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摘要]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文學、藝術、科技等各個方面。
隨著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流入阿拉伯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茶葉、瓷器、絲綢等,對阿拉伯文化產生了極深的影響,促進了阿拉伯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承。
一、背景簡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推動世界文明歷史發展進程中有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古代在諸多方面影響著阿拉伯文化,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並改變了阿拉伯文化的發展。
早在漢代,中國就對阿拉伯有一定的認知。
在中國的《史記·大宛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
」這句話中,條枝指的便是阿拉伯。
但從真正意義上來講,兩國文化交流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來實現,由於前者主要是通過陸路,後者主要是通過海運,因此本文也將前者稱為中阿陸上之路,將後者稱為中阿海上之路。
到公元7世紀,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聯繫愈來愈密切。
典型事件為:公元651年間,當時中國的皇帝是唐高宗,阿拉伯國家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首次遣使來華,其後的148年間,來華的正式使節見於記載的就有37次之多。
[1]隨後,中國和阿拉伯之間便有更多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當時所發生貿易主要貨物有中國的四大發明產物、茶葉、瓷器、絲綢。
對阿拉伯文化產生影響也是由這幾個方面為基本面,延伸和覆蓋了文學藝術、文化發展、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
二、中國古代文化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四大發明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1.造紙術
造紙術發明以前,阿拉伯人把字寫在獸皮或海棗樹葉上。
阿拉伯人造紙術的習得源於一場中國和阿拉伯之間的戰爭。
這場戰爭發生在751年7月,又稱為怛羅斯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阿拉伯人俘虜了一些擅長造紙的中國士兵,正是這些士兵向阿拉伯人傳授了造紙術。
撒馬兒罕地區首先開始建廠造紙;793年以後巴格達也有了造紙廠;795年造紙術又從巴格達傳到了大馬士革。
[2]由此,阿拉伯國家學會了造紙術,結束了在獸皮或海棗樹葉上寫字的歷史。
2.活字印刷術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阿拉伯人只有逐字逐句地抄寫,才能得到一本新書。
到了北宋時期,布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但大約在1440年,印刷術從中國傳到歐洲德國,再從歐洲西班牙傳到阿拉伯。
在1494年,阿拉伯人開始使用印刷術印刷阿拉伯書籍。
由此,印刷術在伊拉克、埃及、黎巴嫩等伊斯蘭世界國家普及開來,開始被用於印刷書籍。
[3]
3.指南針
在中國人發明指南針以前,人們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只能靠太陽和星星的位置辨別方向。
由於當時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中有些使用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由此學到指南針的用法,指南針由此傳到阿拉伯國家,並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4.火藥
火藥最初是由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制丹的過程中發現。
火藥發明後,它首先被中國人用來製作爆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
在唐朝時期(618~907年),火藥從中國經過印度傳入阿拉伯[4],正值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的哈里發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即公元786~809年。
後來,阿拉伯人知道它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後,開始把它應用於化學領域。
(二)中國茶葉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中國人喜歡喝茶,也常常用茶來招待朋友和客人。
茶樹原產於中國,茶葉是中國生活中的必需品。
中國古人發現茶樹後,起初是把茶葉作為藥用,後來才當作飲料。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針對不同茶葉的特性,甚至對類別相同但老嫩程度不同的茶葉,會對其採用不同的茶具和泡法。
阿拉伯國家喜歡集體飲茶,這有利於改善人際關係,增進友誼。
茶已成為阿拉伯人文明待客的習俗。
自古阿拉伯人保持著「夜談」的習慣,往往是不到半夜三更,甚至通宵達旦絕不散席。
久而久之,茶便成了「夜談」中最為理想的飲料,既能解渴提神又可助興除煩,所以越喝越有滋味,興致也越濃。
在一種優雅輕鬆的氛圍中品味、欣賞,陶醉於純美的生活。
阿拉伯人對茶情有獨鍾,他們酷愛喝茶已為世人所知。
走進阿拉伯國家,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也無論在家還是上班、旅遊,幾乎沒有人不喝茶。
飲茶對阿拉伯國家的人來說其重要性僅次於吃飯。
非洲北部、西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等國的穆斯林酷愛「鮮濃」風味的紅茶,佐牛奶、薄荷煮飲從,早到晚飲四至五次。
1610年,荷蘭人將茶葉由中國引進歐洲,而後荷蘭和法國將茶傳入北非等阿拉伯國家;到了19世紀,中國茶葉已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飲用,成為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之一。
[5]
(三)中國陶瓷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陶瓷,中國又稱為瓷器,1萬年前中國人發明了陶器,在漢代(前202~220年)開始製作瓷器,伊本·白圖泰說中國瓷器是世界上最好的。
[6]
阿拉伯人熱愛中國的瓷器,他們競得中國瓷器的製品,裝飾自己的宮殿和房屋,用瓷器向客人提供食物和飲料,並繼承了此傳統;收集來的中國瓷器象徵著財富、奢華、名望、品味。
因為阿拉伯婦女特別喜歡瓷器,所以瓷器的價格在市場上不斷上升,使得該行業蓬勃發展。
在阿拉伯語中,中國發音是「seen」,阿拉伯人將中國的瓷器稱為「seny」,意為「從中國過來」。
(四)中國絲綢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絲綢品種豐富多彩。
2000多年前,漢代著名的外交家張騫開拓了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華美的中國絲綢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往阿拉伯、西亞和歐洲各國,是中國繼茶葉之後向阿拉伯出口的另一大宗商品。
阿拉伯人認為穿絲做的衣服可以預防皮膚病,所以他們十分喜歡中國的絲綢。
在五世紀,埃及、敘利亞、拜占廷成為最負盛名的三大專業紡織中心。
到了八世紀,許多阿拉伯人學會了養蠶以及取絲的方法。
在伊斯蘭征服時期,穆斯林將絲綢蠕蟲帶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島。
十三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的作用越來越小,同樣對絲綢產品的需求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也逐漸減少。
在伊斯蘭教出現之前,阿拉伯人穿著華麗的絲綢而互相炫耀攀比,但在伊斯蘭教傳播以後,簡樸與謙虛之風在大多數伊斯蘭國家盛行。
三、結語
中阿交流的初衷是經濟與貿易,時間可以追溯到中國明代的鄭和下西洋以及元代伊本·白圖泰到中國的泉州、杭州、揚州、廣州等地方的遊歷開始。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阿拉伯人的生活、科技與文化發展。
在這些影響的作用下,兩種文化有了「交集」,中阿的價值觀有了一定的共通性,為阿拉伯文化的積澱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垣.回回教人中國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22.
[2]W.Barthold.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The Second Edition)[M].London: LuzacCompany Ltd,1927.237.
[3]Sir Thomas Walker Arnold.The preaching of Islam:
a history of the propagation of the Muslim faith(The second volume)[M].Cairo: Egyptian
Revival Library Publisher,1975.331.
[4]泰伯里.歷代民族與帝王史「阿拉伯的」(第四版)[M].開羅: 知識出版社,1995.99.
[5]郭應德.中國阿拉伯關係史[M].北京:阿拉伯信息中心-穆斯塔法·薩法日尼博士出版社,2004.103.
[6]伊本·白圖泰遊記.「阿拉伯的」[M].開羅:埃及開羅公主拉布拉格出版,1988.247.
作者簡介:哈桑(MOHAMED HASSAN MOHAMED),男,蘇丹人,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原載《文化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