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屍在地下歷經兩千多個寒暑卻不腐,解密女屍千年不腐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女屍為何可以保存如此長的時間,考古工作者從多方面尋找解答。

女屍在地下歷經兩千多個寒暑,肌膚、內臟、形體、顏色仍十分完好。

達到如此防腐固定效果的因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經過發掘之後的化學鑑定,在屍體處理上明顯的特點有二:一為汞處理,二為浸泡。

因為這座墓棺液沉澱物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物,而棺液中硫化汞等在屍體的防腐固定上的作用也是較明顯的。

西漢時,社會上風行服石以求長生不老的習俗,這在統治階級內更是十分普遍,汞、砷等丹劑當時尤為常用,由此引起慢性中毒甚至造成死亡者並不少見。

汞、砷中毒是通過破壞細胞代謝造成的,細胞內外汞、砷的沉積也會對活細胞起到固定的作用。

該屍體所以能保存兩千多年,與此不無密切的關係。

馬王堆漢墓女屍出土時,手中握有花椒、茅香、桂皮、高良姜等藥物。

據分析,這些藥物多系芳香辟穢之藥,也可能為死者生前用於治療「心腹冷痛」、「心痹症」等病症之用,由於手中握藥量不多,對防腐的作用應該是不大的。

屍體和存放在槨室中數量很多的絲綢、漆器、木俑、植物種子、水果、中草藥等隨葬品之所以被保存下來,其間必然有著共同的保存條件。

然而,屍體還有不同於隨葬品的特殊保存條件,即屍體是居於槨和四層套棺保護之中,棺內空間遠比槨室空間為小。

尤其內棺是密閉的,屍體又為棺液所浸泡著,但保存屍體的這些特殊條件必須在保存整個墓葬的共同條件下才能長期起作用。

如果沒有一個密閉的墓室,隨葬品中大量有機物必然很快腐爛,棺木也會腐朽,最後屍體也難免爛掉。

因此,屍體入土以後得長期保存的基本條件是一個深埋於地下的密閉的墓室與密閉的棺具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有可能使入土前保存在棺內的屍體,在入土後得以繼續保存下去。

馬王堆一號漢墓為豎穴土坑墓,從坑口到坑底深16米。

如果加上坑口上面的封土,就深達20米。

位於墓坑深處的墓室,其周壁均用粘性強、可塑性大、密閉性好的白膏泥築成。

墓室周壁白膏泥的厚度除底面為15厘米外,其餘五面均厚達100~130厘米。

在白膏泥的內面還襯有厚為40~50厘米的木炭層,共約一萬多斤。

白膏泥和木炭層把槨室緊緊包住,四層套棺居槨室的中央。

墓室築成後,墓坑再用五花土分層夯實,填滿。

可以堅信的是,像這樣一個位於地下的密閉的墓室,是能夠有效地同地面的大氣隔絕,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保持相對恆溫(18℃左右)的,這樣既隔斷了光的照射,又能防止地下水流入墓室。

如此以來,就能排除許多外來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壞損因素,為保存整個墓葬創造了條件。

同時,由於密閉,引起了墓室內環境的變化,逐步地向著不利於腐敗菌生存的方面轉化,這個轉化的首要條件是缺氧。

封墓之初,墓室內的空氣、溫度、濕度等條件是可以讓腐敗菌生長繁殖的。

以後,墓室中的氧氣就逐漸為隨葬品中大量有機物(特別是那些禽肉、獸肉、魚類、蛋類等容易腐爛的食物)的腐敗過程和一些物質的氧化過程所消耗。

又因為內棺是密閉的,所以這種氧的逐漸消耗過程是在墓室內的棺外空間(即槨室)中進行的。

氧耗逐漸導致墓室內的缺氧。

缺氧條件形成後,需氧菌就受到抑制。

當墓室中具備了缺氧條件時,在18℃左右的相對恆溫和一定濕度的條件下,厭氧菌就開始繁殖起來。

在槨室中存放有絲麻織品、漆器、木俑、樂器、竹笥、竹簡等有機物,特別是大量的食物、植物種子、中草藥材等,在甲烷菌的作用下就產生可燃性氣體--主要是沼氣。

當一號漢墓的白膏泥層被捅開之初,曾經有氣體噴出,燃燒試驗時呈藍色無煙火焰。

這就證明了墓室中積聚了大量可燃性氣體,也就是平時習稱的「火洞子」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王堆千年乾屍

在我國湖南長沙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憾的是,二戰期間的一場大火幾乎燒毀了地面上所有的古建築,但在長沙城地下,卻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和歷史遺蹟。1971年年底,當地駐軍想利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

揭開馬王堆漢墓女屍千年不腐之謎

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橫空出世了一座漢朝的墓地,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從此馬王堆漢墓成了當時考古學界無所不知的墓葬群。有人把它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