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盞省油的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可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莫過於這句俗語了。

小的時候不消停,喜歡翻箱倒櫃去「淘寶」,奶奶就常拿這句話來說我。

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冷不丁地就又被「不省油」了。

省油燈到底是個啥,以前我也沒有去細細揣摩過,倒是常在古文里看到,可是好像誰也沒見過啊,沒準跟那「寶蓮燈」一樣,神話里才有的吧。

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我才又漲姿勢了——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珍貴瓷器邛窯破土而出(當然真相其實是被考古挖出來的,咳咳),揭開了一道道神秘面紗。

省油瓷燈

唐(618-907年)

成都指揮街遺址出土

(圖片拍攝於成都博物館)

露個臉,打聲招呼:大家好,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我來自千年以前的天府之國,我的名字叫做——省!油!燈!

認得伐?沒錯,哥不只是個傳說,你們可以繼續迷戀哥。

咳咳,其實我是來說正經事的……

邛崍,聽過嗎?就是古臨邛,一座自古以來被稱為「天府南來第一州」的千年古城,也是才女卓文君的故鄉。

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著名的天台山、平樂古鎮等便是這裡得天獨厚的風景名勝,而後邛窯的出土,更是為這裡添上了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記得很久之前在才府看過一篇川妹子寫的關於邛窯的文章,感觸非常深。

(話說成都博物館也真是個好地方,讓人大飽眼福了一回。

)好的,我們繼續說邛窯……

邛窯是我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也是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然而這件珍貴的瓷器卻在古籍中不曾有過任何的記載,因此邛窯的出土也著實驚天動地了一把,然後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的陶瓷史。

經考古發現,邛窯瓷器燒造時代始於南朝,盛於唐,衰於宋,斷於元,前後延續了800多年。

自元代斷燒之後,邛窯的燒制技術便逐漸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里。

後來有民間藝人開始逐步恢復古窯,重拾這門失傳多年的手藝。

曾經聞名中外的「省油燈」應算得上是邛窯歷史上最為出色的一件作品了。

邛窯醬釉癸酉紹興廿三年銘文燈盞

紹興二十三年(1154年)

邛崍龍興寺出土 邛崍市博物館館藏

(圖片拍攝於成都博物館)

油燈是起源較早、用途也非常廣泛的一種日用品。

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北京猿人已經開始將火用於生活之中,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加上油和燈芯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

但隨著鑄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燈具亦在逐年發展和演變,同時也體現出了各個時期不同的審美特徵及禮儀風貌。

河北平山三汲出土的戰國銀首人形燈和十五枝燈,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龍形燈,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長信宮燈、羊形燈和當戶燈,廣西梧州大塘出土的西漢羽人燈,江蘇邗江甘泉山出土的牛形燈,湖南長沙發現的東漢臥人形吊燈,山西襄汾縣出土的東漢雁魚燈等等,從歷年出土的燈具便可看出一二。

後來隨著青瓷技術的逐漸成熟,青瓷燈逐漸取代了青銅燈,在民間普及開來。

省油瓷燈

晚唐至五代

成都市區出土

(圖片拍攝於成都博物館)

省油燈一詞最早源自於陸遊的《老學庵筆記》,陸遊大大曾經如此讚賞過: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

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

由此看來,「省油燈」可不是無稽之詞,而它省油的原理則在於此器為碗型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據記載,邛窯生產的省油燈盞曾在唐宋風靡一時。

當時的讀書人貧寒清苦,常常挑燈夜讀,而邛窯省油燈的創造為讀書人提供了不少方便。

話說也多虧了陸遊大大,寫得一手好文章,從此讓省油燈同學紅遍大江南北。

可這「省油燈」到底省油還是不省油呢,相關專家也為此特意做過試驗,結果確實是相當省油的,可見古人的思維也是十分超前。

邛窯的省油燈這一創作,集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身,享譽古今中外。

這不僅是古代瓷器史的重大發展,也是古代科技與智慧的重要體現,無疑對陶瓷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銅燭台

宋(960-1279年)

成都簇橋公社八隊出土

(圖片拍攝於成都博物館)

邛窯綠釉瓷省油燈

宋(960-1279年)

成都人民公園西幹道工地出土

(圖片拍攝於成都博物館)

邛窯青瓷省油燈

宋(960-1279年)

邛崍十方堂邛窯遺址出土 邛崍市博物館館藏

(圖片拍攝於成都博物館)

作者:才府-清明

文中部分資料為搜集整理,圖片為實物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或與代代傳承頭條號小編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