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座談會發言摘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西北大學名譽校長 張豈之

我們越是臨近「兩個百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越加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深深地聯結在一起。

2013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講清楚」,闡述「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從而說明中國歷史、中國道路有其鮮明的獨特性。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從「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許多挑戰,對此不能視而不見。

我們走自己的路,必須要有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立足點,有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先進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引導。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繫,指出: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2015年9月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兩次提到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他強調:「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這些就是我們倡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應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具有文明創造精神、窮本探源的辯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精神、博採眾長的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等。

溫故才能知新,這些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實基礎。

總之,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又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這就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精神力量。

中國夢與傳統文化

復旦大學圖書館原館長、教授 葛劍雄

實現中國夢需要集中一切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而傳統文化就是一項主要的資源,也最有利於調動國人的積極因素。

但傳統文化也有其局限,如果不深入探究其精神實質,一味模仿復古,只會起消極作用。

如果不注意創造性轉化,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而且傳統文化的正確理念往往只停留在概念,集中於精英,今天必須使之形成社會實踐,面向大眾,方能發揮作用。

例如中國的傳統孝道,如果我們只是理解為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那其他文化無不如此;如果只是讓青少年披上漢服,穿上唐裝,叩頭跪拜,更是連形式也做不到。

實際上,孝道的本質在於維繫家族的精神支柱,保證家族和社會的繁衍,所以才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

孝道的繼承與弘揚不僅使先民一代又一代,自覺或不自覺地儘可能生育,盡最大努力撫養後代,積極與外族通婚,爭取外族的同化和融合。

在天翻地覆、生死存亡之際,總是將家族的延續放在首位,當作盡孝的實際行動,或者爭取忠孝兩全。

今天現代化國家和發達地區都面臨著生育率降低、人口數量下降、老齡化加劇、家庭觀念淡薄等難題。

一些國家企圖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加以緩解,但事實證明,經濟手段作用有限,對中產階層更無計可施;而法律只能保護已有的生命,卻無法強制人們生育。

如果將傳統的孝道轉化為現代的價值觀念,即保證家庭和社會的繁衍是每一個人的義務,更是青年不可推卸的職責,同時積極保障男女平等。

如果我們的後代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和薰陶,將孝道融入逐漸確立的基本價值觀念,以後就會將家庭和睦、生兒育女、尊老愛幼看作人生不可或缺的內容和應盡的職責。

中國傳統文化中能用之於現代轉化的資源很多,必定能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社會理想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李君如

中國夢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追求,淵源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連接了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同時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之間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橋樑,把黨的意志與人民的共識、民族的情感連接了起來,也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自覺責任。

那麼,什麼是中國夢?中國夢的內涵和實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如果從文化上來研究中國夢,我以為,其價值內涵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夢,是有價值追求的社會夢想。

從其價值追求來講,中國夢就是在中國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夢想。

也就是說,在國家層面上,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層面上,要堅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在公民個人層面上,要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

這樣的追求不就是中國夢嗎?或者說,在這樣的價值觀引領下實現的理想社會,不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嗎?深入考察這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個文化之根,這個根既包括了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優秀成果,也包括了中華民族近代文化的優秀成果,同樣包括了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最新的文化成果。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研究中國夢,同樣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要分這樣三個層次,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個解釋,說是為了從今天的實際出發,修身,齊家(齊社會),治國,平天下。

顯然,這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鑑。

在古人那裡,修齊治平是實現社會理想的基本途徑。

在今天,我們強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從國家目標、社會取向、個人準則三個層次進行「倡導和踐行」,同樣是為了實現我們的「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

弘揚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田 青

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從恢復古羅馬的文化傳統開始一樣,欲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也必須要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始。

因為一個中斷了歷史和傳統的民族,不可能僅僅依靠全面「移植」外來文化而再現屬於自己的輝煌。

而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則是認識、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步。

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根柱子」,「兩層樓」上面一層的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莊,唐詩、宋詞、元曲……其共同載體是漢字,是借漢字傳承的中華文化。

一提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樓下還有一層。

這個底層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廣大、高遠、豐富、精彩,超出許多人的想像。

這部分文化的載體是語言,即主要由口頭傳承的文化,其特點就是口口相傳,包括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手工技藝、民俗、節日等等。

在傳統社會,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子弟,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他甚至沒有名字。

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儉持家,還知道孝順父母,知道精忠報國。

為什麼?他聽說書,他看戲,他過傳統節日。

他就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建立了深層的道德感,有了一個「中國人」的自我認知。

五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留下了今天能讓我們驕傲的本錢;100年來對舊傳統的「反叛」讓我們得以暫時離開家園眺望山那邊的風景,有了比較和開闊的視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新傳統」;30年的改革開放,既為復興傳統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也在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出現了把傳統視為陳舊、落後、「土」的東西迅速拋棄、抹掉的現象。

只有把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充分認識,認真總結,才能找到我們自信與自豪的支點,拋棄自卑與自殘的思想與行為,在不斷的反思中前進,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指引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中華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者:陳來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在習近平同志關於文化發展繁榮的系列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主題。習近平...

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著力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