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關鐘樓保護喚醒一座城市的記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網01-15 08:45顯示圖片

潮海關鐘樓外觀。

陳岱芬攝

在汕頭市美麗的礐石海灣北岸、海濱西延路旁,矗立著一棟典型的歐式建築。

該樓由英國人興建,於1921年建成,是汕頭開埠以來最早的建築之一,也是目前全國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早期海關鐘樓之一。

汕頭海關的前身潮海關解放前一直在此樓辦公,解放後至1988年,海關鐘樓也一直是汕頭海關總部機關的辦公所在地。

潮海關鐘樓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結構紅磚洋樓,屬西洋新古典建築風格,建築面積1556.2平方米,長方體結構,分上下兩層,走廊環繞四周,其正門樓頂為大理石裝飾,鑲嵌一面大鐘,海關鐘樓因此而得名。

大鐘現保存完好,報時聲音洪亮,響徹汕頭上空,曾為汕頭市的「標準時間」。

2010年海關鐘樓被評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帶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2008年10月,潮海關鐘樓修復完工並開闢為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對外開放,這幢潮海關舊建築拂去了歲月的塵埃,煥發出作為汕頭開埠的歷史見證和城市記憶的迷人風采,每年進館參觀的人數遞增,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汕頭開埠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的關注。

在海關鐘樓保護和對外開放的示範效應下,汕頭市也啟動了鐘樓所在的「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對曾被納入舊城改造範圍的3棟潮海關舊建築和台灣銀行大樓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一百多年的汕頭港舊碼頭也規劃為潮人碼頭進行保護利用,包括潮海關鐘樓在內的汕頭開埠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步伐在加快。

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是近年來汕頭市利用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修繕為行業特色展館的一個先行者,在其展示效應的帶動下,2009年汕頭市金平區政府利用日本台灣銀行舊建築改建為汕頭市開埠歷史文化陳列館;2013年,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中心在中國銀行汕頭分行舊址改造為「僑批文物館」;2014年,昇平路郵政大樓修建為「汕頭郵政歷史陳列館」,門前開闢為郵政廣場;2015年,原金平區第九中學被打造為「1860文化創意園」……隨著這些博物館、創意園的修建,「小公園」街區逐漸形成了一個展示汕頭開埠歷史的文化街區。

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這些歷史建築及其中展示的文物史料,走進了汕頭這座城市的歷史,從中領略這座曾被恩格斯譽為「遠東唯一具有商業意義的口岸」的城市的迷人風采,一起品味歲月的年輪,一同感受那個滄桑而又激盪的年代!

見證汕頭百年開埠史

以海關鐘樓為典型代表的潮海關舊建築,以其高雅的整體設計、獨特的建築風格及精湛的建造工藝,不僅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更見證了汕頭口岸萬商雲集的輝煌歷程和百載商埠的滄桑巨變,成為汕頭港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縮影和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汕頭是我國沿海最早設關的口岸之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於1860年1月1日成立了由英國人控制的潮海關,亦稱洋關,這就是汕頭海關的前身。

潮海關的關稅徵收等海關管理權被洋人掌管近90年,期間還包攬海務、港務、檢疫、郵政等事務。

中國人民為收回海關主權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直到解放後才真正收回主權。

上世紀20年代汕頭港迎來了輝煌時期,遠洋航線四通八達,其經濟腹地涵蓋粵東、贛南及閩西南。

日、德、法、美、俄等等國家的洋商紛紛來汕插足。

上世紀30年代高峰期,汕頭港口船舶噸位數居全國第三。

潮海關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但自1939年日本侵略汕頭後汕頭港從此一蹶不振。

1942年6月成立偽潮海關。

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潮海關終於回到人民手中,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汕頭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1950年2月14日,潮海關更名為汕頭海關。

老海關鐘樓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凝聚了汕頭港對外貿易發展的縮影。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景熙說:「海關鐘樓不僅僅是汕頭海關的歷史建築,也是汕頭珍貴的文化遺產。

研究東亞歷史的日本籍學者濱下武志在其著作里就強調,汕頭港是當時東亞非常重要的口岸,地方海關的歷史並非是孤立的,是研究整個東亞通商網絡的切入點。

修復後的海關鐘樓室內面積1500多平方米,作為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上下兩層分成「解放前的汕頭海關」和「當代汕頭海關」兩個展區,展示了潮海關設立、收回海關主權的鬥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汕頭海關與粵東經濟息息相關的發展史。

