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南:屈原是楚文化的開山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屈原,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
約生於戰國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前278年)與楚王同宗,是楚武王之後。
關於屈原的出生地有16種說法(註:《2015年屈原與楚辭文化研討會綜述》,見《雲夢學刊》2015年第4期)。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籍貫與出生地一般來說是一致的。
但對屈原來說,可能複雜些,他的父親屈伯庸是楚國朝廷或地方的重要官員,住址可能有多次變動,但也不能排除漢壽是屈原的誕生地。
毛澤東在1949年12月6日晚在去莫斯科的火車上,曾與蘇聯漢學家費德林談論中國文學,由《詩經》談到《楚辭》,由北方文化談到湖湘文化,說:「屈原生活過的地方,我們相當熟悉,也是我的家鄉麼,所以我們對屈原,對他的遭遇和悲劇特別有感受,我們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我們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後代,我們對他的感情特別深切。
」《費德林回憶錄:我所接觸的中蘇領導人》,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頁)這裡明確地指出「屈原生活過的地方」,「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是我的家鄉」,是有依據的。
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認為:「觀楚辭全志載:原與漁父問答者多有,皆影響不足評,惟武陵龍陽,有滄山、浪山及滄浪水,又有滄港市,滄浪鄉,三閭港,屈原港,參而核之,最為有據。
」龍陽,即今漢壽縣,屬常德(古代武陵)地區。
說明屈原與漁父對話是在武陵龍陽,即今漢壽縣。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封於屈地,以屈為姓氏。
公元前704年楚國熊通自立為武王,開拓濮地,即現在的澧水、沅水流域。
屈原的祖先楚武王在漢壽建有皇城。
楚平王(前528—前516年)在白馬湖畔築有采菱城。
楚襄王在臨澧縣九里建築了特大的澧陽城,這些,都是屈原先輩留下來的古蹟。
自1949年以來,在湖南地區發掘出土的4000多座楚墓,主要集中在長沙和常德(武陵)地區,說明古代武陵地區(包括漢壽、臨澧等縣),是屈氏世代聚居地。
楚國被秦國滅亡後,有五六百王室成員隱居武陵龍陽的鹿溪,恢復熊姓。
現在漢壽縣豐家鋪鄉的鹿溪,仍聚居著熊姓。
再從屈原的作品記載的草木、風俗、風土人情、神話故事、歷史陳跡觀測,表明屈原與西洞庭湖濕地有不解之緣—故鄉之緣,故鄉之情。
《離騷》里記載的香草、名花、樹木,有上十種繁殖於洞庭湖周邊數十縣,其中白芷、秋蘭,澧水、沅水流域遍地皆有。
屈原的作品,幾乎篇篇都有對白芷、秋蘭的讚美,都有以白芷、秋蘭對自己美德的比喻。
《九歌》是屈原依據楚國南部民間長期流傳的祭祀之歌,加工改寫而成的一組祭祀詩篇,約作於楚懷王十一年前後。
當時屈原被楚懷王重用、信任。
創作目的是求神降福,戰勝秦軍。
「九」是表示多數,《九歌》的篇數不是九,而是十一。
《九歌》的第一首《東皇太一》是通祀之歌,即迎神曲;最後一首《禮魂》是送神曲。
中間九首歌各祭祀一位神靈,共祀九位。
《湘君》、《湘夫人》是以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即舜帝的兩個妃子為題材。
娥皇、女英聽到舜帝死在九疑山,特從家裡趕來奔喪,行至洞庭湖的君山,面對渺渺茫茫的洞庭湖無法渡過,相抱哭泣,淚水落在竹子上,留下了「斑竹一支千滴淚」的典故。
她們痛哭無策,投湖自盡,化為水神,眾稱「湘靈」。
《九歌·湘夫人》有「帝子降兮北渚」一語,即指娥皇、女英降於洞庭湖北岸。
《九歌》通過讚美神祇,以祈求神的庇佑,保佑楚國戰勝秦國,同時,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子孫繁衍的要求,對農業豐收的企盼。
所以,《離騷》《天問》《九歌》等作品記載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信仰,是屈原對故鄉民間風俗、神話、信仰的寫照,是楚文化的特色,是浪漫主義的詩篇。
楚國時期湖南居民有相信靈魂之說。
他們認為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脫離人的肉體,游離於他處,當人們重病或死後,往往就是這樣。
於是,民間產生了招魂的習俗,人們請來巫師,巫師通過一種神秘的儀式,如咒語、歌曲、跳舞等,便可以招回走失的遊魂。
《楚辭》中的《招魂》,是屈原流放湖南期間的作品,是為楚懷王招魂。
詩人借用招魂的形式,抒發了返回郢都的強烈願望和永不離開故國的忠貞不渝的情懷。
《大招》也是為楚懷王招魂,重在陳述詩人的美政理想,以此激勵亡魂歸來,並希望楚懷王效法禹、湯、文王的治國理念。
「魂乎歸來,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只」之語,就是一篇巫師招魂的咒語。
這種招魂的習俗,直至近代仍廣泛流行於湖南民間,張家界的傳統劇《趕屍》,就是招魂。
落葉歸根,也是湖湘自古以來傳承的民俗。
屈原第二次流放到湖南,是從武昌出發,至岳陽後棄馬登舟,由水路經洞庭湖溯沅水西行,一直到達湘西辰溪、漵浦等地,轉而又經沅水回到洞庭湖;再溯湘水,經長沙,南登南嶽,上九疑山,向舜帝(重華)陳述自己的人格修養、理想美政,以及遭到奸臣的讒言迫害,楚王失信於他的境況,誠請舜帝(重華)指引、導航,如何使楚懷王覺醒,重新施行他的美政;然後,由神龍引路,騰雲駕霧,到達崑崙山,上到天宮,見到玉皇大帝……再回到人間,向諸神求索,再經岳陽、洞庭湖、漢壽到汨羅。
然而,理想依然無法實現,國家危機日甚,楚懷王聽信靳尚的「聯秦拒齊」的外交決策,入秦談判,被扣留,囚死秦國。
屈原聞訊,悲痛至極,乃於公元前278年(另說是公元前277年)農曆五月初五,自沉於湘江支流———汨羅江中。
(作者唐振南,筆名金南、老史,湖南寧鄉縣人,1937年2月生,曾任湖南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秘書長、《毛澤東思想論壇》主編等職。
本文節選自《文史拾遺》,原標題為《毛澤東論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