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神秘消失的古城樓蘭:凝固了時光 溫柔了歲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經89°55′22″,北緯40°29′55″,這是我國一個神秘的地帶。
這裡曾經四通八達、往來不息、繁華熱鬧、車水馬龍;
這裡曾經物阜貨豐、盛況空前,是當時財源茂盛之地;
這裡曾經被稱為西域樂土、沙漠天堂,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中轉貿易站;
然而,它卻一夜之間在中國史冊上神秘消失,成為世界未解之謎。
千百年後,茫茫沙漠仍在,傳說中的國度已蕩然無存。
只餘下千年的烽燧、古怪的雅丹地貌、漫天的絕域風沙、還有時隱時現的羅布泊。
這裡,就是樓蘭古國。
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當漢武帝的使節走出玉門關,叩開西域大門之後,離漢朝最近的國家,樓蘭,就走進了中原人們的視線。
張騫打通了向西的通道,中原的商品和文化借著絲綢之路傳入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樓蘭古城復原圖)
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時的樓蘭受月氏(zhī)統治。
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改由匈奴管轄。
至西漢時,樓蘭已經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
《漢書•西域傳》記載,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
然而,公元400年時,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看到的卻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
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就這樣在歷史舞台上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直至1900年的3月27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沙漠考察。
偶然的一場沙暴,才讓這座古代城堡再次被發現。
但由於當時缺少飲用水,赫定一行只是匆匆留下記號,便率隊趕緊離開了。
(圖:世界著名探險家 斯文•赫定)
不過斯文•赫定沒有忘記這裡。
1901年3月3日,宜動土,沉睡十幾個世紀的古城,迎來了跨越千年的探訪者——帶著探險隊,斯文•赫定再次抵達這神秘城堡,開始進行挖掘。
他在探險記中敘述了初見古城時的驚愕:
「古城如同中了魔法而睡著,異常的沉靜。
似乎城中居民剛剛匆匆離去,我們就接踵而至了。
整個古城,就像是一個『剛剛下班的市場』。
一輛馬車的巨大實木車輪剛剛修補完好,等待重裝,一棟房舍的大門半掩著似乎正等待遠客到來。
整座古城就像是突然睡著了,隨時都可能醒來。
」
在這裡,斯文•赫定一行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雕像、陶器碎片、中國錢幣、絲織品等。
其中一件帶有木雕小佛像的佛殿建築飾件,十分精美,迄今仍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佛像藝術品。
這其中,證實古城身份的,是他們在馬槽里找到的留有字跡的紙片和竹簡。
(古城出土的竹簡)
這些文字不是阿拉伯文也不是中文,不是蒙古文也不是藏文,即便是通曉古突厥語、韃靼語、土耳其語等古老東方語言的赫定,看到它們時也有如天書。
但刻有這類文字的木簡卻不斷出現,最後竟多達120餘片,成了漢字之外出現最多的文字。
在這些不明所以的文字中,一個反覆出現的詞彙引起了赫定的注意。
翻閱大量典籍後,赫定根據典籍中對這些古代字母、詞彙的注釋,將這個詞用拉丁字母拼寫成「KOKALNA」。
經過多個語言學家的分析,木簡上的文字屬於一種古印度文,叫佉盧文。
「KOKALNA」有「城市」的含義,也是一個消失了十幾個世紀的古代中亞國家的名字。
中國稱呼這個國家為「樓蘭」。
就這樣,延續了數千年的文明,湮沒了數千年的記憶,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樓蘭古城,在風沙和荒煙中漸漸顯露出來。
(樓蘭古城復原圖)
樓蘭的發現,使許多國家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探險隊接踵而至。
考古專家們根據樓蘭古城附近遺址出土的古墓乾屍推論,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時間,樓蘭地區生活著一群以遊牧為生的人,他們金髮碧眼,與古歐羅巴人種同宗。
或許是因為逐水草而獵,他們僅留下幾具乾屍,就神秘地消失了。
從遺址、書簡和文物則可推斷出,樓蘭古城當年相當繁榮,城裡有一家客棧、一家醫院、一棟主管郵遞事務的建築、一間寺廟和無數的私人住宅。
它屹立於絲綢之路上,向東通往中國內地,向西通往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是十分重要的通商口岸。
(圖:李伯文書及樓蘭殘紙)
遺憾的是,那些記錄著歷史信息的珍貴文物,大多被這些探險隊、探險家們帶回了自己的國家,從此散落於世界。
比如,英國的斯坦因和日本的橘瑞超就曾在赫定發掘的同一地點挖出數百件文書。
其中,「李柏文書」就被大谷光瑞帶到了日本。
而那些以盜寶為目的來到樓蘭古城的文物販子、盜寶人,他們發現、帶走了什麼,可能永遠是個謎。
而關於樓蘭的最大的謎團,則從斯文•赫定開始就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仍爭論不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沙漠中的古國在公元四世紀忽然湮滅?
說法一:絲綢之路變遷。
(樓蘭古城地理位置示意圖)
對於樓蘭城的消失,最盛行的說法是由絲綢之路的變遷造成的。
樓蘭之興,與絲綢之路的開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是早期絲綢之路穿越沙漠最重要的中繼點。
然而,兩晉之後,絲綢之路改走北道,新疆哈密、吐魯番取代了樓蘭的位置。
中原在樓蘭的駐兵和屯田事業也從此向北轉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樓蘭古城便慢慢被廢棄,最終銷聲匿跡。
說法二:戰爭因素導致。
作為重地,歷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國都曾統治樓蘭。
在樓蘭城周邊的多處墓地可以看出,在同一區域同一時期的墓地葬有不同的人種。
有可能是樓蘭被占領後,占領者實行了屠城,然後撤離,樓蘭因此慢慢被風沙湮沒。
說法三:洪水或乾旱摧毀。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樓蘭嚴重缺水。
儘管敦煌,鄯善、焉耆、龜茲四國前來救急,樓蘭人也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斷水了。
為了生存,居民只得棄城出走,樓蘭古城也因此而漸漸破落。
與此相對的猜測,是樓蘭古城毀於洪水。
有人認為,過度的採伐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致使水土流失淤積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深淤淺。
他們認為,樓蘭城的毀滅可能是某一段時期羅布泊抬升湖水,導致水位上漲,向西蔓延樓蘭城,致使樓蘭古城毀滅。
(圖:斯文•赫定著作《絲綢之路》)
但不管哪種猜測最後會被驗證為真實,它都不會影響消失的樓蘭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
正如斯文•赫定在《絲綢之路》中寫到的那樣——
「我聆聽著,深深為這古老而又熟悉的鈴聲打動,正是這千百年來迴響在商隊經過的古道上的特殊旋律,長伴著旅人商賈展開了一幅幅多姿多彩、震撼人心的沙漠生活圖景……」
部分資料源於《人民網》《新華網》
本文系凱風清韻原創稿件
◆◆◆◆◆
【版權聲明】
轉載請務必註明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凱風清韻」
及ID:kaiwind-qingyun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歡迎大家關注「凱風清韻」及凱風網(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