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季刊 2016年 第3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錄

王安憶研究專輯

編者按:王安憶是當代文學中的重要作家,她的重要性,既在於她在不同時期所寫的小說作品,在某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還在於她的筆耕不輟的文學寫作,具有從新時期到新世紀綿延不斷的貫穿性。

從知青文學到傷痕文學,從反思文學到尋根文學,乃至此後無法冠以思潮名號的諸多作品,都使王安憶成為當代小說評論和當代文學史研究無法避繞和必須重視的對象。

作為文學研究對象的王安憶,是豐盈而雄渾的,具有從多種角度予以解讀的可能性。

本輯中的四篇評論文章,前兩篇是對王安憶小說創作的宏觀性觀照,後兩篇為對其長篇新作《匿名》的個案觀察。

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於王安憶小說創作的一個階段性巡禮。

王侃的《散論作為女性作家的王安憶》,從王安憶小說敘事的無機性,即把性別立場以一種更隱蔽的方式「內在化」於敘事文體,揭示出王安憶對於女性寫作文本美學肌理的豐富,對於女性寫作的批判力量的深化。

郭冰茹的《市井與文學書寫的世俗性》,從王安憶以市井生活為描寫對象並賦予市井生活更強的創造力,使市井生活不僅成為表達對象,而且蛻變為升華對象,由此實現了對於文學傳統中世俗性的繼承與發展。

王光東、郭名華的《現代性反思與生存方式的探尋》,由《匿名》的故事、人物與寓意,循名責實地尋索其思考人類的生存方式,探討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國人的生存問題,由此認定作品立足於對人類生存方式的宏觀考察而構成的文學史意義。

劉楊的《空間結構中文明與生命的可能》,從作品既在都市、民間和荒林的三個敘事空間去表現文明的不同存在形式,又在這種敘事空間中呈現自己對於文明的總體認知,揭示出作品在知識分子寫作的路向上對於回歸文學本體的意義。

王安憶自己的《仙緣與塵緣》,是一篇閱讀《浮生六記》的文學筆記。

文章在談論沈復與芸娘的悲戚情愛時,不時聯想到寶玉與黛玉、張愛玲與胡蘭成的相關遭際,而瀰漫於字裡行間的細微的感覺,細切的感喟,顯示出在讀書中讀人,在讀人中讀情的不凡功力和醇厚意味,從而使經典作品具有了更為豐沛的意義。

散論作為女性作家的王安憶王侃

市井與文學書寫的世俗性——淺析王安憶小說的文學史意義郭冰茹

現代性反思與生存方式的探尋——解讀王安憶的長篇小說《匿名》王光東 郭名華

空間結構中文明與生命的可能——讀王安憶新作《匿名》 劉楊

仙緣與塵緣王安憶

西方文論對中國經驗的闡釋及其相關問題

摘要:西方文論對「中國經驗」的闡釋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

當代中國文論話語的中國經驗包括進入中國的「異質經驗」、基於人類文明共性的「共同經驗」和中國本土的「特色經驗」。

從文學批評主體看,西方文論話語對中國經驗的闡釋分「由西方學者對中國經驗的闡釋」和「中國學者運用西方文論話語對中國經驗的理解和闡釋」兩種類型。

西方學者闡釋中國經驗不可避免帶有西方有色眼鏡;中國學者運用西方文論闡釋中國經驗一般有「跨文化比較」、「以中國經驗印證西方理論」和「以中國經驗來修正西方理論」三種方式。

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設是一個古今中西處於多維時空的理論建構過程,需要克服「來源謬誤」和「主體謬誤」,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以「有效闡釋」為目標,展開對中國經驗和世界經驗的理解,增強中國文論話語闡釋力。

作者曾軍,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上海 200444)。

文學話語類型學研究論綱

摘要:文學話語研究要以對「文學話語」概念的把握為根基,而文學話語概念的把握又以對當代話語理論的理解和借鑑為前提。

文學話語是文學交際活動的所有參與者之間進行思想交流和發生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和施為方式。

當前文學話語研究的突破在於文學話語類型學研究的建構。

類型學的方法是人類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幾乎所有學科的研究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這一方法。

類型學方法的邏輯行程是通過「識同辨異」和根據所選取的參項進行分類。

「識同」導向「向上的抽象化」的歸類,「辨異」導向「向下的具體化」的劃類。

所選的分類參項相關度越高、覆蓋面越廣,類型學方法就越有效力。

文學話語的類型學研究要在兩個邏輯等級(屬和種)上次第展開,要構築有多個內在聯繫的分類參項網絡,要建立一個與分類對象相適應的分類體系。

文學話語類型學研究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即語用類型、形態類型、「施為」類型、文體類型的研究。

作者王汶成,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濟南 250100)。

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關係的後現代轉折——從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到卡勒的《文學理論》

摘要:從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到喬納森·卡勒的《文學理論》,出現了文學理論趨從於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批評化的後現代傾向,突出了文學研究的實踐性、功能性和當下性。

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強調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各自的差異性和特異性,而卡勒《文學理論》則以「理論」反過來整合文學理論,將文學理論的貢獻隱含於「理論」之中。

