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採取何種姿勢下葬?這個唯一主動考古發掘的帝陵揭開謎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56年,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聯合郭沫若等人,力主發掘明長陵,鄭振鐸、夏鼐等人認為帝王陵不能隨便挖掘。
最後由周總理批示同意,決定先試掘明定陵,這也是唯一一個主動發掘的帝陵。
明定陵埋葬的是明神宗朱翊鈞(俗稱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
一年後,考古人員打開地下玄宮,發現萬曆皇帝的葬式是「仰面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面頰」的怪異姿勢。
而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的葬式都是向右側臥,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彎曲,手放在頭下,下肢曲。
為什麼明朝皇帝和皇后的下葬要採取這兩種姿勢呢,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後來有專家研究發現認為萬曆帝的原葬式應該和皇后是一樣的,為側臥式,因為屍體如果平放,一般晃動也不會有大變動,只有側臥式,碰撞時易變動。
經考證,萬曆帝的棺槨在運送過程中確實有過碰撞的記載。
因為棺槨是從百里之遙的京城靠人工抬運到山陵,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
棺槨到沙河時,抬棺槨的木槓斷裂,右邊一角曾墜地,可能使屍體姿式發生改變。
古人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所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築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因為古人認為北斗七星的形狀恰為一個巨大的聚氣的S形,具有避邪功效。
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明朝歷代皇帝,都是朱元璋的後代,因此在陵墓選址和規制上均效仿明孝陵。
同理,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皇帝死後,也可能採取「北斗七星」式這種S形葬式「聚氣」。
目前明陵只有定陵被發掘出來了,其他的陵還未發掘。
但據專家推斷,從朱元璋開始明代的帝王可能都採取「北斗七星」葬式。
一盜墓賊挖空寶物,100年後,屍體竟被發現自己「翻身」了
在眾多盜墓的行為中,皇陵是最受關注的,也是最能引起人好奇心的。很多皇陵設計上倍費苦心,不過還是有很多盜墓賊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大肆搶劫一番後滿載而歸。
為什麼國家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
有一種考古的痛叫「明定陵考古發掘」,1956年,郭沫若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等人,力主發掘十三陵中的明長陵(成祖朱棣的陵墓),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的周口店遺址發掘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