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閩:寫作是自我救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天講座現場 王瑋 攝
上月底,由福建省文學院和福建日報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作者尋找讀者」活動照例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八閩書院舉行,但這次請來的作家有些與眾不同。
因為不滿貧窮與飢餓,他8歲離家出走;在汶川大地震中,他被埋廢墟,度過了人生最真實最恐怖的76小時。
而災難過後,他通過幫助別人,通過寫作來進行自我救贖。
他就是中國新概念恐怖小說領軍人物李西閩。
為了更好地與榕城文學愛好者親密接觸,他攜最新出版的小說集亮相,暢談精神歷險記,講述別樣文學路。
A 夢裡閩西成故事背景
談起自己的人生,李西閩覺得,很多時候,自己是個逃亡者。
而第一次出逃,就是在8歲那年。
李西閩出生在長汀縣河田鎮一個小山村,儘管那裡山清水秀,但故鄉留在他記憶中的卻是貧困和飢餓,所以他從小就想逃離那個地方。
8歲那年夏天,李西閩偷偷從家中拿了五塊錢,一個人輾轉來到福州。
他想到福州找姑姑,其實他的姑姑在南平。
很快,帶的錢花光了,李西閩開始想念家裡,覺得再貧窮的家都比外面好。
他混上火車,不料第一站就被趕了下來。
後來,他沿鐵路線乞討,飢一頓飽一頓……所幸,在他快要餓昏的時候,遇到一位好心的警察,幫他買了回家的車票。
那次離家出走,家人都以為他死了。
「我離家出走那天,下了一場暴雨,家人以為我被沖走了,就沿汀江往下找,找了兩三天也沒找到。
」李西閩說,當他灰頭土臉出現在家門口時,親人們還以為看到了鬼。
奶奶摸著他的臉,一把將他抱在懷裡痛哭。
李西閩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那次爸爸沒打他,還給他煮了粉干,放三個紅蛋,說是驅邪。
和貧窮一起留在李西閩記憶中的還有親人的死亡,這也是他要離開家鄉的堅定動力。
他的童年經歷過兩次親人的死亡,一位是他的爺爺,一位是他的堂哥。
爺爺生前特別喜歡吃河田雞,可到死也沒吃過一隻完整的河田雞。
而堂哥金水因為要到河裡撈一個粽子給他吃,被洪水沖走。
李 西閩說,其實,他真正想逃離的並不是故鄉,而是故鄉的貧窮。
相反,故鄉的山水、人物已深入他的骨髓。
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濃郁的故鄉情結,故鄉經常作為他小說 中的故事背景出現。
例如,唐鎮三部曲《酸》《腥》《麻》中的唐鎮,就是以家鄉河田鎮為藍本,其中很多人物和故事都與故鄉息息相關。
李西閩現居上海,每年都要回幾趟老家。
他資助故鄉貧困的小孩上學讀書,捐資修路,回鄉看到窮困的老人,也會設法幫助。
B 真正的恐怖是內心的醜惡
用李西閩自己的話說,他走上文學路與年少時多苦難分不開。
上高中時,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掙了12塊錢的稿費。
拿到錢,他買了豬頭肉請同學們美美地吃了一頓。
就這樣,他創作的動力越來越大,拚命地寫……
但遺憾的是,高考他落榜了。
父親希望他跟著親戚學門手藝,一開始,他跟著大伯學箍桶,幹不了。
後來,他跟著堂叔做泥水匠,一天掙兩塊錢,心情很糟,天天喝悶酒。
很快,工錢全喝沒了,還欠店家錢。
店家的女兒勸他不要再喝了,建議他去參軍。
就這樣,李西閩又走進了軍營,在空軍部隊服役21年。
當兵的日子,李西閩把空閒的時間全用在讀書上,晚上躲在被窩裡一邊看一邊寫。
軍 旅生活很豐富,李西閩如魚得水,在軍營寫了200多萬字的小說。
其間,他開始創作恐怖小說。
當時恐怖小說的創作在國內還是一個空白,李西閩在摸索中前行。
緊接著,他又寫下《尖叫》《死鳥》等多部恐怖小說,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並成為中國恐怖懸疑文學的先行者,多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不過,李西閩真正的文學創作是從離開部隊才開始的。
其實,李西閩的恐怖小說不同於一般人理解的鬼故事,他所詮釋的恐怖是人的災難和內心的醜惡,他寫的都是現實中人性的弱點。
這次,他特意帶來三本新出版的小說集,這是從300多萬字的中短篇小說中精選出來的,算是對過去寫作生涯的紀念。
其中,《七條命的狗》是現實題材小說,《血在燒》是軍事題材小說,《野河灘》則是少年成長題材小說。
C 珍貴記憶重溫活著的意義
似乎是命運的有意安排,這位長於寫恐怖小說的作家,在汶川大地震中,被活埋了整整76個小時,經歷了人生真正恐怖的時刻。
2008年5月,李西閩應邀來到汶川銀廠溝的鑫海山莊創作長篇小說《迷霧戰艦》。
12日下午,頃刻間地動山搖,來不及作任何反應,垮塌的樓房就將他深埋其中。
在接下來的76小時裡,他身體無法動彈,滴水未進,在恐懼和絕望中唯有不停地祈禱。
成功獲救後,李西閩才知道,當時與他一起被埋的6個人,只有他活了下來。
在別人眼中,他是幸運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恐懼地活著。
「地震留給我的是一輩子的痛。
」李西閩說,原以為獲救後一切會隨風飄散,可沒想到活下來總是被噩夢纏繞,恐懼感如潮水般將自己淹沒。
他被確診患了抑鬱症和創傷綜合徵。
李西閩懼怕一人獨處,不敢坐地鐵,因為地鐵轟隆隆的聲音就像他被埋時聽到的從地底發出的發音。
絕望情緒產生時,想從樓上跳下去……災難給他帶來了無法言說的傷痛,他用不同的方式抵抗噩夢,希望獲得靈魂的救贖。
寫作便是他覺得有效的一種方式。
他根據這段經歷寫的長篇散文《倖存者》,講述被埋的真實生死體驗。
《倖存者》出版後,很多讀者給李西閩寫信,鼓勵他好好活下去。
正是讀者的鼓勵,讓他重新獲得生活和寫作的勇氣。
於是,他又完成了長篇小說《救贖》。
與《倖存者》不同,《救贖》是虛構的。
《救贖》講述了汶川大地震倖存者何國典來到上海,經歷來自靈魂深處和現實生活中的 困境,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贖之路的感人故事。
不過,在李西閩看來,《救贖》同樣是真實的,小說主人公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是真實的。
寫作《救贖》的過程, 也是進行自我心靈的救贖。
災後不久,李西閩去了四川災區,用《倖存者》的版稅,資助一些災區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
「看到那些孩子迷惘而又充滿渴望的眼睛,我流下了淚,他們和我一樣是幸運者,同樣需要心靈的安慰。
」
因為《倖存者》一書,李西閩榮獲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
授獎辭這樣寫道:「李西閩的珍貴記憶,還原了一段悲劇時光,也為人類的大愛、勇氣,寫下了個人的頌歌。
他在文字里重溫了活著的意義,而關於活著之幸福感的嶄新理解,卻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來共同領會。
」
懸疑小說從玄想轉向關注現實和歷史
2015新年的書市中,懸疑小說像往年一樣占據了暢銷類小說一大江山,除了老牌懸疑係列,如蔡駿《偷窺一百二十天》、何馬《x密碼》、雷米《心理罪》等繼續發力之外,懸疑小說的新興力量也開始嶄露頭角,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