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漢晉時期貴州開發的大通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人合葬墓主持鐵劍,必是當時的富貴人家

遺址所在環境

出土鎮墓獸、陶靴

核心提示

近年來,持續進行的赤水河沿岸系列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發現眾多含有兩漢時期遺存的古遺址。

儘管這些發現並不能完全佐證文獻的記載,但至少表明,赤水河是漢文化從巴蜀地區進入貴州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

最近的考古發現中,最重要的當屬黃金灣遺址。

該遺址位於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村,處在黃金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的赤水河東岸一級階地上,以黃金河為界,分南、北兩個區域,南部小地名為官田,北部小地名為興隆田。

2014年12月至今,為配合習水土城紅色文化旅遊創新區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義市文物局、習水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已揭露面積1500餘平方米。

該遺址的文化遺存分屬先秦、兩漢、魏晉等不同時期,以兩漢時期遺存為主。

眾多兩漢時期的房址、灶坑、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蹟表明,這裡曾是漢王朝開發和經營西南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據點,居住在遺址區中的漢人死後長眠在這裡。

目前已發現有墓葬形制各異、時代早晚有別的漢晉時期墓葬30餘座,出土眾多陶器、銅器、鐵器、銀器、漆器等隨葬品,為研究當時赤水河流域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風貌、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資料。

葬俗模仿現實生活視死如生

黃金灣遺址發現的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墓葬表明,古人類在遺址附近繁衍生息數百年,他們是古人生活方式、社會風貌、喪葬習俗變遷的真實寫照。

西漢至東漢早期,在漢王朝開發西南夷地區的時代背景下,一批來自巴蜀地區的漢人遷徙到了土城黃金灣一帶。

他們逝世後,人們在平地豎向下掘土坑形成墓室,配以木質棺槨,陪葬豐厚仿銅陶禮器、日用生活品、甚至蛋類、魚類、禽類等,更多的體現了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是古人視死如生的觀念的反映。

夫妻、家族合葬的觀念,在墓葬中已經有所反映,但顯然土坑墓葬並不利於合葬的習俗。

自東漢中晚期開始,磚室墓從川渝地區沿赤水河傳入習水一帶,更適宜合葬的新型墓葬迅速流行起來,墓葬中的隨葬品也出現變化,仿銅陶禮器基本絕跡,模型明器逐漸增多,豎穴土坑木槨墓則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大約在東漢中晚期,崖墓這種墓葬形式也傳入土城地區,並一直延續使用到魏晉南北朝甚至更晚的時期,在山高坡陡的赤水河谷地帶,人們依據不同地貌,或在「高敞之地」的坡面建造「深埋厚藏」的磚室墓,或在易於鑿山開石的厚實岩層中開鑿崖墓。

無論哪種方式,都與合葬的喪葬習俗密不可分。

崖墓仿照生前居所,甚至連炊煮的灶都象徵性的鑿刻於墓葬中,隨葬的模型明器顯著增多,各種人物、動物、水塘模型栩栩如生。

生活在黃金灣遺址中的居民,對於嬰幼兒和未成年兒童有著特殊的關愛,在孩子不幸夭折後,人們選擇在房屋附近,用瓮棺、瓦棺等方式埋葬,有意在葬具上留下孔洞或空隙,以供亡者的靈魂出入,讓這些不幸的孩子能夠長久的留在親人身邊。

黃金灣遺址中發現的這些墓葬,出土的遺物大多具有巴蜀地區漢文化的風格,墓室主人的隨葬習俗和器物等,反映他們與當地人已經有緊密的往來和文化互動關係。

而成人墓葬多隨葬鐵質兵器和農具,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表明,亡者可能是來自巴蜀地區亦兵亦農的屯墾軍民,他們肩負著漢王朝開發和經營西南夷地區的使命。

墓葬集中出土珍貴蛋類遺存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發現,古人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墓坑,然後將死者埋葬的墓葬形式,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它是中國古代墓葬形類的主流,也是喪葬習俗中最常見的一種埋葬形式。

此次考古發現證明,豎穴土坑墓是一種古老的埋葬方式。

黃金灣遺址已發現豎穴土坑墓葬13座,大體呈三排分布,規劃比較嚴整,是貴州赤水河流域漢代土坑墓葬的首次集中發現。

墓葬平面形狀均為長方形,有的帶有熟土二層台,有的帶有墓道,有的設有頭箱。

墓葬大小有別,隨葬品的豐富程度也不盡相同,多者數十件,少者僅三五件。

出土遺物有盒、壺、釜、罐、盆、缽、盤、甑、瓮、燈、耳杯等陶器,刀、削、釜、鍤等鐵器,鍪、釜等銅器。

考古者還發現有一些漆器殘存,但由於保存極差,僅存部分漆皮,器形莫辨。

從出土遺物的總體特徵來看,黃金灣遺址與川渝地區的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漢文化墓葬,具有較多的一致性。

