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一專多能的工具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嶺南歷代湧現出不少熱心搜集整理鄉邦文獻的人士。
見諸史料記載者,明清兩代尤盛。
如張邦翼《嶺南文獻》、屈大均《廣東文選》、吳蘭修《嶺南叢書》、伍崇曜《嶺南遺書》、吳道鎔《廣東文征》等,對匯集保存嶺南地方文獻厥功至偉。
及至20世紀初,杜定友先生和冼玉清女士,對嶺南文獻整理研究孜孜以求,撰寫多部著作。
番禺黃雨亭蔭普先生,喜搜鄉賢遺著垂60年,集腋成裘,編輯《廣東文獻書目知見錄》《補編》,並於20世紀70年代面世。
50多年來,由於嶺南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特別是國家(包括廣東)編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以及廣東省市編印地方文獻書目和各種專題書目,需要在文化、教育界深入進行古籍普查、著錄和彙編工作,在此過程中,不斷在省內外發現一批新的嶺南地方文獻和版本,為擴容嶺南文獻書目提供了有利條件。
2002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廣東文獻綜錄》,受到學界關注。
此書收入「嶺南叢書」,由中山大學駱偉教授主編。
起漢代迄近代
收錄文獻近8000種
15年來,大量新的嶺南優秀地方文獻不斷被發現,原有《廣東文獻綜錄》中的信息不斷被訂正、補充,遠不能適應當下文獻整理及學術研究的需要。
在這種情形下,駱偉教授以耄耋之年,將各地新發現的嶺南文獻考證歸類、粘貼爬梳,重要條目詳加按語,歷經五年編著了《嶺南文獻綜錄》(以下簡稱《綜錄》)。
《綜錄》收錄文獻近8000種,如將叢書子目包括在內,全書所列文獻逾萬種。
包括:(一)粵人著述。
指祖籍、寄籍或圓寂嶺南者,其著作方式包括撰、著、述、編、輯、釋、注、考等,他們是嶺南文化的創造者和代表者,是《綜錄》的主體部分。
(二)記載嶺南事物的文獻。
主要指人、地、時、事、物,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歷史地理、文化教育、習俗民情以及自然資源等的文獻,包括粵人和其他地區人士的著述。
(三)嶺南刊行的文獻。
主要指歷代刊行的重要文獻,包括刊印、活字、套印、鉛印、石印、稿鈔等,這是考察和研究嶺南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錄》收錄文獻的時間起漢代迄近代,凡書寫或刊行於1911年以前並具有古典裝訂形式的文獻(如蝴蝶裝、經折裝、包背裝、線裝、毛裝等)均以收入;部分有影響的人物及其著作,時間延續到民國時期,如容庚、陳垣及其著作等。
考慮到歷史和地緣傳統關係,收錄文獻的地域範圍以近代廣東行政區域為主,即包括今廣東省、海南省,廣西的欽州、北海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
《綜錄》分為經學、哲學宗教、社會科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字、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及綜合十大部,下設若干類目,作為類分文獻的依據。
富而好學
折射嶺南文化發展脈絡
一部《綜錄》折射出嶺南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比如,早期著述本土作者甚少,宋元以後漸多,尤其是明清以後,粵人文集之富,幾可與江浙頡頏。
就文學部總集別集而言,總共就有2000多種。
叢書類如同治二年(1863)刊刻的《柳堂師友詩錄初編》,達218種之多。
再如,阮元督粵常被視為嶺南漢宋學術的轉捩,從《綜錄》所錄阮輯學海堂刊本《皇清經解》1400卷,即可想見其努力與嗣響。
後來張之洞主粵,又聘順德李文田為總纂,刊刻《廣雅書局叢書》159種2242卷。
這些「大體量」叢書的刊刻,反映了當時「文化大省建設」的實績。
最足以反映嶺南文化昌明、堪稱新的文化中心的是光緒間《粵雅堂叢書》等刊刻,至今嘉惠學林。
《粵雅堂叢書》由十三行富商伍崇曜輯刊,共30集,另一行商潘仕成也刊刻了《海山仙館叢書》56種。
此外,南海孔氏《岳雪樓叢鈔》據說數量達千種以上,今中山圖書館所藏即逾500種。
如此富而好學、人心向學,謂之「文化強省」亦不為過。
再從《綜錄》所收述粵專書來看,明清以來此類文獻日漸增多。
與此同時,粵人自述嶺南風物也越來越多。
如明代郭棐的《粵大記》及《炎徼瑣言》、鄺露的《赤雅》,入清則以屈大均《廣東新語》最為經典,其他如梁松年的《夢軒筆談》、顏嵩年的《越台雜記》、謝蘭生的《游羅浮日記》等。
專而精
廣泛涉獵他者筆下嶺南
《綜錄》在分類上具有專而精的特點,僅舉數例:收錄嶺南歷代方誌類圖書千餘種,極大方便了地方志的研究與整理;嶺南是中國佛教文化傳播與發展的重鎮,書中共收入起隋唐迄近代50多位嶺南高僧的著述,如唐代六祖釋慧能著述8種,明代釋德清著述40種、釋函昰著述5種,清代釋弘贊著述16種;收錄大量嶺南劇本,尤其是俗曲類,包括木魚書、龍舟歌、南音等民間文藝形式劇本1800餘種,為集中整理和研究嶺南曲藝提供了文獻書目基礎。
另據周松芳博士的研究,嶺南飲食文化史堪稱一部他者視角下的飲食文化史。
也就是說,民國以前關於嶺南飲食的記錄,基本假手於他者。
而在他者筆下,從早期蠻荒獵奇到後來「食在廣州」的變遷,與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基本同步。
飲食如此,他者亦然。
所以,梳理他者視角下的嶺南歷史文化變遷,乃是一部視角絕佳的嶺南文化史述。
因此,廣泛搜閱相關嶺南著述,則具有特別的意味。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著述多數尚未得到整理出版,儘管其中不少著述已成為學術文化界追逐深挖的新材料,比如,以杜鳳治的《望鳧行館宦粵日記》為主要研究材料的論文——邱捷教授發表於《近代史研究》的《同治、光緒年間廣東首縣的日常公務:從南海知縣日記所見》;張研教授發表於《清史研究》的《同治、光緒年間廣州的官、紳、民:從知縣杜鳳治的日記所見》等就不下十篇。
正如該書序言中所述:「此書之作,雖以工具書論,但可供遊覽者觀土風,為政者知地情,文史學者征故實,師生者查資料。
地方文獻是中華文化之瑰寶,也是民族生存綿延之根源,亦系一地建設發展之依據。
」誠能重視和善用此一編《嶺南文獻綜錄》,善莫大焉。
(作者單位:廣東人民出版社華僑文庫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