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古蜀道 串起千年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75 %
投票人數:12人

◆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蜀道,跨越川、陝、甘3省11市。

◆古蜀道是保存至今的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比古羅馬大道還早,不僅是中國唯一,也是世界唯一。

◆古蜀道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區域文化的紐帶,是自然人文共生的標本,是蜀人不畏艱險、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象徵。

記者劉懷英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提起蜀道,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古蜀道,從廣義上說是指越秦嶺過巴山,連接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國的道路。

它包括位於陝西境內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和四川境內的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荔枝道,全長約1000餘公里。

古蜀道沿線,現涉及西安、寶雞、漢中、安康、廣元、綿陽、德陽、南充、巴中、達州、成都等11市。

其中廣元境內有歷史最為悠久的3條古道: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

因為這3條古道與劍門關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有學者把它們統稱為劍門蜀道,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到現在保存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

蜀道的開鑿始於戰國時期,這些驚險奇絕的古道,堪稱人類築路史上的奇蹟,也是歷史文化的「活文獻」。

2015年8月,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讓古蜀道升華為一條南北文化交融的立體系統,其內涵遍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等各個領域

古蜀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蜀道是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保存完整的摩岩石刻群等遺存是中國隋唐時期南北兩大文明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

據史料記載,古羅馬大道中最早的亞辟大道始建於公元前312年,而蜀道建於公元前1046年,如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從陝西漢中、寧強入川經四川廣元、劍閣、梓潼至綿陽,全長約1000餘公里,是古代由陝入川的交通要道。

更重要的是,與古羅馬大道只有遺址、不見遺蹟的現狀相比,蜀道至今原貌依舊,那長100餘公里的青石路面寬敞平坦,挺拔於道路兩旁的8005株千年古柏莽莽蒼蒼,氣勢磅礴,宛如一條綠色的蛟龍盤旋於崇山峻岭之中,成為這條古道最有力的見證和重要的標誌。

可見,蜀道悠久的歷史和保存完好的遺蹟,遠遠超過了享譽世界的古羅馬大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奇觀。

蜀道在四川廣元境內長達270餘公里,是蜀道中資源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區域。

金牛道、陰平道、米倉道3條古蜀道在廣元境內共有47個遺產點被列入核心遺產點。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因說石牛能糞金,故稱為金牛。

石牛糞金的故事,發生在周顯王扁和周慎靚王定這段時間,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惠王將金牛贈送給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

米倉道:由陝西漢中南行,穿越米倉山而達四川巴中、旺蒼的古道。

唐末黃巢義軍攻占長安,唐僖宗從長安逃至漢中,沿米倉道至巴中然後向西達利州。

陰平道:東漢後期,朝廷在今甘肅文縣置陰平郡。

陰平郡跨今川、甘兩省,轄今四川平武、江油、青川和甘肅文縣等地。

三國鄧艾取川就由景谷道而入陰平道,率領魏軍越今青川摩天嶺、沿唐家河南行,至今平武縣南壩鎮(古江油關),最後直取蜀漢心腹之地成都。

在漫長的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無數的政客商賈、文人兵卒行進在這條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築、詩歌和故事,讓古蜀道升華為一條南北文化交融的立體系統,其內涵遍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等各個領域。

廣元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文旅興市」發展思路,做到了公路鐵路為文物保護讓路。

同時,依法加強蜀道遺產資源保護,率先啟動蜀道文化線路遺產申報並發起倡議

1936年,川陝公路穿崖修築,汽車的尾氣和灰塵讓全國重點文物千佛崖曾經備受「摧殘」。

「5·12」汶川特大地震,又使千佛崖嚴重受損;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廣元市委、市政府改道川陝公路,新修隧道從千佛崖背後繞過,為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的「國寶」讓路。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景區,廣元通過多方協調,使寶成鐵路成功改道,還建了一條繞過文物區域的下穿公路。

在千年蜀道上的重要關隘劍門關,一條重新修建、繞道而行的隧道,錯開了關樓;在千年古道翠雲廊,新建的公路繞開古道;在昭化古城,機動和非機動車輛不再穿城而過了……無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重點風景名勝區,廣元都做到了公路鐵路為文物保護讓路。

無獨有偶。

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廣元2005年以來就開展遺產資源的普查工作,完成劍門蜀道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自然與文化遺產工作。

發現昭化擺宴壩西周城址、土基壩墓群及上坪古關隘遺存,擺宴壩西周城址被專家譽為「四川省繼三星堆、金沙遺址之後,先秦時期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2014年,四川省遺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對廣元遺產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對廣元的遺產資源和遺產地進行系統性的描述和展示。

根據《蜀道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廣元積極編制和嚴格執行遺產地總體規劃,強化蜀道遺產資源保護,完成覺苑寺、千佛崖等10餘個文物保護項目。

思路決定出路。

2008年7月,同濟大學組織相關專家對蜀道遺產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對蜀道文化線路進行綜合調研和整體保護的建議。

2009年1月,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10多所高校專家、教授組成的聯合調研團隊趕赴廣元深入考察,同年3月提出了古蜀道沿線城市聯合申遺的建議,立即獲得廣元及其他城市的認同和響應。

同年11月,「2009中國蜀道·廣元國際論壇」在廣元舉辦,我市率先啟動文化線路遺產申報工作,並發起申遺倡議,形成了中國蜀道申遺《廣元宣言》。

從此,揭開了中國蜀道的申遺序幕。

2010年,劍門蜀道被列入國家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在我市召開「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專題研討會,形成《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廣元共識》。

在2012年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蜀道申遺被寫入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

古蜀道是「活態」的大型古代交通系統,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蜀道文化是古蜀文明之精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蜀道文化線路遺產我們共擔當

如果說天府之國是古人對蜀地風采的絕佳描繪的話,那麼,劍門蜀道則是把錦繡天府向世界敞開的一扇最重要的門戶。

三國時期,劉備等入川便經由米倉道,諸葛孔明、姜維等在金牛道往返數十次,鄧艾經由陰平道過江油關攻破成都。

李白、杜甫、蘇軾等詩詞作家在蜀道留下上千篇傳世名作。

《蜀道難》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更是家喻戶曉。

2007年,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徒步考察劍門蜀道後說:「我走了世界上幾十個國家,還沒有見到這麼好的古道。

文化內涵的豐富,自然生態的優美,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劍門蜀道無處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蜀道作為一個有代表性的文化線路遺產,綿亘千餘公里,歷經三千多年風風雨雨,直到今天仍然在西南地區與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保護蜀道文化線路遺產我們共擔當。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梅穎指出。

「按照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要求,蜀道文化線路的保護要在把握整體價值的基礎上,突出交通郵驛遺產的核心價值。

」採訪中,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告訴記者。

「從遺產價值的角度來看,蜀道是國家級的、世界級的文化與自然遺產。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告訴記者。

2011年9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考察蜀道線路後說:「廣元在整個蜀道文化遺產線路中是獨具特色的一段,擁有大量的文化資源。

但還要進一步組織專業力量進行蜀道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和發掘,讓全社會形成共識,不斷推進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2015年7月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章林偉來廣元指導蜀道申遺工作時認為蜀道是中國古代築路技術的傑出代表,體現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沿途地貌和生物多樣性豐富,完全符合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標準。

2015年4月25日,余秋雨用腳丈量劍門蜀道後認為,劍門蜀道的文化定位是讓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節點,這點比什麼都重要,是劍門蜀道應該與詩長存。

美國74歲的旅行家賈和普自2001年起先後行走劍門蜀道18次,並撰寫《劍門蜀道行走指南》一書,在歐洲和北美引起強烈反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