其中的一些文化現象,如一些墓葬中隨葬蛋類、魚類,釜甑、罐甑等器物組合下方放置石塊,罐、瓮底部放置小礫石等,反映了較為特殊的喪葬習俗。

在一座帶熟土二層台的豎穴土坑木槨墓,墓主人頭側設有頭箱。

考古者發現,該墓為一雙人合葬墓,墓內出土有陶罐、陶壺、陶盒、陶釜、陶耳杯、鐵刀、鐵鍤等隨葬品20餘件。

在一件陶罐的肩部發現橢圓形蛋類遺存一枚,蛋殼表面呈黃褐色,長約5.5厘米、寬約4.2厘米,蛋殼厚約0.03至0.04毫米,其形態、大小、色澤、蛋殼厚度均與現代土雞蛋基本一致,考古者疑似雞蛋。

文物保護專家和考古隊員,已將該疑似雞蛋整體提取至實驗室內進行保護和研究。

在清理墓葬隨葬品過程中,為查明該枚疑似雞蛋原生的埋藏位置,考古隊員又對其下方陶罐內的細沙質淤土進行了局部清理,清理出較完整的疑似雞蛋一枚,還發現少量蛋殼殘片。

由於蛋類遺存往往難以完整保存,在國內考古發掘中發現較少,同時此次發掘中其他墓葬人骨大多保存程度均較差,而此座墓葬人骨保存狀況較好,因而這批蛋類遺存的出土,對於研究相關的文物埋藏和保存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

發現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遺址

四川及周邊地區是我國漢晉時期崖墓分布的集中區域,崖墓之所以能在這一地區廣泛流行並長期存在,既與古人合葬的習俗有關,更與這一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貴州省境內已發現的漢晉時期崖墓,絕大多數均分布於赤水河流域兩岸。

該區域屬於黔北山地向川南盆地的過渡地帶,岩層普遍暴露於地表,岩性以砂岩為主且岩層多、厚,這種地理環境比較適宜崖墓的開鑿。

崖墓是一種開鑿于山崖或岩層中的橫穴式墓葬,其基本相態與古今居民所居住的窯洞,具有較多相似的特點。

崖墓也適宜於夫妻同穴合葬和家族同穴合葬。

本次發掘,考古者在黃金灣遺址共清理5座崖墓,均位於遺址東部邊緣地帶的山崖上,朝向赤水河,屬於具有典型西南地域特色的墓葬類型。

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側室、後龕及石灶等構成,排水溝呈「Y」字形。

墓內出土隨葬品較為豐富,以陶器為主,有陶碗、陶缽、陶罐、陶甑、陶俑等,此外還見有銅五銖錢多枚,在一件陶罐內發現3枚鵝卵石,陶罐底部亦見有蛋類遺存,但保存狀況不佳,僅存蛋殼殘片。

緊鄰的墓葬遺址由墓道、甬道、墓室及後龕等構成。

墓道前部被施工破壞較甚,排水溝情況不明。

墓內隨葬有陶罐、陶器蓋、陶缽、陶立俑等遺物。

這批崖墓,在壁面上留下了比較清晰的鑿痕,考古人員可以看到在開鑿過程中分別使用了尖頭鑿、小平頭鑿、大平頭鑿等不同類型的工具。

無論在墓葬形制、開鑿方式、以及出土遺物方面,均與1998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臨近地區的赤水市復興馬鞍山崖墓群發掘的崖墓基本一致。

從形制和出土墓磚看,這批墓葬遺址具有東漢中晚期的風格,一些墓葬的形制與出土物,均與馬鞍山崖墓群第二期墓葬接近,時代約在魏晉時期。

一墓葬遺址出土陶俑包含新的造型如鎮墓獸、陶足、人物划船水塘模型等。

陶足曾在馬鞍山岩墓群第三期崖墓中有所發現,造型基本一致,或可能屬於南北朝時期。

雖無任何遺物出土,但從其形制和墓位關係來看,也可能屬於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

貴州首次發現

黃金灣遺址已發現有兩漢時期的瓮棺葬4座、瓦棺葬3座,均系平地向下挖出橢圓形或長方形土坑,於土坑內安放葬具。

瓮棺葬,是以瓮、盆、罐等陶器作為葬具的墓葬,瓦棺葬是以瓦或瓦和其他陶器一起作為葬具的墓葬,從本質上講,瓦棺葬也可視為瓮棺葬的一種。

在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用來埋葬不幸夭折的嬰幼兒和少年兒童的,也有少數用以埋葬成人。

