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

5月18日,第39個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和諧的生態系統,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教育與展示的關注點。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博物館》正是基於此關注點應運而生。

可以看到,在山西各地博物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許多令人興奮的創新與變化,例如:博物館建設與運營中更加注重節能環保;博物館自覺運用諸多新技術手段和新方法與參觀者進行有效溝通,乃至博物館展陳與相關活動直接關注當下熱點等。

可以看到,山西博物館人的疑惑、無奈和美好願景。

誠然,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藏品資源,終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代博物館必須以責無旁貸的姿態,通過教育和展覽,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努力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成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驅動力之一。

山西博物院:把「晉魂」傳播給大眾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是博物館向公眾呈現歷史文化之美的特殊節日。

在這個博物館備受關注的時節,走進山西博物院的觀眾能看到哪些明星展品,欣賞到哪些精彩的特別展覽?有哪些活動可以參與?近年來,山西博物院又推出了哪些文化活動呢?今天,記者一一為您盤點。

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教育中心,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岸,占地168畝。

在這裡,由4000餘件文物珍品組成的基本陳列「晉魂」,展示了山西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集中展示山西歷史和藝術文化的「晉魂」基本陳列之外,山西博物院每年推出十餘個內容豐富的特別展覽。

在今年的博物館日期間,走進山西博物院的觀眾將會欣賞到兩個特展:「鳳鳴岐山——周原青銅藝術展」和「虞山畫派書畫精品展」。

為了讓公眾能廣泛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博物館日期間,山西博物院針對不同的群體推出院內、院外和網上三大類活動。

院外活動共分為4場,分別是走進太原市陽曲縣侯村鄉希望小學、走進太原市長風國貿第六館、走進太原市杏花嶺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走進山西大學校園主題活動,工作人員通過文化沙龍、知識展板講解、文物仿製品體驗、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與不同社會群體開展文化互動。

山西博物院2005年9月2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2008年3月28日免費開放。

免費開放以來,山西博物院社會文化服務功能不斷增強,觀眾數量不斷增加,免費開放前,2007年度的觀眾接待量為41萬餘人次,2008年度的觀眾接待量達到82萬餘人次,2011年以來每年觀眾接待量均保持在100萬人次以上。

山西博物院推出的展覽不斷豐富,從剛開展時的「晉魂」基本陳列,到近年的長江文明系列、邊疆文明系列、近代名家書畫系列、現代名家書畫系列等主題,大大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與此同時,山西博物院突出山西歷史文化亮點,先後推出了 「晉國霸業——山西兩周時期文物精華展」、「法相莊嚴——山西佛教造像藝術精品展」、「傅山書畫精品展」、「生死同樂——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山西出土玉器精品展」、「絲路傳奇——虞弘墓石槨特展」、「發現霸國——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文物精華展」等特色展覽在國內外展出,為弘揚山西歷史文化,讓世界人民認識山西、了解山西作出了積極貢獻。

自 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共向國內外推出26個展覽。

其中,「生死同樂——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絲路傳奇——虞弘墓石槨特展」曾赴美國、澳大利亞展出。

此外,除了輸出的原創性展覽,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山西博物院共有52批次的展品應邀赴國內外展出,這些精美的三晉文物給當地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西民俗博物館:特色展覽精彩紛呈

5月15日,山西民俗博物館展出了山西手工紙製造技藝特展。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後,參觀者在此不僅可以學習了解到我省傳統的手工紙製造技藝,還可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親手製作一張屬於自己的手工紙。

山西手工紙製造技藝特展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覽由「紙的材料」「紙韻」「沁源麻紙」「高平皮紙」「紙的力量」「紙與生活」「紙的工坊」7個板塊組成,不僅展示了三晉歷史上手工造紙所使用的原料、技藝和器具,而且展出了部分中國古代書畫名作以及山西革命根據地使用手工紙出版和印刷的各種書籍、報紙和相關珍貴資料。

據了解,本次展覽為巡展,展期為5天,之後將前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雲南玉溪市博物館等地進行巡迴展出。

