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致最需要被超度的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正心堂
春暖花開憶先靈,清明時節祭祖魂。
又到清明,每當這個時節,思念心境都會油然而升,不論身在何方,都要回家掃墓,祭奠我們至親至愛卻無法再見的親人。
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是追思和祭拜亡者的傳統節日。
然而,清明節為亡者超度回向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在超度亡者的同時,也超度了無法釋懷的自己?
01
前幾年我一個朋友的父親去世了。
她是非常孝順的一個人,尤其值得讚嘆的是,做為一個都市裡非常年輕、優秀、美麗的青年女性,能夠一點也不浮躁,真正地相夫教子,承擔起家裡每一個時期的困難,盡孝、盡責、特別優秀。
於我而言,在她需要的時候,自然希望能夠盡己所能幫到她。
她父親去世的時候,起初我們是不知道的,她自己把所有事情都承擔完了才告訴大家。
很久以後,通過她的一條朋友圈,大意是說:「你能不能在夢裡面回到我身邊..」才知道其實她的心裡並未真正放下,並希望通過放生回向給自己的父親。
我特別能理解這種心情,因為我也經歷過喪父之痛。
但是經歷之後,人必須要超越自己,要走出來,要能夠真正地看清這個因緣邏輯。
所以看到她這種狀態的時候,我就跟她進行了溝通。
因為她的信任,所以我們聊得也很直接:「如果你真的希望幫到父親的話,這件事你做小了,還可以做的更大一些。
不要再被那些不明法理的師兄糊塗的好意,給實際的忽悠了。
」
只回向給自己的父親有錯嗎?絕沒有錯,很合理、很正常。
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這時候要回到經典里,深入經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在生活里的運用,一定要在經典中找到出處、來歷的比照,佛的聖言量對我們的加持力是最大的,而且是最有效的。
當時我舉了《地藏經》里婆羅門女的案例,她以前也讀過很多遍《地藏經》,但人在碰上事兒的時候就會起情緒、陷入迷糊、失去覺知和運用的力量,想不起佛經里的內容,其實就是在提醒處理事情的時候該怎麼做。
《地藏經》里婆羅門女的案例非常典型。
兩個比照都是女性,都是巨大的孝心,都是希望能夠使家人得到解脫。
婆羅門女是真實希望母親出離這個苦,因為看到母親受苦,所以發了巨大的願,一定要讓所有人都離苦得樂,這叫大願力!她沒有隻聚焦在自己母親那兒,而是由自己母親的苦體察到了所有眾生的苦,無二無別。
就好像一百年前的民主革命家一樣,看到了某個地方的人受欺壓,於是想到天下人都在受苦,我要揭竿而起,為他們生命的改變而去做我應有的努力,這就是他們的大願力!
即就是當下社會裡一些很了不起的企業,之所以成功,也都是因為創始人沒有把目標僅僅放在解決自己安樂享福上,而是改變更多人的生活,這同樣是大願所成。
舉例子的目的,是為了比照這種情緒。
因為在現實生活里,很多例子更容易接近、更容易看得到。
所以,發大願難嗎?發大願不真實嗎?是在於你敢不敢發願而已!敢不敢把自己的心量放大?
你一百塊錢的投入,善心聚焦在親人一個人的回向、超度上,可能換了一千塊錢回來。
但是,佛經里還有一個比喻,叫「帝網珠」,每一個人都像在一個巨大的因陀羅網每個節點的珠子,每一個珠子能夠統攝映現出所有這個世界和珠子來,彼此是存在於彼此的投射裡面、映射之中。
當你真正因此而發心回向給所有眾生都能夠遠離苦的時候,就是「帝網珠」。
法華精神更是談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體不二的、是同體大悲的」。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當你發出一個為所有人的大願的時候,在每一個人的因緣裡面就都有了這樣的一個觸機,因果是不虛的,自然所有人的因緣都會給你一個回饋。
而你的親人因為在你的心裡,所以他自然地也會得到這個真實的力量。
那麼想想看,你給父親帶來的是一百塊還是一百萬?差別有多大?
02
這就是為什麼我反覆強調唐代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
發心立願不是假的,是來真的。
它更需要的是行為的配合,真真實實地去踐行你的發願,這叫行願。
而行願在《普賢行願品》里是怎麼說的呢?「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三世一切所有的佛、如來,成就最殊勝的覺悟、最殊勝的功德,是行願。
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東西了。
接著「我今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發心、立願、踐行,這樣你才會真實地受用。
那麼回到生活里,我們行什麼願?有些人說自己沒有什麼大願。
沒關係,在生活里不要加那麼多情緒分別,不要對立別人,真正地去祈禱、給他們回向,哪怕他們誤解你,但你承擔下來。
如果別人罵你兩句,他很開心的話,你受不了兩句罵,叫什麼利他呢?
記住一點,一個人的價值,往往是靠罵聲成就的,比如一塊稻田需要施糞才能茁壯,對此你應該感謝。
想想佛陀當年,遭到多少人唾罵,無論是在他成道前還是成道後。
03
在佛教佛法里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核心的觀點就是莫向外求。
「愚人求佛不求心」。
愚痴的人是求佛不求心的,因為他把佛放在外面,他不知道心佛無別;「聖人求心不求佛」,某個角度說,所謂的聖人,並不是多麼多麼高明的人,其實就是念念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並知道如何轉化為對自他有益的好處的人。
什麼是得道?道,就是你知道你腳下的那條路通向什麼地方,你非常清晰你的目標,並且你走在這條道路上,你說它有多高明嗎?其實只是真實而已。
所以,佛法在生活裡面,當我們碰上生活中任何一個問題,任何一個環境的時候,其實往往並不是這個環境我們需要去在它身上去附加什麼是非、善惡的標準,而在於我們能不能轉化這個環境,通過這個環境、因緣的表現,我們能不能去協調自心,來去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但大多時候,我們容易陷入某種情緒,某一種世俗的得失,我們陷在裡面的時候是迷人,那個時候你跟佛沒什麼關係,所以宗門裡有一句話叫什麼呢?叫「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我們自己每天在這唯心變現的十法界裡亂蹦。
但有時候我們也真的像佛,當你碰到一件事,這個事情牽絆不住你的時候,這一刻,你是一個小佛!說「小」其實是為了方便理解,因為事情小,但是你不會被它牽絆,那種不牽絆的狀態,就是「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的開始。
如果你能推而廣之到所有的事情上面,都能來去自由的時候,那可能就是一個更加趨向圓滿的佛。
但是如果你當下陷入了對外境的執求,陷入了情緒的得失,對親人過度的眷戀,那一刻你就算嘴裡在念著某一個很高明的佛教的聖號,或者是某一個聽起來很高明的祈禱文,也無非都是一種情緒的裝點罷了,那一刻跟佛法沒什麼實際的關係,但是它給了你某種心理的安慰,於是你會更加強化自我的正確性。
我想那才真的是對佛法很大的傷害和誹謗。
須知,如果一個人不能首先超度了自己的妄想執著,超度別人其實無從談起!
清明節,從清明心地的智慧開始,如此,無論形式怎麼做,都是過節,也是最好的超度加持。
讀《地藏經》一定要做這兩件事,功德才最大!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修行弟子,念了幾年《地藏經》或其它佛教經典但依然疾病纏身,生活不順。這時大家就會對念佛讀經的功德產生質疑,孰不知一個功德福報的成熟是需要各方面的助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