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崇禮疑發現西漢軍事要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現有文物資料顯示,位於冀西北地區的崇禮縣有戰漢古城址3處。

近日,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配合張承高速公路建設工程的考古調查中,在該縣頭道營村又發現一處古城遺址。

至此,崇禮縣境內已發現戰漢古城址4處,其總體特徵有悖於河北地區漢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特徵。

古城到底為何所用?2000多年前曾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它經歷了怎樣的興衰?層層謎團有待破解。

1、崇禮發現神秘古城

據現有文物資料記載,崇禮縣有戰國漢城址3處,此次在崇禮縣城東南約3公里的頭道營村西北側台地上發現的古城址不在其中。

近日,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禮文物保護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對頭道營古城址進行了局部發掘。

「當時在發掘現場,地面上有很多古代的遺存,比如有帶繩紋紋飾的瓦片、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皿)、瓦當(建築構件)、陶片等等。

另外,文化層的堆地較厚,時代較早。

」據考古隊領隊樊書海介紹,根據特徵,他當時就判斷是戰漢時代的文物。

在做調查發掘時,樊書海發現了夯土牆,曾參與過中山國城址挖掘的他敏感地察覺,這有可能是城牆的一部分。

隨後,他與其他考古隊員沿斷崖行走時,發現不同位置上均有大量文物存在,並大體上形成一個圈,「形狀接近於正方形,感覺像座城。

2、疑為西漢軍事要塞

近日,古城址的發掘研究有了初步成果。

據初步測量,城址東西長530米、南北寬470米,總面積約253000平方米。

城址西南角城牆暴露較多:暴露兩道「T」字相交、長度各40多米、高5米多的夯土牆。

夯土的結構堅硬,層厚0.22米左右。

內含少量石塊、骨頭、木炭、草灰、紅燒土、陶片等雜物。

另據探明,城址西南部有一瓮城,城牆採用板築法。

據了解,古城南牆和西牆破壞得比較嚴重,東牆和北牆在溝壑中有暴露。

城址內地勢較平坦,除斷崖上個別地方暴露灰坑及文化層外,地表因植被覆蓋,不見遺物。

然而據當地村民稱,曾在多處發現過大量古代瓦礫和陶片。

推薦文章:螃蟹 史前文明 巨石陣 奇異事件[pagebreak]

據了解,此次考古發掘區位於城址的西南部,即城址邊緣地帶,發掘面積1800平方米。

堆積最厚處的地層厚4.3米左右,其中有戰國層和西漢層。

出土有房基、灰坑等遺蹟。

兩座房基,為西漢遺存,內有毛石隔牆4段,灶台一座,柱洞5個,窖穴兩座,灶口外側有成片的紅燒土和草木灰。

「目前,這個城的性質不清楚,據推測,『軍事要塞』的可能性大於『侯國』的可能性。

」據樊書海介紹,從古城的地理位置看,用來打仗、抵禦外敵的機率較大。

3、遺址出土大宗陶器

據發掘情況看,遺址中出土文物豐富,有銅環、箭鏃、銅錢;鐵鑊、五齒耙、犁鏵、削;石磨棒、礪石、骨笄、錐及銅錢、陶器等。

箭鏃為鐵鋌銅頭,其中一處集中出土30支,雖朽爛嚴重,但箭頭和鐵鋌的尺寸均可復原,據分析,箭鏃原是裝在箭囊中或捆在一起。

銅錢分三種,分別為錢文為「」字的刀幣,錢文為「安陽」的布幣和戰國晚期除楚國之外各諸侯國普遍流行的圓錢。

所出遺物,頗具戰國燕國之風格。

陶器是遺址中出土的大宗物品。

陶質基本分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泥質深灰陶、夾蚌紅陶四種,以泥質深灰陶和灰陶較多。