其實,自山西民俗博物館自開館以來,20餘年間,該館立足書畫、民俗、傳統文化等特色展覽,每年均可推出15個展覽,每年觀眾接待量約七八萬人次。

山西省藝術博物館:道文化的交流聖地

5月18日,山西省藝術博物館特設了市民開放日,廣大市民及文物藝術品愛好者走進該館免費參觀。

活動當天,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陸續上演,鼻煙壺藝術、皮影表演、摺紙藝術、泥塑製作工藝及書法藝術展等各項活動受到了民眾的歡迎。

此外,為了讓廣大青少年感受藝術博物館的古建特色及純陽宮背後身後的文化內涵,省藝術博物館與山西高校合作,走進校園,開展了藝術館文博知識競賽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的溝通互動平台。

作為館廟合一的單位,山西省藝術博物館自2003年 10月組建以來,利用純陽宮古建築群獨特的文物資源和精深博大的歷史文化內涵,以碑刻、造像等歷史文物作為固定展覽,使古代建築和原有文物都成為展示的一部分。

目前陳列有漆器、琺瑯、書畫、青銅造像、瓷器、揀選文物、道教文物、歷史石刻雕塑等八個專題陳列。

10餘年來,山西省藝術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20餘場專題展覽。

基本陳列展覽有山西明清金銅道教造像展、山西古代石刻藝術展、山西古代木雕、彩塑藝術展、道教建築與中國傳統文化展等;專題陳列展覽有山西古代道教藝術展、中國明清北方漆器藝術展、中國明清琺瑯藝術展、青銅藝術展等;學術研究專題有道文化與道教發展脈絡、道教在山西的發展情況、呂洞賓和北方全真教、道文化對國人精神、行為及生活影響、道與傳統醫學及健康養生、道與中國古代科技、道與中國武術、風水等。

此外,省藝術博物館每年都會參與省內外、國內外大型展覽活動,如與中國藝術文化博物館的聯合展覽,與日本道文化研究會的學術交流等。

大同博物館:搭建與公眾溝通互動平台

大同市博物館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舉辦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旨在為大同市民提供了解博物館的機會,搭建博物館和公眾溝通、互動的平台。

5月16日大同市博物館與大同國旅聯合舉辦了「愛家鄉愛大同博物館奇妙日」體驗活動,參與者除了聽講解員講解外,還有家長和孩子的親子互動遊戲,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了解家鄉的歷史文物。

此項活動是該博物館與大同國旅長期合作,以後將定期推出。

17日大同市博物館和大同新聞網微信公眾平台聯合推出「掃二維碼闖關」遊戲,活動中有益智類問答等內容,回答正確者可領取獎品。

當天下午「博物館知識進校園」系列講座走進大同一中校園,為孩子們講解大同平城記憶館的相關知識。

該系列活動已舉辦多次,下一步還有以館藏物品帶動歷史知識的系列講座走進校園和社區。

博物館日主題活動中,博物館的志願者也上崗參與服務。

此外,17日,大同市博物館下設的梁思成紀念館和平城記憶館也都有豐富多彩的活動。

大同市博物館最早為大同市文物陳列館,成立於1959年,1963年正式更名為大同市博物館。

該館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歷程,不斷發展壯大,館址歷經下華嚴寺、展覽館西廳、大同十中天文樓,直至2014年12月31日,大同市博物館新址開館迎客。

恢弘大氣的建築格局、價值連城的文物藏品、高科技的陳展手段,讓前來觀展的市民大開眼界。

該館的館藏文物達7萬餘件,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也是全省最大的市級博物館。

博物館陳展以反映漢民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為主線,陳展分為基本陳列《天下大同——大同古代文物展》;4個專題展廳分別為《大同恐龍》《瓷路擷珍》《梵語清音》《妙筆丹青》,此外還有一個臨時展廳為《盛唐瑰寶》。

其中,不少重量級文物都是首次展出。

從遠古時期的恐龍化石到司馬金龍墓葬的棺床俑陣;從遼金時期的建築遺存到明清年代的兵器車輛,很多堪稱國寶的文物令人嘆為觀止。

本版稿件由鄭娜、劉雲峰采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秦帝國文物特展在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展出

內容摘要: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建華、浙江省博物館學會會長康熙民、餘杭區副區長許玲娣、餘杭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馮玉寶、陝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調研員朱新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任周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