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人首獸身,還交纏在一起!古人究竟在想些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Hi,大家好!

今天小寶在微博里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打算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有位博友在微博上傳了一張有趣的文物圖片,還引來了三星堆堆主的關注,如下圖:

微博截圖

此等有趣事自然少不了博友的熱評:

微博評論截圖

然後,問題來了:

圖片里的文物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來看一下放大圖:

不要奇怪,這就是宋代的人首魚身俑麼!

眾所周知,在古代有很多人獸藝術形象,比如人首魚身、人首蛇身、人首龍身等,而著名的伏羲、女媧,就是人首蛇身哦。

這些人獸文物形象很多都能在在戰國、漢代的帛畫、漆畫、畫像石上找到蹤影。

不過,只有到了唐代以後,才出現了真正的人首獸身俑。

遼寧省博物館 陶儀魚

人首魚身俑,又叫儀魚。

《秘葬經》記載:

獸首魚身俑,前有兩蹄;或人首魚身,下有四足。

……公侯卿相墓中放置此器。

唐墓中多發現魚形俑,獸首魚身俑,前有兩蹄;或人首魚身,下有四足。

當年南唐二陵發掘考古就發掘出人首魚身陶俑等神獸陶俑,這些奇異俑類,不但沒有給人以猙獰恐怖的感覺,反而感到它們和藹可親,富有人情味。

南京博物院陳展的人首魚身陶俑。

南唐二陵出土

南唐(公元937—975年)是唐晚期五代十國之一,定都金陵(今南京市),稱江寧府,歷三主,立國前後不到40年。

南唐二陵是南唐先主、中主欽陵、順陵二陵的簡稱,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寫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著名南唐詞人李煜祖父、父親的陵寢,位於風光秀麗的南京南郊牛首山下。

人首魚身陶俑

人首魚身陶俑,顧名思義,就是用泥塑造的人首和魚身結合於一體的藝術形象,人的臉相、魚的身體。

仔細一看,這件陶俑的形象頗為奇特,頭部是慈眉善目的男性,若有所思,昂首挺胸,頭戴道冠狀帽,似為一道長;而身體呈鯽魚形,背鰭上弓,寬尾微擺,左右魚鰭呈划水狀。

南北朝 人首魚身陶俑 南京博物院藏

南唐人首魚身俑,有的戴道冠帽,頸下刻魚鱗,脊骨突出,兩邊各有一鰭;有的光頭不戴帽,兩側有顯著的魚翅。

雕塑是精細的,題材是浪漫的,神態是動靜結合,似一超自然的神獸,在水中漫漫遊動。

除了人首魚身俑,還有人首蛇身、人首龍身等。

雙人首蛇身俑 南唐二陵出去

雙人首龍身俑 南唐二陵出去

雙人首蛇身俑

在揚州博物館裡也藏著一件人首魚身木俑。

人首魚身木俑

木俑頭戴幞帽的男子的造型,而魚身部分中,魚尾呈彎曲狀,宛如在水中遊動。

館裡另有一件珍貴文物木雕雙人首蛇身俑:

木雕雙人首蛇身俑

不論是人首魚身木俑,還是木雕雙人首蛇身俑,都出土於1975年揚州邗江楊廟公社殷湖大隊蔡莊五代墓,也就是說這是尋陽公主的隨葬品。

尋陽公主墓的神怪木俑,誕生於中國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十國。

當時,唐朝覆滅,地方政權藩鎮割據,戰事頻頻,百姓生活困苦,社會極不安定。

尋陽公主墓位於今天的揚州城郊,1000多年前,這處大墓地處一片丘陵山谷中,四周叢林密布,是當時的風水寶地。

當時的江南地區植被茂盛,叢林中的蛇攻擊性強、速度快,兼具兇猛鬼魅之態,令人望而生畏,久而久之便被人們稱為靈獸。

所有這些,用人首與蛇身、魚身、龍身搭配,實際上都是人們幻想出的一種圖騰形象。

他們象徵著驅邪避害、起死回生、生命永恆的意義哦。

好啦,今天就說到這裡,明天見哦!

本文系華夏收藏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傳說里的人魚是美人魚還是醜人魚?

在安徒生童話中,美人魚是美麗的化身。「她的皮膚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藍色的,像最深的湖水。不過,跟其他的公主一樣,她沒有腿:她身體的下部是一條魚尾。」在中國古代有人魚的傳說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