器形夾砂深灰陶有盆、罐、甑。

泥質深灰陶有盆、罐、瓮、碗、盤、紡輪、坩堝、彈丸、串珠、馬蹄形器、蓋鈕。

泥質灰陶有盆、罐、奩盒、碗、紡輪、瓦。

夾蚌紅陶主要是釜。

紡輪半成品較多,分別用瓦片和陶片製成。

4、城池毀棄或因火災

據了解,陶器紋飾主要反映在盆、盤、瓮、罐、釜等器形上。

主要有凸弦紋、弦斷斜線繩紋、抹斷斜線繩紋間凸弦紋、豎線繩紋,雷紋、藍紋、布紋、壓印附加堆紋、繩紋和布紋的複合紋等。

一件泥質灰陶盤的內壁陰刻有水波紋、圓圈、游魚紋飾,十分漂亮。

有的器物表面有煙燻痕跡,個別並積有煙垢,多個盆上有鋦孔。

另外,陶瓦出土數量較多,分筒瓦和板瓦兩種。

瓦表的兩端凸弦紋中間為抹斷繩紋或豎線繩紋。

瓦里素麵者居多,偶見手捏痕,少見布紋和菱形紋飾,內壁多見明顯的煙燻痕跡。

瓦當的瓦面飾有山形紋。

據專家介紹,從發掘情況看,城址是西漢時期建立在戰國晚期的文化層上。

不論是駐紮部隊的軍事要塞,還是人們自行居住的聚居地,密集灰坑和大量遺物的出土,表明了當時人們頻繁活動的事實,同時也折射出當時這座城市的繁榮。

至於古城毀棄的原因,據考察推測可能與火災有關,到底是戰火,還是自然火災,還有待考證。

推薦文章:雷擊 麝香貓 世界上最恐怖的鬼屋 黃石公園臨近噴發[pagebreak]

5、崇禮已有4處古城址

截至目前,崇禮縣境內已發現戰漢古城址4處,這種現象顯然有悖於河北地區漢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總體特徵。

就此,專家提出了問題———這個古為匈奴、突厥、鮮卑等少數民族的遊牧區,漢時地處上谷郡的崇禮縣,目前轄區僅有2000多平方公里,卻發現了4座戰漢古城址,可謂比較密集。

專家介紹說,河北地區漢代城市的總體特徵為南密北疏,而以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和遼西郡為代表的幽、并州北部諸郡,由於地處山地、高原,更是呈現出一種地闊城稀的景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地理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外,還和北與匈奴、烏桓等遊牧民族為鄰、地處北方邊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迫近北夷」、「地邊胡,數被寇」,百姓不堪其擾,內徙者眾,致使人口的增長與城市的發展受到影響。

形成這些城池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它們是區域政治中心,還是軍事要塞?是侯國還是食邑?頭道營城址的規模在這些城址中冠居首位,它和其他城址之間又是什麼關係等等,專家認為,破解這些謎團尚需大量的工作。

崇禮境內戰漢古城址

■東紅旗營城址

位於崇禮縣東紅旗營村西南100米,海拔1170米,漢代,縣級保護單位。

該城址東鄰馬鳳祥溝溝口,南接大城子地,西與正溝河相望,北連河灘樹林。

城址長350米,寬300米,面積10.5萬平方米。

傳說是漢代王侯的居地,距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

該古城東北部現僅存黃土夯築城牆,殘缺城牆基寬均為7米,殘高平均6米。

「文革」期間,當地村民在城牆上掏窯洞(蓋房)17間,廢窯洞7間,用於住宅。

古城內在耕地時,不斷暴露繩紋、暗紋陶片。

前幾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時,曾出土過陶器、方磚、瓦片、銅鏡、鐵犁、鐵斧等。

■東土城城址

位於崇禮縣獅子溝東土城村東南1公里的台地上(台地現為梯田),戰漢時期,縣級保護單位。

該城址東靠東坡,北臨南牙岔山,西為弧山灣,公路與河水從城址西側通過。

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2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80000平方米。

城牆北、東、東南保存尚好,城牆西部保存不佳,牆基基本被平掉,夯層清楚。

城牆四隅原有高台建築,現存遺蹟明顯,平面呈圓錐狀,內出大量板、筒瓦(布紋)。

城北牆內中央位置有長方形高台一處,長40米,寬12米,高2米,內出大量板、筒瓦和戰國遺物等。

出土罐、盆口沿和底部,夾蚌殼釜形器,粗繩紋陶片等,均屬戰國時期陶器殘片,現保存較好。

■大囫圇遺址

位於崇禮縣高家營鎮烏拉哈達村西南200米的山頭上,海拔高度813米,漢代。

東鄰烏拉哈達村,南隔張沽公路與清水河相望,西靠磚瓦場。

遺址長250米,寬200米,面積50000平方米。

暴露遺物有少量繩紋陶片和板瓦殘片,器口殘片,器底。

四周土牆基本完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瀋陽發現一座2000年前古城

新華社瀋陽1月8日電(記者趙洪南)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瀋陽青樁子城址的考古發掘,發現該城址2000年前是一座古城,並且有人類在此生活。瀋陽青樁子城址位於瀋陽市渾南區汪家街道上伯官村青...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說考古發現大陣容

千餘古墓現身北京通州,考古成果頗為豐富。發掘結果證明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通州歷史上推千年;漢代古城城址被發現;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