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之謎及案山風水缺陷解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西30公里的驪山北麓,臨潼縣城東5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高大的封冢獨顯出王者之氣。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而秦始皇陵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也是最大的皇帝陵,規模巨大、陪葬物豐富,居歷代帝王陵之首。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不知多少珍寶埋藏其中。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次年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陵墓設計者是當時丞相李斯,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徵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

陵園總面積為56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就位於封土堆之下。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 出土陶俑、戰車、實物兵器等萬件文物,1980年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裡演出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而秦始皇卻不知他親自選擇的墓地,死後不久則葬送了他的萬世基業。

秦始皇為什麼生前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陰,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 ,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從表面上看,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然而在風水師眼中看來,秦始皇陵在龍法砂法上:陵後之驪山並無來龍,且驪山雖有環抱之勢,而皇陵左右卻無青龍白虎環抱之情,這是風水上的一大忌諱

在水法上:雖然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 ",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山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

然而,地理風水最講究的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因此人工風水只能讓位於自然風水。

從地圖上看,秦始皇陵稍遠一點的渭河在地理風水水法上是一個大的反弓水,而且還略有牽牛水的形勢。

也就是說,此地方圓十里之內,真正有大地是在渭河之北,所向即是驪山,並非在渭河之南的秦陵地這方
,因為渭河的玉帶水所圍的是渭河的北邊,秦始皇墓是受箭射之地,這又是秦陵犯了風水水法上的大忌。

在做法上:秦陵大興土工,將穴場挖空作墓,完全破壞了穴場的天然地質結構,也就是破壞了穴中天地陰陽之氣交媾的自然規律,這又是風水作法上的一大忌諱。

同時,最為愚蠢的是:秦始皇將掏空山體的心土用來堆成金字塔形的大土堆,至使本來就無砂水環抱的的墓穴孤兀突出,招至八風吹搖。

秦始皇

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後無來龍,左右砂形不顧,渭河水反,墓穴孤露受寒。

這不正是應了秦王朝在秦始皇葬後不久就四面楚歌,二世四年(前206年)即敗的歷史事實嗎?可見地理不虛也。

更何況還有近80萬的累累白骨的悽慘咒詛,是以此墓即或有地理,也無天理也。

秦始皇

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

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

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

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

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

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

「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

」(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

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

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

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

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

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

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

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

《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

」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

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

「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

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

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

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

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

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

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

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

為什麼選位在這裡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

近年來,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

秦始皇

再好的風水也是有缺陷的。

我們在現場看到陵墓的朝山很完整秀美,環抱而內朝,預示著江山一統,萬民擁戴。

但是,陵墓的案山就有些缺陷了,山體偏高,使朝山不能包裹,山頭不平坦,參差不齊,也就出現了後代子孫獨裁專制、不順民情的現象。

秦皇陵的案山不如朝山完整秀美。

秦始皇

三、秦皇陵風水環境秦始皇大興厚葬,講求風水以保萬世基業。

後人也大都認為秦陵屬風水寶地,不但導遊小姐誇誇其談,就是一些正規出版物也讚不絕口。

可是稍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秦王死後,傳之二世。

二世昏庸,橫徵暴斂,導致干戈四起,很快就滅亡了。

秦王子孫無一存活。

二世都沒有善終,何談萬世。

事實上,秦陵依山傍水只是注重了山川形勢而忽視了方位上的風水。

這也說明風水術在秦代還不成熟。

1、秦陵南依驪山,為離宮有砂,離宮先天卦為乾,乾為皇帝為權利為地位。

乾有砂而受損,導致二世昏庸無能,大權旁落,一切都在趙高的操縱之下。

南方後天卦為離,離為光明。

離宮有砂,光明受損,社會黑暗。

離為干戈為靜物,有砂而不能靜,導致干戈四起。

離為甲冑之士,有砂而受損,結果,伏屍百萬,血流成河。

秦始皇

2、秦陵北臨渭水,為坎宮水,南砂北水為風水之大忌。

「金鎖玉關」上說「壬水沒兒郎,先絕是二房」坎宮有水,後代難存。

秦始皇

3、整個風水格局為曲水朝堂式,這種格局為早期俊秀髮跡,後代出現不正荒淫之徒的格局,秦朝的早期興旺和後期的短命,真好合於《水龍經》中的:曲水朝堂格局的判斷預測,難道這是巧合嗎?

秦始皇

4、再看秦陵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

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後秦始皇葬於山北,小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

」震為長子,有水受損,故有長子扶蘇被賜死的歷史悲劇。

震為貴,有水受損,故二世雖為皇帝,但早已失去皇帝的尊貴,不過一具玩偶而已。

秦始皇

5、秦陵的風水明堂很大,秦陵的穴位在胎,養,長生,冠帶處,這意味著此穴位庇佑的後人象懷胎的胎兒,初養的嬰兒,剛成長的少年一樣不能夠出現象臨官帝旺的大氣象,這正合於秦二世,秦三世昏庸無能,象不成熟的小孩一樣治理國家的情況,難道這也是一種巧合。

秦始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