使得這部小說在非虛構的底色中達到了一種虛構和非虛構之間的平衡。
如何在戰鬥中激發出我們民族的心志,尤其如何在戰後修復和生長我們自己民族應有的心志,這樣的一種主題,這樣的一種思想探索,以前我們的作家也很少涉及,但范穩卻在作品中寫得非常充分。
如此用心,如此用情,用正聲來寫,才能有這樣一部好的作品。
對於中國文壇來說,這部關於「重慶大轟炸」的長篇小說的重要性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聶震寧(韜奮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范穩用愛國主義精神來寫《重慶之眼》這部作品,傾注了他的感情和辛勤勞作。
我對范穩這部作品特別佩服的地方是他運用了一種敘事的網狀結構,這個網狀結構使得他的作品極大地增加了豐富性。
作品裡面有豐富的人物描寫,包括像唐老三這樣的人物看起來是閒筆,實際上還是把生活的豐富性寫出來了,非常難得。
范穩到日本、重慶做了大量的田野作業,只有擁有這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寫作精神,才能有好作品源源不斷地出來。
胡平(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抗戰題材創作是國際反法西斯題材創作的一部分,從中可以體現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
然而,過去此類題材創作還比較弱,寫戰爭寫抗戰的時候,著重寫侵略和反侵略的主題,缺乏人性深度,因而在世界上還缺乏影響力。
范穩的《重慶之眼》角度完全不一樣,它立足於揭露日本法西斯滅絕人性的戰爭罪行,作品一條線寫「重慶大轟炸」,一條線寫索賠,後者仍然在揭露「重慶大轟炸」反人類的罪行,所以這部作品意義重大。
這部作品也書寫了文化抗戰的主題,這也是其他作品比較少見的。
重慶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所獲得的榮耀不僅是在軍事上,而且體現在普通百姓不屈不撓的精神上。
作品中寫了一家死了十幾口人還要堅持辦婚禮,飛機轟炸大家還要賽龍船,這就是一種文化的抗爭。
同時,他也寫到了日本的反戰文化,體現了日本友人對中國的支持。
作品在文化抗戰這一點上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
李朝全(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范穩具有深刻的歷史意識,不單單把抗日戰爭作為寫作對象來考察,而是把它放在整個歷史坐標上考察,放在中華民族抗敵脈絡上來考察的。
在《重慶之眼》一書中,歷史與現實交織,虛構與非虛構交織,把個人與歷史、大的家國情懷交織在一起,同時把殘酷的戰爭和美好的愛情交織在一起,顯示了長篇小說創作中存在著各種可能性,這些探索具有創新意義。
邱華棟(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范穩的結構藝術和敘事技巧非常好,他的時間意識非常強,用了一種時間編織法,像織布的梭子來來回回動,把整個敘事架構起來。
這種時間的跳躍和切分給我們巨大震撼。
吳秉傑(中國作協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我認為《重慶之眼》這個眼留下的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歷史責任,不僅僅是歷史是非的問題,是留給我們一種很寶貴的財富。
我認為作品對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都做了一些深入的概括,非常有價值。
白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范穩的寫作總體上看是比較內向,比較重視寫人的心理世界,寫人的精神層面,寫這些精神的博弈,這種寫作在《重慶之眼》里發揮到了極致。
這部作品用一種最柔軟的手段,把最殘酷的事情體現了出來。
與以往抗戰小說不一樣的是,《重慶之眼》有大事件、大轟炸、大人物、大活動,但是也有很多小細節、小人物、小情感,這種反差與小說中人物家國情懷和個人命運的勾連,讓我們看到了日本侵華的殘酷性、非人性,而且可能還會引起我們對一般戰爭非理性以及殘忍性的反思,這在近幾年的作品中不太多見。
劉大先(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作品在處理歷史和現實方面體現了創新性,比較巧妙地處理了史料與虛構、過去與現在、理性與情感、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形成比較厚重綿密又氣魄宏大的文本。
它使歷史沒有僅成為一種英雄讚歌或者傳奇軼事,而是認識到歷史既留下了遺產和責任,也留下了教訓和債務,需要我們去清理、清算與核查。
小說顯示了歷史進入到現實當中的歷程,這對於將歷史傳奇化、神話化、戲謔化的風氣而言,在歷史觀上是一個很好的警醒和修正。
劉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副編審):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包括主流話語方面都是希望宏大敘事能夠更加被作家和研究者所重視。
《重慶之眼》最大價值,恰恰在於它在抗戰題材,在反映抗戰的文學作品這麼一個領域裡,向我們表達了一種重構宏大敘事的可能性,展示了長篇小說尤其抗戰題材文學作品往往是最能夠以宏大敘事闡釋社會現實和歷史本質的文學形式。
聶夢(中國作協創研部助理研究員):對《重慶之眼》這部小說我的閱讀感受首先是深受震動,我覺得它是一部苦行之作,是范穩用雙腳走出來的作品。
再就是感動,我覺得范穩是有英雄情結的作家,他把英雄的形象、鮮活的生命感,與人情味緊密地貼合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力量。
通過《重慶之眼》,我們也看到了在一條充滿正氣的道路上,仍然有著豐富的寫作資源和無邊的文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