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祥:鑠石流金──湖北大冶銅綠山考古發現與解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10-02 陳樹祥 歷史考古與上古文明


湖北大冶銅綠山不但蘊藏豐富銅礦,還有古人采冶銅礦所留下的歲月痕跡,當地保留的礦冶遺址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遺址之一,是解決中國青銅技術來源與發展之謎的關鍵。

甫經發現,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日後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建成的遺址博物館,以及遺址保護、多學科研究所取得系列豐碩成果,在中國和世界礦冶史上譜寫了新篇章。

台灣中正大學歷史學繫於2016年9月29日邀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樹祥前來演講銅綠山的考古發現與解讀,以了解現在最新的發掘和研究成果。

陳樹祥老師目前是銅綠山遺址區考古領隊,對礦冶考古的研究透徹並且富有熱誠,當天的演講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相當精采。

當日演講內容摘記於下:

首先,陳老師談及銅綠山銅鐵礦資源的形成,以便聽眾了解為何銅綠山具備如此豐富的礦業資源,並介紹銅綠山的自然環境。

其成礦時代可追溯至燕山早期(距今2.05~1.63億年),而大致定型於喜馬拉雅期(距今55~百萬年),礦體特徵為出露地表,因此可以輕易觀察到氧化現象。

鐵帽、氧化銅礦顯現於礦山地表,這不僅給喜銅植物如海洲香薷、蠅子草、鴨跖草等肆意生長提供了良壤,也給古人尋找和採掘礦藏資源創造了條件。

不過,銅綠山的銅礦資源雖然看似容易找尋,但在歷史長河中因採掘興衰、塵封等出現間斷,至大清一朝竟不為人知,直到1950年代重新被礦師夏蓉湘發現,銅綠山銅鐵資源才被國家列為重要開採對象。

銅綠山的礦冶遺址之謎於1970年代,在現代開採中陸續顯露,197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獲悉後委派專家前來調查,初步確定銅綠山遺址的重要價值。

1974-1985年以王勁先生為考古領隊的團隊,首次進行長達十一年的多學科搶救發掘,從而開闢了中國考古學——礦冶考古及青銅器研究這一全新領域。

接著陳老師談到銅綠山礦冶遺址的重要考古收穫,包括從商周到隋唐的礦井,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冶銅爐、礦區遺留數百萬噸的銅礦石、廢土石等。

學者們對考古發現進行研究後,可大致復原古人的采冶技術與操作鏈。

首先是找礦,由於當地銅礦脈有的顯露,可由肉眼觀察到銅礦石,或者以喜銅植物生長地為標誌尋找銅礦帶。

確定了富銅礦點後,古人進行開採。

先是露天開採,當開採距地表深20米—30米後,可能因露天采坑塌方、雨水等因素使露采難以繼續,於是,發明地下井巷開採的系列技術。

地下井巷開採技術是一次採礦的大變革,必須較好地解決追蹤礦脈、井巷圍岩支護、井巷拓展、排水、通風供氧、照明及提升等系列複雜的技術。

隨著礦石需求不斷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井巷支護等系列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使用木吊錘引尋井巷大小,創新豎井、斜巷、台階等開採與支護技術,使井巷開採斷面不斷向更加規整、高闊方向發展,使採掘深度可至近百米。

為了避免地下礦工發生缺氧窒息和透水風險,發明了通風換氣技術與排水技術;為了便捷提取礦石、排水並向井下運送人員和物質,發明了先進的木轆轤多段提升技術。

至於開採出來的礦石則先經選礦,再將礦料運至冶煉場,進行精選或整粒、配礦等加工處理,然後入爐冶煉,獲得含銅成分甚髙、規格和重量較為統一的銅錠產品,以便運輸及流通。

當地發現的冶煉爐即是為了冶煉粗銅而製造的,冶煉遺蹟的發現不僅顯現古人冶銅操作鏈條,也是學者復原古代冶煉爐的鑰匙。

春秋時期的冶煉爐已被復原,並且經過實驗證實其使用方法。

這是一種十分先進的鼓風土築豎爐,可以連續加料冶煉、間接排放爐渣和銅液。

銅綠山遺址的考古發現,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采冶遺址中規模最大、采冶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冶煉水平最高的采冶遺存,是人類遺產的無價之寶。

當前銅綠山遺址Ⅶ號礦體採礦遺址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誠然,由於當時發現的遺址坐落在Ⅶ號礦體上,使該這一經濟價值預計達10億人民帀的礦體不能開採,為此,引發了長達八年的關於該遺址是原地保護還是搬遷保護的大討論,最終由國務院一錘定音,同意銅綠山Ⅶ號礦體遺址原地保護方案,充分反映了民族、國家對銅綠山遺址保護的慎重和重視。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於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之一。

近幾年,為了配合銅綠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而開展新一輪考古工作,又獲得重大收穫。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四方塘春秋墓地的發現。

該墓地不但可與史料互相應證,而且該墓地完整地反映了礦冶生產各個環節中的職業分工,甚至在在岩陰山腳遺址發現了礦工勞動時遺留的腳印。

這些發現極大程度地還原當時的工作場景、生產分工與產業鏈。

由於這些新發現的重要性,被評為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最後,陳樹祥老師回歸歷史,他認為銅綠山遺址證明了楚國掌握銅礦資源的歷史事件,楚國掌握了鑄造兵器的銅礦資源,因此成就了楚國的霸業,其版圖大小居當時世界第二。

楚國因資源無虞,青銅鑄造技術冠於列國,包括高超的失蠟法技術、靈活的分范合鑄技術、複合劍的鑄造等,皆為先秦時期世界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之作。

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為我們找到另一個切入楚國礦冶歷史的入口,若日後再加以深入研究,或許也是認識中國南方青銅技術發展歷史的入口。

(邱詩螢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冶市銅綠山盧家垴冶煉遺址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摘要:盧家垴冶煉遺址位於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區西邊的株林村一座矮丘上, 2012年 11月首次對遺址北部暴露的一處冶煉爐子等進行了搶救發掘,發現了一批漢代、晚唐至宋代、明清時期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