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清:從信陽商城走出的「大國工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信陽新聞網10月9日訊(本報記者 馬依釩)「十一」長假結束後,李仁清徹底火了。
從20歲到50歲,李仁清醉心於荒山野嶺的石窟石刻間,數年堅守,研創出高浮雕傳拓技藝,「復活」歷史,填補空白。
10月5日晚,李仁清出現在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中,還是日常的工作流程,還是親切的商城口音,可呈現在億萬國人眼中時,卻多了莊嚴與神聖。
節目播出至今,李仁清和他的高浮雕傳拓技藝引起網絡熱議。
其中,微博話題「大國工匠李仁清」的閱讀量超過250萬人次,收到1217條評論。
據了解,作為2016年國家重點對外宣傳項目,《大國工匠》從全國各行各業選出代表人物,高浮雕傳拓技藝僅李仁清1人入選。
「我熱愛這個,不管再苦再累,把一張拓片修復出來之後,特別有成就感,那種激動的心情無法形容。
」昨日,在商城縣金剛台鎮的老屋,李仁清對記者說道。
從拓工到大師,30年來,李仁清走得辛苦,卻執著。
1982年,19歲的李仁清成為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的學徒工,當時的傳拓技術多為平面,面對浮雕、高浮雕造像、立體圓雕時,前輩們也覺束手無策。
研創立體拓印,卻在這個剛入行的小伙子心中滋長。
拓印能夠將碑文石刻上的線刻、紋理、風化程度對等呈現在拓片上,許多已經消失或被毀壞的文物正是通過拓片得以復原與傳承。
然而,填補多年的技術空白,絕非易事。
從紙張的選擇到傳拓工具的改進,從墨色濃淡的運用到創作理念的精進,每一次突破李仁清都摸索了很多年,這份工匠的痴心也讓他付出不少代價。
常年勞作於荒野,櫛風沐雨,這讓50歲出頭的李仁清頭髮灰白、面龐衰老,看上去比同齡人老了許多。
呈現在宣紙上的立體造像要滿足人們的觀賞習慣,線條的逼真準確,墨色的運用程度等,都是非常高難的技術,這樣的精益求精,曾讓李仁清的左膝髕股撕裂,至今肌肉仍在萎縮。
「隨著環境氣候的惡化,石刻的風化速度正在加快,一些二三十年前還很清晰的石刻,現在連一個字也看不到了,大量文物需要保護,這已經不是一代兩代人能做完的。
」李仁清渴望有生之年大量培養弟子、傳授技藝,將歷史信息更多地留給後人。
為此,今年5月18日,「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李仁清傳習所」在鄭州掛牌,來自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及河南文博單位的20多位古籍整理與保護專家出席揭牌儀式。
儀式上,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說,李仁清的傳拓技藝不是他個人的,也不是河南的,是全世界的。
為了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為文化遺產保護作出貢獻,他始終秉承義務教授拓片的承諾,有時還向外地學生臨時提供住處,生活不便時主動幫忙,他對學生的唯一要求是踏實學習。
談及未來,他又有了新的目標和夢想,「我認為以前的雕像不僅是千姿百態,還應該是色彩斑斕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突破『彩拓』,拓出石刻原本的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