卡勒概括了「理論」的四個特點,其中每一條都與批評形態的重建密切相關。

這一變化造成了這兩部《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重視程度的懸殊、解釋模式的轉變和閱讀方法的差異,從而昭示了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關係的後現代轉折。

作者姚文放,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揚州 225009)。

韋勒克「文學實踐論」辨正

摘要:大陸學界在移譯韋勒克的《文學理論》時將institution譯為「實踐」,使一種「文學實踐論」在20世紀80年代的大陸學界出場,並被不斷徵引。

但「實踐」與institution不能完全等同。

劉象愚譯本在客觀上造成普遍性的誤用,為我們理解韋勒克理論的複雜性及其政治身份帶來了困難。

一方面我們需要反思「西方文論」解釋機制的學理性缺陷、文化—政治意圖及地緣性,另一方面不能缺少歷史具體地反思我們自身的解釋機制這一核心環節。

作者劉欣,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石家莊 050024)。

「柳青現象」與「深入生活」

摘要:柳青的「皇甫十四年」是當代文學「深入生活」無出其右的典範,但其意義不僅在於他的犧牲精神,更反映了20世紀中國文學生態的變化,即伴隨著革命意識形態成為主流和當代文學體制的建立,「深入生活」成為作家帶有時代特色的文學之路。

「深入生活」並非深奧的理論語言,但它卻是政治向文學的凝結物,有著豐富的理論和歷史內涵,不但意味著對文學有了另一種評價標準,也意味著文學生產中作家主體地位的後移。

知識分子與底層的隔膜使「深入生活」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有了正當性,而知識分子的底層化也使現代文學具有了一種全新的面貌。

但這種傳統在後革命時期面臨著新的挑戰。

作者吳進,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安 710119)。

簡析鐵凝《笨花》的敘事主題

摘要:作為一種外來的精神文明,基督教參與了現代中國文化的建構,同時,基督教與社會改造以及信仰重建的關係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再現的思想資源。

鐵凝的《笨花》具有濃厚的基督教意蘊,透視了基督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困境,涉及信仰、救贖等基本命題。

作品探討了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信徒信仰的迷途;牧師逃離抑或堅守的選擇;靈魂救贖還是社會改造;救贖的方法是自救抑或他救。

作者李松,武漢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研究員、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武漢 430072); 姚純,武漢市江漢區文化館編輯(武漢 430022)。

淺談中國當代作家年譜編撰的方法——以余華為例

摘要:用編撰年譜的方法研究當代作家是將作家置於歷史語境中去理解,對其進行歷史化。

從內容來看,年譜編撰要儘量達到宏博的要求,關注作家所經歷的時事,在整理作家的創作活動之時,也要對其經歷的文學思潮、社會環境有所重視;從立意來看,在為當代作家編撰年譜時,要把握好批評的尺度,做到用材料說話;從功能來看,年譜應當充分發揮其索引的功能,成為研究者的得力工具。

作者李立超,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石家莊 050024)。

文學的潮汐

摘要:文學在當今的地位和意義已大不如前,其原因在於精神已被當代社會逐漸邊緣化。

對於文學現狀和前景的灰暗敘寫,帶有對淺薄世道和大眾文化的批判。

文化研究著力於寬泛的闡釋實踐,但其研究對象是在具有濃厚社會學意味的「文化」範疇之內,往往缺乏深度與整體之維。

文學研究者,應當是人文主義者,從而將學術興趣和文化興趣結合起來,他不但是一個文化研究者,也是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作者方維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5)。

為詩學正名——它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摘要:在什麼都是「詩學」又什麼都不是「詩學」的當下,為「詩學」正名具有特殊的意義。

「詩學」的含義可以從詩歌到文學、到藝術、再到非藝術,隨著語境鏈條中的移動而變,但「詩學」與「非詩學」在詞語系統中的結構關係卻並未打破,它們的各自指向則更難改變。

創造性想像這一詩性內核,紮根於文學理論、文學語言學和文學寫作的相結合處,成為詩學在學科意義上的最緊密內圈的聚焦點;而如法律詩學、歷史詩學、社會詩學、文化詩學等擴散開來的外圈,儘管人們也稱之為「詩學」,那是因為這些非文學學科中也潛藏著創造性。

詩學,就是文學創作學;而詩性,潛藏於人類的一切創造活動中。

中國的當代詩學研究,主要在時間向度的古今之變、空間向度的中西之比、文化向度的學科之爭三個方面展開。

我們需要在人類的一切創造活動中尋找「詩性」,但不能在文學創作學中消解詩學。

作者金健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杭州 310028)。

華語文學研究的歧路——評藤井省三《華語圈文學史》

摘要:《華語圈文學史》有獨特的文學史觀,也使用了一些新史料。

但藤井省三生吞活剝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論」,斷章取義引用安德森的論說,沒有看到 「文明同化作用」隱含的內核是殖民主義意識形態,對「文明與野蠻」二元對立的理論暴力照單全收,從而滑向為「皇民文學」張目,與「台灣民族論」、「台灣民族文學論」的反中國意識同流合污的泥塘。

作者古遠清,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紹興 31200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武漢 43007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