考古者清理的一座以較大型的陶盆和陶罐作為葬具的瓮棺葬,陶盆扣於陶罐之上,陶盆上部近口沿處留有圓形小孔,在陶罐內清理出細小的人骨,輕薄的頭骨殘片,應為嬰幼兒遺骨。

有兩座墓葬遺址均是以一個大型陶瓮為葬具形成的瓮棺葬,在瓮內亦分別發現細小呈粉末狀的人骨,亦當為幼兒或少年遺骨。

另有一座是一座以碗和罐為葬具的瓮棺葬,碗倒扣於罐上,罐內發現有嬰幼兒遺骨。

瓦棺葬保存均比較完好,是我省境內首次發現的漢代瓦棺葬。

考古者在一座以筒瓦和陶甑殘片作為葬具的瓦棺葬里,發現筒瓦上下對扣形成中空的空間。

陶甑殘片用以封堵筒瓦兩側對扣形成的的圓形孔洞,但不完全封堵。

筒瓦內的填土中,發現有細小的骨骼和骨渣,可能是嬰幼兒的遺骨。

另有一座墓葬遺址是以板瓦作為葬具形成的瓦棺葬,兩塊板瓦對扣形成一個扁平的空間,板瓦兩側的空隙再用殘板瓦進行封堵。

在板瓦內的填土中,同樣發現有細小的骨骼和骨渣,可能也是嬰幼兒的遺骨。

還有一座墓葬遺址,亦是以筒瓦作為葬具形成的瓦棺葬,筒瓦上下對扣形成中空的空間,一側再以筒瓦殘件進行局部封堵。

此批墓葬遺址分布較為集中,在其附近發現有大量的漢代繩紋板瓦和筒瓦殘片,亦見有房屋和另外一些房屋柱洞。

從這些瓮棺葬、瓦棺葬的埋葬位置來看,均位於房屋居址附近,這和國內以往發現的瓮棺葬位置是基本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人對於嬰幼兒的特殊關愛。

有的葬具上留有小孔,有的葬具雖然封堵空隙但並不完全封堵,可能是出於讓死者靈魂自由出入的目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靈魂的信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巫山縣高唐觀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收穫

高唐觀遺址位於巫山新縣城西部巫峽鎮高唐村三組長江北岸高丘山的耒鶴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遙對南陵,遠眺巫峽。高唐觀遺址及周邊環境(南-北)2016年2月,作為高唐觀遺址公園建設的組成部分,市文...

考古發現漢朝陪葬雞蛋 推測距今有2000多年

雞蛋能保存至今?小編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內心是疑惑的。一個雞蛋在今天技術這麼發達都不能長時間的保存。在貴州發現的漢朝雞蛋推測其歷史已有2000多年了,驚嘆之餘一起來看看這漢朝時期的雞蛋和今天的有什...

貴州考古發現赤水河流域迄今最大漢代聚落遺址

新華社貴陽9月23日電(記者李驚亞)貴州省考古專家對習水黃金灣遺址田野考古發掘時,發現存在川、滇、黔三省赤水河流域及黔北地區迄今所見規模最大的一處漢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對研究南方絲綢之路的形成與...

習水土城發現貴州省規模最大的漢代聚落遺址

日前,遵義市文物保護部門在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附近發現一處大型漢代聚落遺址,該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目前發掘面積580餘平方米,出土遺蹟、...

黃金灣遺址墓葬 曾遭「摸金校尉」盜掘

遺骸和陪葬鐵劍保存較好。遺址中出土的名為「陶塘」的器物,形同淺盆,裡面置有小丘、小船和人物等。遺址中發掘出來的人形陶俑。黃金灣遺址核心區。1月10日至11日,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貴州省文物考...

貴州習水黃金灣遺址發現十餘座崖墓

新華社貴陽6月19日專電(記者李驚亞)貴州省考古人員日前對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了十餘座崖墓,為研究赤水河流域乃至貴州境內的建築藝術、著裝服飾、文化信仰、社會風氣、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