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劍竟是銀白色?兩千年前的編鐘還能演奏?撒貝寧成秦朝法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千年文明延續著華夏血脈,告訴我們從何而來;

五千年文明,創造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時代的印記告訴我們,將走向何處;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九大博物館再次集結,即將迎來紫禁城六百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包羅中國古代藝術萬象的上海博物館、第一座由中國投資興建的南京博物院、見證華夏文明多源頭格局的歷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華夏之中上古文明開源之地河南博物院、以周秦漢唐文明定鼎天下的陝西歷史博物館、集荊楚文化大成的湖北省博物館、傳送萬年越地長歌的浙江省博物館、新中國的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國家寶藏》第二期節目我們的腳步隨著方勤館長來到了湖北省博物館

大湖之北,絕艷江城 ,楚文化獨領風騷數百年;

楚人先祖是火神祝融,以火創造的文明,點亮了荊楚大地的歷史;

24萬餘件歷史遺存,火於銅的共舞,創造出諸多精美的禮器、兵器;

我們相信,先祖祝融終將浴火而生,化為神鳥鳳凰,飛登九天。

奔流不息的時間長河,終將這每一剎那,沖刷成永恆,銘刻在這裡。

第一件國寶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

吳王夫差矛

春秋末年,公元前494年吳越交戰 ,越國戰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國的國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淪為天下笑柄,臥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他任用賢臣,發展生產,東山再起。

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

"鳩淺"就是這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名字。

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上文曰【越王自作用劍】,但另外兩個字經當時郭沫若國內頂級學者的討論,認為是【勾踐】。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

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在其前世故事中,國寶守護人段奕宏演繹勾踐劍。

而湖北省博物館文保中心副主任江旭東作為它的今生高科技敘述人。


1.成果:打開越王勾踐劍的微觀世界

勾踐劍放大

勾踐劍結構

2.為何千年不朽

  1. 選材好,鉛少;

  2. 墓葬環境好,不易腐蝕;

  3. 出土時有劍鞘的雙重保護。

硫的保護是個不正確的猜測。


3.真容大揭秘


越王勾踐劍原本的原色是黃白色,錫多,而經過千年風沙的侵蝕,變成了黃黑色。

第二件國寶 雲夢睡虎地秦簡

撒貝寧演繹【喜】

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考古學家在一座秦代的墓葬發現了1155枚秦簡,墓葬主人為當時基層官吏【喜】。

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今生講述人 陳振裕教授

從墓葬出土的情況來看,喜是一位非常熱愛自己工作的人,自己的棺木中,枕頭下、左側、腹部和腳部全包裹著竹簡。

而出土地地勢低洼,積水多,中國有一句老話【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只萬年】,而雲夢秦簡正是千年在積水中,反而不易氧化。

第三件國寶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的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今生講述人 譚軍

曾侯乙編鐘演奏過三次

第一次奏響:1978年

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鐘。

參觀者在湖北省博物館參觀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

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的樂曲為落幕。

第二次奏響:1984年

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

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交響曲1997: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湖北省博物館推出的三件國寶,在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今天的生活,越王勾踐劍是古代君子劍,是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代表著周代的禮樂制度,影響至今;雲夢睡虎地秦簡記載的秦人律令具有中國古代高度的契約精神,成為那個時代大一統國家治理時代的基石。

這三件文物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方面很好地詮釋著中國人情與法的綿延。


感謝《國家寶藏》,讓我們一邊看節目一邊體會傳統文化所孕育的內涵,在今天依舊熠熠生輝,影響著世人,不得不感慨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喜歡我(#^.^#)點擊關注、收藏❤ 為您持續奉送好節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