展品包括許多珍貴的歷史文檔和圖片資料,如:媽嶼關產房契原件、共產黨員郭沫若任潮海關監督的咨文、海關監督馬文車強行收回50里內常關的偉大創舉歷史記錄等重要文物。

陳景熙說:「海關鐘樓能夠在原址原貌保留下來是汕頭學術界的福址,應該好好珍惜。

無論是它的所處的位置,它的建築特色、藝術風格以及現在收集到的藏品,都系統地反映了汕頭港發展的歷史軌跡。

搭建歷史研究新平台

汕頭海關以歷史建築為依託,重視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積極探索開發利用和活化近代海關檔案資料,不斷豐富和提升關史陳列館的展陳內容和層次,推動海內外的歷史文化交流,使該館日益成為海內外遊客及文博系統專家學者來汕參觀的必到景點,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逐步提高。

汕頭海關將自潮海關設立以來150多年形成並留下的大量文檔資料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海關發展史和汕頭口岸開放、對外貿易、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將研究成果集結編撰成汕頭海關關史研究叢書,目前《關史展品背後的故事》、《赫德和他的「海關帝國」》、《潮海關史事叢考》和《潮海關檔案選譯》等4本書籍已正式出版,其中《關史展品背後的故事》、《潮海關檔案選譯》一面世即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根據潮海關歷史研究成果拍製成《百年滄桑潮海關》四集專題片和《海關鐘樓》紀錄片,製作《潮海關舊影》郵資明信片、《嶺東鎖鑰——汕頭海關》郵折等,作為關史陳列館的宣傳普及讀物,讓更多的人認識汕頭海關、了解汕頭開埠史。

潮海關鐘樓承載了汕頭埠起起落落幾百年回憶,如今已經成為展示汕頭百年商埠歷史的一張「城市名片」,被當地旅遊部門列為「百載商埠文化尋根之旅」的一處必游景點,成為展示海關建設成就與汕頭開埠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海內外潮人尋根懷舊的精神家園。

去年以來,香港文博系統專家、 海關後人、潮汕文化研究學者紛紛自發組團專程前來參觀。

2014年,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接待進館觀眾近10000人次。

潮汕文化研究學者黃贊發說:「汕頭海關通過文物的修復和保護與陳列館相結合的做法,很好的利用了空間,賦予了文物充實的內涵,使它們具有了生命力和現實意義。

對文物進行原址原貌的修復是對文物價值的保護,也是對人類特有的懷古情感的一種保護。

實現網上全天候開放式展覽

2014年2月21日,「汕頭海關網上關史陳列館」正式上線,在網際網路上實現全天候的開放式展覽。

人們只要輕點滑鼠就能步入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的網上展廳,隨時隨地、零距離了解汕頭海關歷史文化,觀看到展現汕頭開埠歷史的珍貴文物。

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館長周修東說:「開館6年多來,我們不斷加強與國內有關檔案館和博物館的聯繫交流,進一步豐富館藏資料,接待參觀的人數逐年上升,去年已突破4萬人。

」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界參觀需求,汕頭海關建設了「汕頭海關網上關史陳列館」,通過圖片、視頻和文字介紹,多角度來解讀關史陳列館的展覽內容和汕頭海關歷史沿革及發展歷程,使社會公眾通過虛擬網絡就能參觀關史陳列館,實現對歷史研究的跟蹤關注和交流互動。

「汕頭海關網上關史陳列館」共設置欄目10個,收集展示藏品類照片297幅、建築類照片196幅、參觀活動類照片247幅、收錄文章102篇、視頻7個,通過圖、文、聲、像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現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展品,公眾只要點擊汕頭海關門戶網站上的連結就能輕鬆參觀。

乘海關總署黨組「文化興關」的春風,汕頭海關黨組秉持「繼承與發展」的治關理念,尊重汕頭海關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澱,在服務地方外貿發展的同時,主動融入潮汕地區獨特豐富的人文環境,加強對汕頭海關及其前身潮海關歷史文化的發掘、研究、保護和宣傳。

傳承和弘揚海關歷史文化,激發了廣大海關關員的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為完成好黨和國家賦予海關的神聖職責、推動海關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記者吳春燕 通訊員楊浩

來源: 光明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