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路縣故城路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副中心更高大上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路縣故城遺址南城牆南側剖面夯層。


路縣故城遺址發現的陶豆。

路縣故城遺址發現的瓦當。

路縣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圖。

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的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日揭曉,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位列其中。

該遺址位於潞城鎮古城村,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墓葬1146座。

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這個發掘僅一年多的考古項目,幾乎動用了全國的力量,「這一年的成果,可抵一般程序發掘下3到5年的成績。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介紹。

另外九大新發現包括: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浙江慈谿上林湖後司岙(音ào)唐五代秘色瓷窯址、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和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

故城遺址描繪郡縣之縣的模樣

「自郡縣制以來,縣一直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行政機構之一。

但長期以來,我們只清楚都城的樣子,卻不清楚當時的縣是什麼樣子。

」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發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於唐代廢制。

劉慶柱說,這次在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發現的路縣故城城址,正描繪了地方行政單位——縣的模樣。

「經勘探,這個城四四方方,正體現了中國的文化傳統。

」劉慶柱表示,路縣故城遺址體現了中國古代「中」的理念,「如同故宮在北京城正中一樣,路縣故城也位於整個縣域的中心,這是一種政治行為,體現了容納百方的理念。

「過去文獻很少對縣這一級的基層政治單位有所記載,如今的發現價值很高。

」劉慶柱表示,接下來還有大量的發掘、科研工作要探索。

比如,搞清縣府衙的布局就是當務之急。

「哪些是司法機關,哪些是行政機關,哪些是倉儲機關,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進一步探明的重要內容。

」劉慶柱說。

千座古墓勾勒千年民族融合史

「這座縣城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從漢代到宋、遼、金、清。

」在路縣故城的發掘中,以城址為中心,在2公里半徑範圍內,考古人員清理了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1146座,包括戰國—西漢墓葬163座、東漢—魏晉墓葬724座、唐墓89座、遼金墓葬29座、元代墓葬4座、明清墓葬138座。

其中,戰國—漢魏時期墓葬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包括土坑墓、磚室墓、瓮棺葬、瓦室墓等。

在唐墓中,還發現了唐成宗開成二年幽州潞縣丞艾演墓。

劉慶柱說,這一遺址將作為遺址公園對外展示,意義非常重大。

「能夠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保留下如此規模的考古遺址,說明了北京市政府和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

這也是北京地區首個在城市基本建設考古中完整保護下來並建立遺址公園的大遺址,人們終於能夠親眼看見2000多年前的北京(燕國)是怎麼治理國家的了。

」同時,路縣故城遺址通過城市結構和墓葬分布的交融,體現了作為政治中心和多民族融合地區的北京在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以及多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遺址公園將一邊發掘一邊展示

路縣故城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孫勐介紹,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6年,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周邊墓葬群。

其中北牆基址長606米,東牆基址長589米,南牆基址長575米,西牆基址長555米,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

「目前正繼續清理去年在南城牆發現的排水渠。

希望通過明確其走向,了解城內水如何通過城牆排到城外。

南城門及附近城牆也將進行清理。

」孫勐表示,通過對水渠的清理,不僅能夠更清晰地掌握整個縣城的布局,對後續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更是意義重大。

今年1月9日,北京市政府已正式批覆對路縣故城進行整體保護,建立考古遺址公園。

「路縣故城遺址的發掘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持續過程,因此,遺址公園的建設或許將與考古科研工作並行,應該是一種『一邊發掘,一邊展示』的形態。

」孫勐表示,將來,人們或能親眼目睹路縣故城露出「真容」的全過程。

考古新發現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豆大珠串展現先民「愛美之心」

「距今12000多年前的遺址中發現的珠串,最小的直徑不足2毫米。

什麼概念?一個綠豆的五分之一大!在這個微細的工藝品中心,還要穿一個洞!」說到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發掘出土的精美石制文物,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嘖嘖稱奇,「可見當時人們的愛美之心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該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三個文化層位,揭示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文化序列;其中還獲取逾萬件的石製品,包括各類細石器、精美的小型兩面器和形制多樣的石磨盤—石磨棒。

在12000年前的層位上,還揭露出一組條帶狀分布的柱洞。

「這是在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首次發現的房屋建築遺蹟,說明人們開始『下山蓋房』了。

」在同層還發現多處具有結構特徵的火塘,與同期北美古印第安人用於加工食物、具有多層結構的火塘十分相似,表明先民對火和熱能具有了嫻熟的控制利用能力。

劉慶柱說,這些遺物和遺蹟描繪了一幅賀蘭山腳下的古人類群在噴涌的泉水邊構築營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與生息勞作的美好圖景。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再現秦漢天子祭天歷史場景

「中國古代國家的功能包括『在祀與戎』。

祭祀與中央政治直接相連,是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劉慶柱說,在漢書和史記中,都有「天子祭天」的記載,「文獻記載,漢高祖劉邦在繼承秦人雍四畤(音zhì)的基礎上增設北畤,形成完整的祭祀五帝系統,並將郊祀雍畤作為王朝最高祭禮。

此後,漢代皇帝曾先後十八次郊雍。

」然而,實物證據此前從未見到。

這次在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發現的大量與祭祀相關遺存,確認了這裡是西漢初期設立的國家最高等級、專門用於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場所——北畤。

「這是首次在秦都雍城附近發現的與古文獻記載相吻合、時代較早、規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國家大型祭祀遺址。

劉慶柱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秦漢時期最高祭天儀式場所的歷史空白,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這一重要歷史過程中的祭祀制度、政治制度、禮制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浙江慈谿上林湖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

秘色瓷「生產車間」揭開千年謎團

神秘的秘色瓷一直是古代皇家專用,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人們只聞其名,未見其面。

直至1987年法門寺地宮打開,秘色瓷的廬山真面目才得以示人。

然而,它的生產過程、產地、內涵等謎題,一直懸而未解。

「大家隱隱約約知道是在浙江生產,又不知道具體在哪兒,怎麼做的。

此次浙江慈谿後司岙遺址的發掘,確定了此處就是秘色瓷的生產地點。

「產品與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可以完全對應,千年疑團迎刃而解。

」劉慶柱說,後司岙窯址是秘色瓷的「生產車間」,是一處生產水平高超的窯場。

「除了生產貢御的秘色瓷外,同時還生產民用瓷器。

」找到它,就揭示了秘色瓷的成功燒制工藝奧義。

據了解,考古人員在勘查了上林湖地區一百多個窯址以後,才確定了秘色瓷的生產地點。

「對今天已成為水庫的上林湖進行了詳盡的水下勘探,弄清了窯址所在位置當年的自然地貌,為探討原料的來源和產品外運提供了重要資料。

」相關考古人員表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